傅聪,黑白键上50年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zhou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傅聪,“他的观点影响了当今年轻一代钢琴家”
  
  室内暖意融融,灯光柔和偏暗。身着紫色织锦缎的对襟中装的傅聪,绅土般地靠在窗口前的沙发上。终年带着半截黑手套的手中,拿着旧胡桃木烟斗,红点在烟斗中一闪一闪,他在烟雾中飘渺,空气中弥漫着烟丝的香味。
  “望七了”,傅聪依然精神矍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尽管岁月的年轮在他脸上写下了沧桑,却无法抹去钢琴家高傲和儒雅的气质,显得很贵族气。很多年来,傅聪喜欢在幽暗中弹琴,习惯在一个人的世界中静坐,在烟雾之中,或者对音乐、对文学作理性思考。这情景,很像留着山羊胡子,一生不苟言笑的“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总是在临街窗前的桌边站着,嘴中含着烟斗,大口大口地腾云驾雾。不同的是,他在等待坏天气到来,在狂风暴雨中寻找灵感……
  我的到访,使傅聪走出了练了六个小时的琴房。对时间一向很吝啬的钢琴家,一生中,每天有近11个小时,与钢琴“触膝谈心”,而且绝不允许任何人打扰。上了年纪后,才逐渐缩短时间。
  “你现在每天还这么练琴吗?”我问。
  “我的手中年之后常发腱鞘炎,我的手天生硬,从小童子功又没练好。吃了不少苦。你看朗朗的手,软得像棉花,没有骨头。所以我一日不练就不行,要维持音乐生命,只能苦练。每天基本上练六个小时。当然,我的手发炎时,也常常想,算了吧,该退休了!但是手的状况一好,又希望自己进步。没办法,音乐对我来说,就像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对待《圣经》,或者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对待《古兰经》一样!”
  旅居英伦五十载,傅聪一开口,浦东人的乡音依旧。
  看得出,平时颇有脾气的傅聪,今天心情还不错。原因是,他这次回来,徐汇区政府有关领导许诺帮他在吴兴路购房安家,这使得傅聪兴奋不已,几乎每天都在等待好消息。
  早在几天前,傅聪、杨立青夫妇、周铿夫妇及我一起吃饭时,周铿就告诉了我有关他的情况,受此影响,傅聪最近心情很好,凡事都好商量。他与上海音乐学院签了三年合约,每年冬天这时候,回来教两个月的钢琴大师班,他觉得在上海工作生活得很愉快。
  “你看,才两年大师班,‘傅爷’的尊称,便在校园内传开了。老师与学生都喜欢听他上课,他弹琴的时候,我们都会流泪! ‘傅爷’诠释的肖邦、莫扎特、斯卡拉蒂、德彪西,有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古典美,他用思想感情说话、哭泣、歌唱。”周铿说。
  傅聪签约三年上海大师班的消息传到美国后,范·克莱本基金会主席兼音乐学院院长汤姆斯·翁加,又匆忙赶到上海。十多年来,他一次次邀请傅聪去美国讲学,却从未如愿。
  这次,翁加先生又失望了,傅聪依然没有允诺,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又一次推却了盛情邀请。也许翁加先生并没有意识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方音乐界教父”斯特恩对傅聪近十几年的打压,给了他太深的记忆,使得他本能地作出反应。
  一代宗师傅聪,在国际乐坛受尊敬的程度,远远胜于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他曾是美国《时代周刊》以及许多重要音乐杂志的封面人物;在欧洲,玛塔·阿格里奇,莱昂·弗莱歇尔,拉杜·鲁普,指挥大师朱里尼、巴伦勃依姆、小提琴家郑京和等,都是他亲密的挚友;直到现在,世界上很多钢琴家,常常会带着问题飞到伦敦向他求教,其中不乏钢琴大家;还有,世界上几大重要的国际钢琴大赛如肖邦、利兹等赛事,他是理所当然的评委……
  傅聪在西方乐坛颇有人缘,交游甚广,加上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使他成为音乐家中底蕴独特的人物。50年职业钢琴家生涯,他拥有丰富的乐坛掌故,被人称为“国际乐坛的活宝典”。
  “你了解世界乐坛那么多掌故,本身又有很多故事,你为何不出回忆录?”“欧洲早就有人要我写,可我不敢写,真写了的话,我就更没饭吃了!”傅聪大笑。显然,他没忘记切肤之痛。
  事实上,像傅聪这样的“活宝典”式人物,国际乐坛上已屈指可数。欧洲在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后,造成了钢琴界的断层,就像中国经过“文革”后造成50岁左右的教授断层一样。世界上现在真正称得大师的钢琴家,不少已经离开人世。而傅聪、巴斯基洛夫、巴杜拉·斯科达、玛塔·阿格里奇、莱昂·弗莱歇尔和拉杜·鲁普等代表着古典或浪漫派的大师,成为钢琴界的瑰宝,他们人人手握灵蛇之珠,指间藏有绝代艺术精华,当然,还有精彩绝伦的人生!
