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虽逝 遗韵不绝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生从未停止过追求,以关怀人类文明的进步为己任。
  从上海美术学院毕业后,陈逸飞先生赴美国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了艺术界的认可。他的绘画作品先后在纽约国际画展、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
  他去过很多很多的地方,世界不同文化的熏陶,让他的心灵从未有过地开阔。他的艺术天分慢慢涉及到更多的领域,建筑、摄影、时装、视觉艺术甚至电影。他努力用音乐、色彩、画面来表达的梦想,将一切抽象的,模糊又明艳的、飞越流逝的中国文化保留下来,一如这部用他生命换来的影片《理发师》,他所想表达的只是“存在”,在一个浩瀚的时代,即便是再弱小的一个生命体,也是有故事的……
  陈逸飞先生说:“但拍电影是一种瘾,就是放不下。”
  他用两年的时间修改剧本,远赴西藏,让自己好好沉淀,构思他心中的完美画卷。
  为了这部“想象中很美的电影”,他到处寻找他心目中宁静安谧的小镇。主要拍摄地“前童古镇”是他以前写生的时候去过的地方,为了找到那儿,他人在意大利,却找了很多人去打听,按照他记忆的印象去寻找。
  他随身带着纸和笔,勾勒出他想拍的画面,那些手稿饱含着他对这部电影所有的热情。
  他亲自给演员化妆,对演员形象要求苛刻,他说:“不要低估中国观众的审美感。”
  他日夜赶工,想把《理发师》作为中国电影百年的献礼,可是,他却病倒了,永远离我们远去……
  《理发师》继承着陈逸飞先生的艺术理想继续拍摄完成。谨以此片再次怀念他,永远的艺术家。
  《理发师》是陈逸飞先生的孩子,是他一直的真诚理想。
  这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历经两年,艰辛重重,精心刻画了他心目中的人生、爱情。
  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必须用一生来完成的。
  
  陈逸飞先生的《海上三部曲》
  
  陈逸飞的作品里,描叙最多的就是上海,这是一个故事的城市。
  《海上旧梦》没有故事,没有对白,画家梦游似地追随一个女子,穿越1930年代的上海旧街老巷,画面仅像是一幅幅活动的油画。影片的镜头跳跃于各种生活图影,梦一般的电影,似浮华璀璨却只有存在于瞬间的影子,是幽暗的影院中那块闪亮的银幕上复活的一个东方大都会。
  《人约黄昏》讲述了一段缠绵悱恻的人鬼恋情。影片的镜头仍然停留在1930年代的上海:深夜沿街叫卖的馄饨摊,吵吵嚷嚷的旧货市场,熙熙攘攘电车叮当的英国租界,秋晒下法租界落满梧桐叶的马路,沙逊大厦里的豪华夜总会,还有那徐家汇教堂和教堂后的徐镇老街。独特的色彩和构图,描摹出上海当年勾人心魄的陈调奢华。
  史诗般的纪录片电影《逃亡上海》是陈逸飞电影《海上三部曲》的压卷之作。故事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数百万犹太人遭遇德国纳粹党大规模反犹、灭犹暴行的屠杀和迫害,背井离乡、四处逃亡。他们所到之处,一些标榜民主和自由的国家都紧闭大门,拒绝接收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只有上海,包容、博大、友善的胸怀接纳了他们。通过犹太人回忆般的描叙,上海旧时代的黄包车、大饼、油条、洋风炉、外滩、弄堂,再一次温暖人心。
  
  陈逸飞先生的油画
  
  陈逸飞先生的油画作品中充满了浓浓的东方古典韵味,描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五千年历史岁月的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让全世界震撼。
  
  陈逸飞先生的时装
  
  在大视觉的领域内,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相互滋养,模糊混合出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和想象创作的空间,hyefe是陈逸飞先生创建的服装品牌,一个为快乐创造的生活品牌。
  
