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以种植冬暖式大棚蔬菜为标志的“菜篮子革命”浪潮席卷了中国北方大地,改变了北方居民主要靠大白菜、萝卜、土豆过冬的历史,使亿万农民致富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而推动这场“菜篮子革命”的是一个既普通又充满魅力的土生土长的山东农民。他,拖着直肠癌术后虚弱的身体,20多年如一日,在蔬菜王国拼命耕耘、开拓;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成为“菜”学满腹的高级农艺师;他,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却把足迹留在了中国北方10余个省区。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被人们誉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王乐义。
关东学艺 情动师傅
1988年冬天,山东寿光县出奇的冷!一进腊月门,大雪就飘飘扬扬地下个不停,种庄稼的拾掇完地里的活闲在家里,在外面做小买卖的也陆续回家了。王乐义有个叔伯兄弟叫王新民,是个菜贩子,腊月二十八拎着2斤黄瓜来看王乐义的母亲。黄瓜顶花带刺,就像刚从黄瓜架上摘下来的。王乐义惊奇地问:“这么冷的天,哪来的鲜黄瓜?”王新民说:“我刚从东北贩来的,一趟就赚了辆‘嘉陵’。”王乐义兴趣更浓:“东北那么冷,黄瓜这么早就能下来?东北能行,咱寿光就更该行了。”
几根鲜黄瓜拨动了王乐义的心弦,让他看到了致富的曙光。王乐义坐不住了,春节刚过,他拖着病身子,带着6个得力助手就去了辽宁。到了陶村韩永山家,可不管怎么说,人家技术就是不外传,连大棚的影子都没有见到。无奈的他们只好打道回府了。没学到技术就回家,王乐义心不甘。他们从县城的汽车站又返回了陶村,但此时,天已经黑了。为了不惊动韩家的人,他们在韩家的猪圈放上玉米秸就睡了一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终于感动了韩永山,不仅学到了技术,并随后请来了韩永山当师傅。
韩永山到寿光一看却犯了愁:“老哥,你这儿搞大棚不行。一马平川没有山,西北风来了怎么办?”王乐义说:“没山我有土,土厚了也能当山。”
为了学习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王乐义先后走了6个省,看了无数种不同类型的蔬菜生产模式,参考外地经验,对原有的大棚进行了5项技术改革。一是根据本地气候条件,把墙体从原来的30厘米加厚到1至1.2米,这样,即使受冻层是70厘米,也还有三四十厘米的保护层;二是模仿老花镜的原理,试着把两个山墙直线型的斜坡改为中间起高,让大棚薄膜中间往外凸起,增大了采光面,大棚的前后坡度也由25度增加到45度,以便于热量储存;三是采用了无滴膜,透光率由45%提高到85%;四是采用黑籽南瓜嫁接技术,嫁接后的黄瓜耐低温,而且生产期特别长,抗根腐病能力强;五是调整大棚方位,把原来正南的方位改为朝南偏西5度。有位教授对此表示异议。王乐义告诉他,深冬季节,在寿光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以前光照最好,经过多次用罗盘表测量,正好是正南偏西5度。教授听了很认可,他说,这个问题以前专家们也没有认识到,没想到让你这个农民给解决了。
党员带头 勇担风险
技术上觉得有把握了,他就跟乡亲们商量着建棚。大伙一听说要建不烧煤的大棚,说什么也不相信,再三发动,竟没有一个村民响应。就连那些种了多年菜的人也不信:寒冬腊月在棚里烧煤都产不出黄瓜,光晒太阳就能晒出来?有的群众不理解,说他刚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就穷折腾。但王乐义心里有数,不管怎么说,他是认准了搞反季节大棚蔬菜这个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当时三元朱村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建一个大棚就要六七千元,可是笔大数目,需要贷款。一旦试验不成功,建棚户就有可能成为村里的困难户。王乐义知道,这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但是,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过上富裕日子,党员干部必须得冒这个风险,承担这个责任。
王乐义召集全村27名党员开会,要求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说:现在不是让你去流血、牺牲,只是让你先富起来,再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党员不千的就不是合格党员,劝你退党;村干部不千的就不是合格干部,劝你辞职。
一番铿锵有力的话语,坚定了党员干部的信心。27名党员全部举手报了名,最后总共定下了17个大棚,全是村里的党员干部,自然也包括跟王乐义去东北考察的6个人。
17个大棚要占36亩地,8月份必须育苗。当时,正是玉米抽穗的时候,再有一个月就可收获了。砍玉米群众有意见,王乐义也心疼,毁坏青苗还是违法的事情。怎么办?向上级请示。孙家集镇党委政府非常支持,党委书记李培吉明确表态:搞新事物不容易,出了问题,责任由镇党委政府集体承担!