  在美国生活了15年的钢琴家周铿回忆说,“霍洛维茨曾说,东方人弹琴都像猴子,只会模仿。可傅聪是个例外。他弹的肖邦、莫扎特的作品,受到德奥学派的钢琴大师们推崇,说他是位非常了不起的音乐家。”
  “我在美国,无处不感受到傅聪在西方钢琴界的巨大影响,美国所有州立大学的和音乐学院的教科书,肖邦的音乐用的都是傅聪的版本。要知道,在美国,只有你的东西确实是世界公认的而不得不用时,他们才会选作教材。我到美国每个州的大学去访问,一提起傅聪的名字,许多教授就会翘起大拇指说了不起!这实在太让人敬佩了!”
  “中国有近200万琴童,根据你的经验,21世纪的中国,会不会像上个世纪的俄罗斯一样,出现大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会不会出现鲁宾斯坦或者傅聪第二?听说你从来不收学生?”我问傅聪。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能有傅聪第二,这不好!我是一个出土文物!”一谈起教育问题,傅聪冷峻的脸上,马上富有表情变化,他讲话的音调也提高了。
  “我父亲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我的东西就是我的,别人谁也拿不走!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拿来主义!我上大师班,就是注重启发他们动脑子。要像足球队员一样,用脑踢球!我不喜欢唯唯诺诺的好学生,我希望找的,不一定是好学生,但必须要有独立性,会与我争辩的学生!我在意大利上大师班的时候,有个学生就是这样,经我指点后,他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至于门生,我从来就不收私人学生,但是世界各地前来弹琴给我听的学生很多。”
  许多人可能忽略了傅聪身世中的一个细节,当年,父亲严厉的家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有一段时间,父子俩闹到几乎决裂的程度。然而在昆明上大学这个“魔鬼的细节”,使得父亲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得到显现,他才真正喜欢上音乐,最终成为一代钢琴大家。
  被称为“活着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俄罗斯钢琴家巴斯基洛夫,非常推崇傅聪,前不久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谈及钢琴教育,我们不能不提到傅聪,他是一位非常敏感的音乐家。四十多前,我就听过他的演奏,弹的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同事,他的观点,已经影响到年轻一代的钢琴家,那就是: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然后去表现自己。绝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别对一些天才儿童,不能随意去做比较,这会毁了他们!”
  其实,更多的大艺术家对此早有推崇。阿格里奇等三位当代伟大的钢琴家几年前就曾为《傅聪钢琴艺术》的唱片撰 文说:“傅聪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对音乐的许多见解卓尔不群,而且应该作为年轻一代音乐家的指导准绳。”
  作为一个艺术家,傅聪的名字已载人世界钢琴文献史,可他在艺术面前,却永远保持着谦卑。他说:“只要我多活一天,就越发现音乐的深和高,音乐的深度和高度真是无止境的。我觉得,我60岁以后才真正懂得音乐!”人文傅聪,“我不再是《傅雷家书》中的小孩子喽,老夫望七了!”
  采访傅聪,很难回避《傅雷家书》。
  这本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后,常销不衰,发行数量之巨,影响面之广,几乎成了中国人家庭教育的范本。人们不但了解了中国的“罗曼‘罗兰”式人物傅雷,也熟知了当年书中那个用西方人的乐器,在西方乐坛上第一次为中国人争得荣誉的“小孩子”——傅聪。
  “听说你每次路过江苏路,或听人讲起江苏路,心里就会非常难过,这么多年了,你有没有回故居去看看?上世纪50年代末,一场政治运动对你的家庭非常不公,而你却以宽容之心对待了家庭的不幸,为什么?”