  陈逸飞先生的视觉传媒
  
  陈逸飞先生创刊的《青年视觉》杂志涵盖人文关怀、时尚生活、文化艺术、影像思维、空间美学、工业设计,视觉唯美,充满新锐的前瞻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他文献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江西、湖北等地调研时反复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将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是改变科技产业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外国的需要,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是无可争议的。首先,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过程和一个
期刊
我在上海期间,每天早晨都到“星巴克”喝咖啡,次数多了,店里的一位服务员小伙子已经认识我了。有一天,他送咖啡的时候问我:“你的鞋子很漂亮,多少钱买的?贵吗?”  我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当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不是因为我忘了这双鞋的价格,恰恰相反,这双鞋是我最喜欢的,我清楚地记得我买的时间、地点,还有价格。可是,我该怎么回答他呢?这可是我头一遭被问到这样问题。一时间,我低下头想,要是在法
期刊
在出征2006都灵冬季奥运会前,本刊特约记者向小雪记述并发来了申雪/赵宏博在2005年艰辛备战的历程。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地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打开申雪/赵宏博的官方网站,淡淡飘来了这么一首歌曲,是几名“冰迷”为祝福赵宏博脚伤早日痊愈的心声,同时,还祝愿他的搭档申雪永远开心,顺利如意。  尽管
期刊
人的上半身重要还是下半身重要?人是用下半身思考人生还是用上半身思考?人是上半身指挥下半身还是下半身使唤上半身?这大概不是医学问题,也不是哲学问题,恐怕是生命学的问题。  在传统的习惯里,上半身显然是占优势的。首先是它居高临下,有头脑有门脸的,人体的主要器官和部位都在上半身,有谁敢怠慢自己身体的上半身呀。更何况思想、观念、文化、道德、知识、社会和政治,大多是上半身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很长的历史上,都是
期刊
这是一句著名的俗语。根据《大不列颠了颠百科全书·俗语卷》(第一版,2007年)编撰者所做的语言学调查,自从这句俗语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一个人不分男女无论贵贱,其一生中平均有七次机会要说到这句话。《全书》编撰者为此条目给出了解释:与其说是对宰相肚子容积的描述,不如说是大家对其的一种期望。但是《全书》对此没有给出例证,这是异乎寻常的,完全违反了《全书》的体例,也与其严谨的编撰做派
期刊
开门七件事之一就是茶,饮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确实是古已有之。  不过中国人喝茶,各地是很不相同的,总的来说,南方人比较讲究,北方人比较随便,盖茶叶产于南方,南方人的生活也比较精细、写意。不过不论南北方,干部用一个类似雀巢速溶咖啡的玻璃瓶子,装些茶叶(通常是绿茶),可以不断添热水,是机关办公室的常见状态;只有潮州、厦门一带的机关,干部是上班也要喝功夫茶的,潮汕、闽南正是中国最讲究、最会喝茶的地区,全
期刊
再次见到朱宪民,是在他和高健生合租的靠近奥体中心一个老工厂区的普通民房里。那里是他们的办公室兼工作室。  他们正在为即将出版的朱宪民的另一本纪实摄影作品集紧张忙碌着。  忙碌间隙中,朱宪民说了一句很有玩味的话:下乡使人进步。也许这句话是他对自己说的。他多年奔走全国各地的乡间,依然有一种不断“进步”的感觉,令人不禁为他30多年来对摄影事业和摄影艺术的执著追求充满敬意。  自从发明摄影术,记录真实、记
期刊
青天大老爷包公的遗骨在故乡合肥,曾经难寻安放之地,世人不尽的怀念竟难有真实的寄托。作为包公故里的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哪里放心得下。于是在“三农”作品之后,在很多读者都希望他们再一次“振聋发聩”之时,陈氏夫妇深入文化、考古及历史领域调查写作,完成了新近作品《包公遗骨记》。这本书不同于《中国农民调查》,它不可能具备《中国农民调查》的那种冲击力,但是,它所揭示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在上海,在东北,它都
期刊
记者:刘市长,请您简单描述一下抚顺的历史和现实状况。  刘强:抚顺位于辽宁东部,辖四区三县和两个省级开发区,市域总面积11 27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总面积88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24.9万(其中市区人口141.1万)。  抚顺是一座因煤而兴起、因油而发展的国家老工业基地,曾为加速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的第一桶页岩石油、第一吨铝、第一吨镁、第一
期刊
莫斯科是俄罗斯生活节奏最紧张的城市,连圣彼得堡,都远远地不如。但是和上海比,你会觉得差不多所有的莫斯科人都无所事事。  莫斯科人的早饭时间大约是在上午9至10点,午饭下午2点,晚饭晚上8至10点。这当然有地处北方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我觉得,怕是他们一辈子根本就没产生过要起早摸黑“拼搏”的念头。最忙的莫斯科人,总体来说,大概也不会比我忙,而我在国内要算是个彻头彻尾的懒人。  如果一直生活在北京、上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