1989年8月13日,三元朱村首批17个大栅破土动工。从砍玉米到播种,镇长马金涛没有一天不往三元朱村跑,有时一天两趟。白天有空白天去,白天开会晚上去,两个月跑了87趟!
1989年12月24日,三元朱村的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了,开秤每公斤20元,卖到春节后还不落价。大棚户们在春节前就把贷款还上了,17个大棚平均纯收入2.7万元,最高的挣了3万多元。这一年,村里一下子就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村民徐少华第一天卖黄瓜就挣了1000多元,他跑来对王乐义说:“乐义,我从小没见过这么多钱。”
看着大棚户们把一沓沓钞票揣进包里,没建棚的农户实在是后悔。王乐义看时机成熟了,就把种大棚的党员干部分工包片,责任到户,手把手地帮乡亲们。第二年,全村冬暖式蔬菜大棚一下子发展到181亩,户均一亩多。当年全村银行存款猛增到了128万元,全是大棚户们存的钱。三元朱村家家户户开了个“绿色银行”。
绿色火种 撒遍全国
1990年这一年,王乐义马不停蹄。大棚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办培训班,县里讲了乡镇里讲,乡镇里讲了村里讲。每次人数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上千人。同时,他还要到各个乡镇的示范棚里手把手地教。县里为他配了一部吉普车,他一年跑了4万多公里。有时,他一天能跑到11个乡镇的30多个村,累得两眼发黑、双腿迈不动。
这年腊月廿七,连续下了几天雪,气温下降了很多,许多大棚户的心悬起来。王乐义想利用节前的几天时间,到大棚发展重点村跑一遍。乡间小路泥泞不堪,遇到 “泥窝”,王乐义都得下来推车。每天不停地走,在棚里不住地讲,到后来,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有一天晚饭时分,王乐义刚回到村里,守电话的人告诉他:王口村电话来了6遍了,说是遇到了难题。王乐义二话没说又上了路。天黑路滑,吉普车一头扎进了沟里,疼痛、虚弱、饥饿,又加上一场惊吓,王乐义感到精疲力竭。然而,他稍微定了定神,就吩咐司机看好车,自己徒步向王口村走去。解决完问题,回到家已是深夜11点多了。
这年大年初一,王乐义病倒在大棚里,被送进了县人民医院。躺在病床上,他生气的是自己身体不争气,高兴的是,全县一年发展了5130个大棚,并且全部获得成功,为农民带来了6000多万元的收益。 市场的牵引和行政的驱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催开了满园春色。如今,寿光蔬菜面积已达80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40亿公斤,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
1996年11月6日,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将“寿光人民勋章”授予王乐义,这是寿光100多万人共同推举的。他们说:谁贡献大,我们就推举谁。
三元朱村成功推广冬暖式大棚的消息,很快被各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天南地北参观学习的人群潮水般地涌来。凡是来参观学习的,王乐义都是毫无保留地把大棚技术传授给他们。
1990年,河北省考察团参观之后,向王乐义提出要求,派技术员到河北,帮助发展冬暖式大棚。在征得县、镇领导的同意后,王乐义派出了第一个技术员:村党支部委员、民兵连长王福民。7月,王福民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获鹿县,当年在这里搞起了113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并一炮打响,为当地创造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第二年,河南、江苏、安徽、山西……各地都来向王乐义要人了。
从1991年起,村里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员分赴全国各地,迄今已到过20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县市。他们所到之处,冬暖式大棚迅速发展起来,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直到今天,三元朱村仍有140多人常年在外,他们中有27人被聘为科技副乡、镇长,2人被聘为科技副县长,被称作“中国的白领农民”。多年来,寿光派出的蔬菜技术员达数万人次,他们把绿色火种撒遍了大江南北。与此同时,寿光市的农民技术员走出国门,到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圭亚那、南非、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传授种菜技术,走上了国际交流的大舞台。
技术员派出去了,各地的大棚搞得怎么样,身为“总教头”的王乐义总是牵肠挂肚。不管外出还是在家,他每晚7点都会准时打开电视,看完新闻联播,再看天气预报、气象云图,全国各地的天气变化他都要看清楚。1991年腊月二十日晚,看完天气预报后,王乐义就匆匆叫上司机和两名技术员往安徽赶,因为那里下了一场40多厘米厚的大雪。王乐义惦记着他们在宿县西寺坡区刚刚搞起的400多个大棚,仅技术员王继文自己在那里不好应付。一夜急行500多公里,第二天早上7点多钟,他们的吉普车开进了西寺坡。区里的领导望着这帮“从天而降”的山东汉子,眼睛禁不住湿润了。
省内,从胶东到鲁西,从鲁北到鲁南,每年他都要转上几圈;省外,几年下来,他走了山西、陕西、新疆、江苏、河南、河北、湖南、吉林等11个省市自治区。
老区情重 民族情深
1995年5月,延安地区的地委书记和专员到三元朱村考察。他们对王乐义说:“王书记啊,延安要像你们这个样子就好了!你能不能派人到我们那里去帮着搞大棚?”