  当我提及这个问题时,傅聪沉思片刻,叹了一口气:“还是不提为好吧!”说话间,拿烟斗的手微微有些颤抖。“我不看江苏路,我不愿意看!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家住在江苏路284弄3号。至于我父母的遭遇,我想并不是我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傅聪有点动了情。
  “你几十年身居国外,从未发表过对祖国不利的言论,凡是对祖国抱有敌意的国家和地区,无论出多大的价钱,你也绝不踏上其土地一步,这是不是‘家书’对你的影响?”
  “我概念中的祖国,就人民、土地和文化……”说完,傅聪将话题扯开。
  “我觉得许多人老是问我家书的事,好像我还是个小孩子似的。我已经不再是‘家书’中的小孩子喽,老夫望七了!”
  这话使我想到了傅聪讨厌的另外一个提问,那就是许多人一问到他就是肖邦,其实,他对莫扎特、贝多芬、舒曼、斯卡拉蒂以及德彪西的作品研究很深,演绎同样非常经典。世界六大大唱片公司中的索尼、迪卡以及欧洲的MASTERS、LIFAIR唱片公司,出版了他不少LP唱片及CD唱片。
  看得出来,太多的人不断重复向他提问相同的话题,厌倦情绪已本能地折射在他的脸上。
  傅聪的观点,其实早已通过各种途径不止一次地表露,最主要的就是《傅雷家书》只是一般的书信,不能算文学作品。“父亲是个译笔非常好的译者,文笔非常好的作家,他正式发表的东西,都很严谨,很理性,如果作为文学作品发表,那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傅聪说。
  与之相反,欧洲的一些出版商很早就找过傅聪,希望出版他的家书,都被他一口回绝。
  “说实话,父亲有些信,我还嫌他烦,从来就没有好好看过,我喜欢的是他讲艺术讲人生。比如说,他讲赤子之心和孤独的那一段,‘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我父亲身上那种大艺术家的灵魂,真正的赤子之心,这是改不了的。这些话,我在很多场合不止一次地说过!”
  何曾不是呢?当我们还在捧读《傅雷家书》时,傅聪已经渐行渐远,他已经自成一“家”了,成为个性独特、博学多才以及愤世嫉俗的世界闻名大钢琴家。他的身上,有着鲜明的双重叠影:音乐的傅聪和文人的傅聪。
  音乐的傅聪,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幻想。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琴声中,有一种纯净、质朴以及神灵般的古典美;而作为文人傅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甚广,他学识渊博,谈文论艺,旁征博引,而且还直言不讳。他的身上,有着矛盾的两重性:叛逆和顺从;细腻和粗犷;正直与宽容;诗情与悲壮,泾渭分明。
  不能不提的一个插曲是,上世纪80年代傅聪回国后,台湾的一家报纸在报道中说“傅聪悄悄回大陆了!”岂料他看见后,两道超乎寻常的长须眉微微一翘,横眉怒对:“太恐怖了,(他的口头禅)我为什么要,悄悄回来?对我来讲,我的家在北京,在上海,我说我要回去,当然是指北京、上海,而不是台湾。……这里有报道说,我是悄悄回到大陆,我不懂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到任何地方去,都是正大光明的,用不着悄悄的”。
  对这些往事,傅聪的回答总是非常简单,他似乎不愿多提。
  当音乐用与政治目的并为政治服务,傅聪是最反感的。这种独特个性所带来的是非观,曾让他备受磨难。
  中东“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在伦敦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庆祝音乐会,全世界许多大牌音乐家都受邀前去捧场。傅聪的好朋友、指挥家巴伦勃依姆几次上门请他出席音乐会,傅聪傲骨铮铮,断然拒绝。
  那时西方乐坛,以斯特恩为首的犹太人在演艺界称霸一方,势力极大,许多知名的音乐家因此而受到了排斥。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因为得罪了他们,无法在美国发展,只能移居伦敦;中国钢琴家许雯平得了鲁宾斯坦大奖后,只能游走在音乐边缘;而傅聪的这“大逆不道”的举动,很快也使他为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突然间,世界各地很多大音乐厅,原先排定的傅聪音乐会,被莫名其妙地撤掉,美国的演出合同纷纷被取消。在此后长达20年的职业钢琴生涯中,傅聪遭遇了人生最严寒的冰冻。然而傅聪不改其节。
  要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傅聪的钢琴技艺日臻成熟,事业如日中天,然他却不得不游走在一些国家的小城市中,心志高昂的傅聪在极度苦闷中,拿起了烟斗腾云驾雾。
  为了这事,傅聪与巴伦勃伊姆断交了很多年。直到2000年,巴伦勃依姆才拿起电话对他说:“聪,你是对的!”一对乐坛挚友,前嫌冰释,又和好如初。
  当问及傅聪时,钢琴大师淡然一笑:“我的正义感、是非感不是用金钱来换取的。我如果做了一件亏心事,我会睡不着觉。这也许是父亲的魅力人格给我的影响。说这些,没意思!没意思!”
  “有其父必有其子。”记得傅雷曾在家书中对傅聪说:“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灵魂,在你身上和我一样强,我也大为高兴。”
  傅聪不正是这样?诗情傅聪,他的世界很丰富但你永远无法进入
  艺术家是孤独的。在不和谐的繁忙活动中,他的灵魂会产生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这甚至是人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他内心世界的神秘圈子,你永远无法破门而入……
  傅聪的情感世界正是这样,孤独而多有色彩,但永远对人封闭。
  作为一个钢琴家,傅聪的学养之深,人文功底之厚,远非一般钢琴家能比。特别是他钢琴以外的世界,无风,无影,颇具神秘感。
  海外有家月刊总编辑在采访傅聪后说:“每次有机会见到傅聪先生,总是觉到傅聪的心里、脑里、指下、身边,应该都是‘美’的东西……”这使我想起了一位在美国就与傅聪先生交往甚多的钢琴家曾调侃说,“傅爷喜欢美的东西,不仅是只在音乐上,假如他的音乐会前三排坐有很多美女,他的演奏将更出色!”英雄所见略同。
  “海内外有些媒体点滴的报道了你的隐私,你在意 吗?”我问道。
  傅聪摆了摆手,叹了一口气,“个人的事,没什么好说的!”他用非常干脆的语气,回避了这一提问。
  是的,在采访音乐大师时,你无法在他身上找到与音乐无关的一切动人的激情、自负、功名、妒忌、乃至爱情的踪迹。在这里,只有能看到他尊崇一生并力求实现的理想——音乐伊甸园。
  不过,我还是从其他熟悉他人的口中,得知了一个小秘密。
  在傅聪卧室的床头,永远挂着一幅他心中的偶像——初恋女朋友的素描画像。那是早年傅聪前往波兰学习时,女朋友亲笔画后送与他的。没想到,这幅素描画像竟然成了他一生美丽的记忆。
  1959年,国内政治运动已起,傅雷已遭不测。他的女朋友偷偷地写信将发生的一切告诉了他。并告诫傅聪,你不能回来,如果回来,你的艺术就完了!正是这封信,促使了傅聪出走。不能想象,一封情书中的几句话,挽救了一个钢琴大家。
  出于某种原因,我并没有向傅聪证实这件事,因为我知道不会有结果。不过,傅聪先生还是解释了当时出走的原因:“我出走的时候,心情很复杂,因为那时候国内没有艺术,而我离开艺术就没法活下来!之后很多年中,贺绿汀曾多次托人捎信给我,希望我能回来看看,他说,‘你再不回来,就看不到我们了。’我的心情非常难受。”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傅聪失去了祖国,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恋人,他陷入深深的孤寂之中。后来,在周恩来与陈毅的亲自关怀下,傅雷才得以与傅聪继续保持通信。一封封家书,使傅聪略解相思和相忆之苦。他将故国之情、深沉无奈以及悲哀与怀念,全部融化在他弹奏的肖邦乐曲中。以至1960年他在美国的电台里弹奏肖邦时,感动了素不相识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他大为感动,写下一篇《致一位音乐家》的文章:在复印机尚未发明的年代,黑塞亲自把文章印了一百多份,分发给知心朋友。