王乐义一口答应下来:“行!延安是革命圣地,我们日子好了不能忘了老区人民,人才、技术,要啥有啥,我们全力在王乐义心中升起。
那时,啥是无公害蔬菜,王乐义也不知道,但他清楚,田副总理交待的是一个发展方向。过了年,正月初九他就出了门。跑济南、西安,辗转奔波,多方打听,得到一个信息:北京农科院的王宪彬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王乐义行程近万里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专家。看到一个普通农民,天南地北地追着无公害蔬菜项目跑,王宪彬教授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个项目已经试验成功6年,还没得到推广,没想到第一个来找我的是个农民……”
在王教授的指导下,1992年无公害蔬菜在三元朱村首次开发成功!到l995年,寿光形成了以三元朱村为中心的2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优质蔬菜新闻发布会,建起了寿光一北京的“绿色通道”。2001年,三元朱村的300亩大棚被农业部授予国内首批“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基地”,他们的优质蔬菜摆进了北京的大型超市。
三元朱村创新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0多年来,村里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17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长期聘请9名专家教授做顾问,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开发。气体施肥、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130多项新技术研发成功;乌克兰大樱桃、黑宝石李子、太空椒等320多个名优品种相继落户;钢结构无立柱大棚、自动卷帘机、大棚滴灌、生物防治仪等80多项先进技术和设施得到广泛推广,三元朱村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
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要让三元朱村的优质蔬菜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王乐义又跑到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考察市场。
1997年,三元朱村与香港汇众公司联合成立了“鲁光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研制蔬菜生产和加工新技术;1998年与哈慈集团合作,投资1000万元搞起了大棚保健菜试验开发;1998年4月,三元朱村第一车蔬菜运到俄罗斯10吨西红柿不到两天销售一空。
2001年7月,“乐义”牌蔬菜商标问世。在包装箱内,信誉卡上一应俱全地写着产地村、责任人姓名、联系电话等。王乐义说:“菜销往哪里,卡就跟到哪里,要是出了问题可一追到底。”小小卡片昭示着“可追究制蔬菜”的诞生。
在王乐义的带领下,三元朱村走出一条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经检测合格的蔬菜统一使用“乐义”商标。不仅三元朱村,周边的村也加入进来。2002年,他们连村发展了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有机质、生态型、无土栽培蔬菜2000亩,产品全都达到了A级、AA级标准,出口日本、韩国等,“乐义”商标,真正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寿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已连续7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目前居全国53位,寿光人民尽情享受着生活的富足与安康。站在寿光的大地上,王乐义这位1941年生于斯长于斯、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共产党员会心地笑了。
而推动这场“菜篮子革命”的是一个既普通又充满魅力的土生土长的山东农民。他,拖着直肠癌术后虚弱的身体,20多年如一日,在蔬菜王国拼命耕耘、开拓;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成为“菜”学满腹的高级农艺师;他,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却把足迹留在了中国北方10余个省区。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被人们誉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王乐义。