  钢琴以外的世界对傅聪而言是“诗情”的。他喜欢文学、美术、历史、旅游、网球、足球与收藏。当然,他的三次婚姻也很多彩多姿。
  据索尼唱片公司的一份介绍资料透露,傅聪住在伦敦期间,认识了小提琴家梅纽因的长女弥拉,1960年两人结婚,生有一子,9年后,两人分手。1973年,傅聪与韩国驻摩洛哥大使的女儿玄禧品结婚,三个月后又破裂。原因是玄禧品无法忍受傅聪与女钢琴家阿格里奇之间的藕断丝连。
  就在这时,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的出现,又在他内心造成了涟漪。但是郑京和却另有意中人,不愿接受傅聪的情感。颇有戏剧性的是,1974年,阿格里奇与她的丈夫、指挥杜托瓦同赴东京巡演时,两人因故争吵,阿格里奇赌气飞回了瑞士。这时傅聪才发现,郑京和的意中人原来正是阿格里奇的丈夫杜托瓦,而阿格里奇也有了新的情人。妻子与情人双双离他而去,音乐大师又陷入了感情危机的痛苦中。后来,在钢琴家鲁普的介绍下,傅聪结识了在香港长大的钢琴家卓一龙,两人结婚后,傅聪漂泊的“航船”,才停靠进了平静的港湾。现在,一家四口生活在伦敦,其乐融融。遗憾是他的两个儿子尽管非常喜欢音乐,但没人继承他的“衣钵”。
  “你没有让儿子跟你学音乐?”我问他。
  “音乐的饭很难吃,两个儿子尽管非常喜欢音乐,但看到我练琴这么苦,他们害怕了!还是那句话,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现在,一个儿子在联合国卫生组织工作,还有一个儿子在大学哲学系读博士。”
  晚年的傅聪,对中国的文化越加迷恋。现在的傅聪,常常在国内演出和讲学中得空休闲一下,读书时间也越来越多。“我去过云南,黄山、成都、西安、张家界。中国地方太大了,很多地方值得去,但苦于没时间!”于是,他寄情与中国的山水画,“我觉得山水画是人和自然的融合,就是天人合一。艺术这东西,就是一个‘道’!”傅聪说。
  这位从小背诵唐诗宋词,并熟读孔孟与先秦诸子、史记、汉书的音乐大师,一生中最喜欢的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千古第一用墨大家黄宾虹以及近代的思想家王国维。他的家中,藏有不少中国名字画,其中黄宾虹为最多。他之所以喜欢黄宾虹,是因为他的画风独特,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黄宾虹用墨随意,笔断意连,深得其妙。画面粗看混沌一片,细看浓淡干湿,韵律十分自然生动,画人物,舟桥、屋宇、歪歪斜斜,但画面十分和谐,笔调有内在的韵律,毫不掩饰。他觉得,音乐也应该是如此。他说,“黄宾虹说过极妙的话:人是永远比不上自然的,自然永远比人大,可是艺术比自然还要高,可是艺术是谁创造的?还不是人创造的?”傅聪一席话,显出了他深厚的人文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这使我想起了傅雷说过的一段话:“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我完全相信,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得是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可以告慰傅雷在天之灵的是,傅聪先生已经做到了!
其他文献
这是一句著名的俗语。根据《大不列颠了颠百科全书·俗语卷》(第一版,2007年)编撰者所做的语言学调查,自从这句俗语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一个人不分男女无论贵贱,其一生中平均有七次机会要说到这句话。《全书》编撰者为此条目给出了解释:与其说是对宰相肚子容积的描述,不如说是大家对其的一种期望。但是《全书》对此没有给出例证,这是异乎寻常的,完全违反了《全书》的体例,也与其严谨的编撰做派
期刊
开门七件事之一就是茶,饮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确实是古已有之。  不过中国人喝茶,各地是很不相同的,总的来说,南方人比较讲究,北方人比较随便,盖茶叶产于南方,南方人的生活也比较精细、写意。不过不论南北方,干部用一个类似雀巢速溶咖啡的玻璃瓶子,装些茶叶(通常是绿茶),可以不断添热水,是机关办公室的常见状态;只有潮州、厦门一带的机关,干部是上班也要喝功夫茶的,潮汕、闽南正是中国最讲究、最会喝茶的地区,全
期刊
再次见到朱宪民,是在他和高健生合租的靠近奥体中心一个老工厂区的普通民房里。那里是他们的办公室兼工作室。  他们正在为即将出版的朱宪民的另一本纪实摄影作品集紧张忙碌着。  忙碌间隙中,朱宪民说了一句很有玩味的话:下乡使人进步。也许这句话是他对自己说的。他多年奔走全国各地的乡间,依然有一种不断“进步”的感觉,令人不禁为他30多年来对摄影事业和摄影艺术的执著追求充满敬意。  自从发明摄影术,记录真实、记
期刊
青天大老爷包公的遗骨在故乡合肥,曾经难寻安放之地,世人不尽的怀念竟难有真实的寄托。作为包公故里的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哪里放心得下。于是在“三农”作品之后,在很多读者都希望他们再一次“振聋发聩”之时,陈氏夫妇深入文化、考古及历史领域调查写作,完成了新近作品《包公遗骨记》。这本书不同于《中国农民调查》,它不可能具备《中国农民调查》的那种冲击力,但是,它所揭示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在上海,在东北,它都
期刊
记者:刘市长,请您简单描述一下抚顺的历史和现实状况。  刘强:抚顺位于辽宁东部,辖四区三县和两个省级开发区,市域总面积11 27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总面积88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24.9万(其中市区人口141.1万)。  抚顺是一座因煤而兴起、因油而发展的国家老工业基地,曾为加速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的第一桶页岩石油、第一吨铝、第一吨镁、第一
期刊
莫斯科是俄罗斯生活节奏最紧张的城市,连圣彼得堡,都远远地不如。但是和上海比,你会觉得差不多所有的莫斯科人都无所事事。  莫斯科人的早饭时间大约是在上午9至10点,午饭下午2点,晚饭晚上8至10点。这当然有地处北方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我觉得,怕是他们一辈子根本就没产生过要起早摸黑“拼搏”的念头。最忙的莫斯科人,总体来说,大概也不会比我忙,而我在国内要算是个彻头彻尾的懒人。  如果一直生活在北京、上海
期刊
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生从未停止过追求,以关怀人类文明的进步为己任。  从上海美术学院毕业后,陈逸飞先生赴美国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了艺术界的认可。他的绘画作品先后在纽约国际画展、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  他去过很多很多的地方,世界不同文化的熏陶,让他的心灵从未有过地开阔。他的艺术天分慢慢涉及到更多的领域,建筑、摄影、时装、视觉艺术
期刊
9月19日,中秋节次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祝福声尚在耳边,台湾作家、学者李敖飞抵阔别56年的北京,开始为期12天的“神州文化之旅”。从北京到上海,从故宫到法源寺,从北大到清华,李敖行走在神州大地上,行走在他年少的记忆中,也行走在文化旅途中。  “与大陆契阔四十载。今印此书以归故国,沧海浮生,难忘我是大陆人而已。”在《北京法源寺》后记中,李敖如是说。从他特意挑选了印有书架图案的领带的细节中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以种植冬暖式大棚蔬菜为标志的“菜篮子革命”浪潮席卷了中国北方大地,改变了北方居民主要靠大白菜、萝卜、土豆过冬的历史,使亿万农民致富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而推动这场“菜篮子革命”的是一个既普通又充满魅力的土生土长的山东农民。他,拖着直肠癌术后虚弱的身体,20多年如一日,在蔬菜王国拼命耕耘、开拓;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成为“菜”学满腹的高级农艺师;他,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
期刊
女娲、伏羲“兄妹成婚”是女娲神话传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女娲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但是,对于他们二人究竟是否真正的“兄妹”关系;她们的“成婚”情况如何等等,人们却基本上不甚了了。  关于他们的“成婚”情况,共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女娲和伏羲“合烟成婚”,据唐朝李冗撰《独异志·下》记载:  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