关东学艺 情动师傅
1988年冬天,山东寿光县出奇的冷!一进腊月门,大雪就飘飘扬扬地下个不停,种庄稼的拾掇完地里的活闲在家里,在外面做小买卖的也陆续回家了。王乐义有个叔伯兄弟叫王新民,是个菜贩子,腊月二十八拎着2斤黄瓜来看王乐义的母亲。黄瓜顶花带刺,就像刚从黄瓜架上摘下来的。王乐义惊奇地问:“这么冷的天,哪来的鲜黄瓜?”王新民说:“我刚从东北贩来的,一趟就赚了辆‘嘉陵’。”王乐义兴趣更浓:“东北那么冷,黄瓜这么早就能下来?东北能行,咱寿光就更该行了。”
几根鲜黄瓜拨动了王乐义的心弦,让他看到了致富的曙光。王乐义坐不住了,春节刚过,他拖着病身子,带着6个得力助手就去了辽宁。到了陶村韩永山家,可不管怎么说,人家技术就是不外传,连大棚的影子都没有见到。无奈的他们只好打道回府了。没学到技术就回家,王乐义心不甘。他们从县城的汽车站又返回了陶村,但此时,天已经黑了。为了不惊动韩家的人,他们在韩家的猪圈放上玉米秸就睡了一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终于感动了韩永山,不仅学到了技术,并随后请来了韩永山当师傅。
韩永山到寿光一看却犯了愁:“老哥,你这儿搞大棚不行。一马平川没有山,西北风来了怎么办?”王乐义说:“没山我有土,土厚了也能当山。”
为了学习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王乐义先后走了6个省,看了无数种不同类型的蔬菜生产模式,参考外地经验,对原有的大棚进行了5项技术改革。一是根据本地气候条件,把墙体从原来的30厘米加厚到1至1.2米,这样,即使受冻层是70厘米,也还有三四十厘米的保护层;二是模仿老花镜的原理,试着把两个山墙直线型的斜坡改为中间起高,让大棚薄膜中间往外凸起,增大了采光面,大棚的前后坡度也由25度增加到45度,以便于热量储存;三是采用了无滴膜,透光率由45%提高到85%;四是采用黑籽南瓜嫁接技术,嫁接后的黄瓜耐低温,而且生产期特别长,抗根腐病能力强;五是调整大棚方位,把原来正南的方位改为朝南偏西5度。有位教授对此表示异议。王乐义告诉他,深冬季节,在寿光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以前光照最好,经过多次用罗盘表测量,正好是正南偏西5度。教授听了很认可,他说,这个问题以前专家们也没有认识到,没想到让你这个农民给解决了。
党员带头 勇担风险
技术上觉得有把握了,他就跟乡亲们商量着建棚。大伙一听说要建不烧煤的大棚,说什么也不相信,再三发动,竟没有一个村民响应。就连那些种了多年菜的人也不信:寒冬腊月在棚里烧煤都产不出黄瓜,光晒太阳就能晒出来?有的群众不理解,说他刚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就穷折腾。但王乐义心里有数,不管怎么说,他是认准了搞反季节大棚蔬菜这个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当时三元朱村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建一个大棚就要六七千元,可是笔大数目,需要贷款。一旦试验不成功,建棚户就有可能成为村里的困难户。王乐义知道,这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但是,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过上富裕日子,党员干部必须得冒这个风险,承担这个责任。
王乐义召集全村27名党员开会,要求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说:现在不是让你去流血、牺牲,只是让你先富起来,再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党员不千的就不是合格党员,劝你退党;村干部不千的就不是合格干部,劝你辞职。
一番铿锵有力的话语,坚定了党员干部的信心。27名党员全部举手报了名,最后总共定下了17个大棚,全是村里的党员干部,自然也包括跟王乐义去东北考察的6个人。
17个大棚要占36亩地,8月份必须育苗。当时,正是玉米抽穗的时候,再有一个月就可收获了。砍玉米群众有意见,王乐义也心疼,毁坏青苗还是违法的事情。怎么办?向上级请示。孙家集镇党委政府非常支持,党委书记李培吉明确表态:搞新事物不容易,出了问题,责任由镇党委政府集体承担!
1989年8月13日,三元朱村首批17个大栅破土动工。从砍玉米到播种,镇长马金涛没有一天不往三元朱村跑,有时一天两趟。白天有空白天去,白天开会晚上去,两个月跑了87趟!
1989年12月24日,三元朱村的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了,开秤每公斤20元,卖到春节后还不落价。大棚户们在春节前就把贷款还上了,17个大棚平均纯收入2.7万元,最高的挣了3万多元。这一年,村里一下子就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村民徐少华第一天卖黄瓜就挣了1000多元,他跑来对王乐义说:“乐义,我从小没见过这么多钱。”
看着大棚户们把一沓沓钞票揣进包里,没建棚的农户实在是后悔。王乐义看时机成熟了,就把种大棚的党员干部分工包片,责任到户,手把手地帮乡亲们。第二年,全村冬暖式蔬菜大棚一下子发展到181亩,户均一亩多。当年全村银行存款猛增到了128万元,全是大棚户们存的钱。三元朱村家家户户开了个“绿色银行”。
绿色火种 撒遍全国
1990年这一年,王乐义马不停蹄。大棚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办培训班,县里讲了乡镇里讲,乡镇里讲了村里讲。每次人数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上千人。同时,他还要到各个乡镇的示范棚里手把手地教。县里为他配了一部吉普车,他一年跑了4万多公里。有时,他一天能跑到11个乡镇的30多个村,累得两眼发黑、双腿迈不动。
这年腊月廿七,连续下了几天雪,气温下降了很多,许多大棚户的心悬起来。王乐义想利用节前的几天时间,到大棚发展重点村跑一遍。乡间小路泥泞不堪,遇到 “泥窝”,王乐义都得下来推车。每天不停地走,在棚里不住地讲,到后来,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有一天晚饭时分,王乐义刚回到村里,守电话的人告诉他:王口村电话来了6遍了,说是遇到了难题。王乐义二话没说又上了路。天黑路滑,吉普车一头扎进了沟里,疼痛、虚弱、饥饿,又加上一场惊吓,王乐义感到精疲力竭。然而,他稍微定了定神,就吩咐司机看好车,自己徒步向王口村走去。解决完问题,回到家已是深夜11点多了。
这年大年初一,王乐义病倒在大棚里,被送进了县人民医院。躺在病床上,他生气的是自己身体不争气,高兴的是,全县一年发展了5130个大棚,并且全部获得成功,为农民带来了6000多万元的收益。 市场的牵引和行政的驱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催开了满园春色。如今,寿光蔬菜面积已达80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40亿公斤,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
1996年11月6日,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将“寿光人民勋章”授予王乐义,这是寿光100多万人共同推举的。他们说:谁贡献大,我们就推举谁。
三元朱村成功推广冬暖式大棚的消息,很快被各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天南地北参观学习的人群潮水般地涌来。凡是来参观学习的,王乐义都是毫无保留地把大棚技术传授给他们。
1990年,河北省考察团参观之后,向王乐义提出要求,派技术员到河北,帮助发展冬暖式大棚。在征得县、镇领导的同意后,王乐义派出了第一个技术员:村党支部委员、民兵连长王福民。7月,王福民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获鹿县,当年在这里搞起了113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并一炮打响,为当地创造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第二年,河南、江苏、安徽、山西……各地都来向王乐义要人了。
从1991年起,村里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员分赴全国各地,迄今已到过20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县市。他们所到之处,冬暖式大棚迅速发展起来,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直到今天,三元朱村仍有140多人常年在外,他们中有27人被聘为科技副乡、镇长,2人被聘为科技副县长,被称作“中国的白领农民”。多年来,寿光派出的蔬菜技术员达数万人次,他们把绿色火种撒遍了大江南北。与此同时,寿光市的农民技术员走出国门,到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圭亚那、南非、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传授种菜技术,走上了国际交流的大舞台。
技术员派出去了,各地的大棚搞得怎么样,身为“总教头”的王乐义总是牵肠挂肚。不管外出还是在家,他每晚7点都会准时打开电视,看完新闻联播,再看天气预报、气象云图,全国各地的天气变化他都要看清楚。1991年腊月二十日晚,看完天气预报后,王乐义就匆匆叫上司机和两名技术员往安徽赶,因为那里下了一场40多厘米厚的大雪。王乐义惦记着他们在宿县西寺坡区刚刚搞起的400多个大棚,仅技术员王继文自己在那里不好应付。一夜急行500多公里,第二天早上7点多钟,他们的吉普车开进了西寺坡。区里的领导望着这帮“从天而降”的山东汉子,眼睛禁不住湿润了。
省内,从胶东到鲁西,从鲁北到鲁南,每年他都要转上几圈;省外,几年下来,他走了山西、陕西、新疆、江苏、河南、河北、湖南、吉林等11个省市自治区。
老区情重 民族情深
1995年5月,延安地区的地委书记和专员到三元朱村考察。他们对王乐义说:“王书记啊,延安要像你们这个样子就好了!你能不能派人到我们那里去帮着搞大棚?”
王乐义一口答应下来:“行!延安是革命圣地,我们日子好了不能忘了老区人民,人才、技术,要啥有啥,我们全力在王乐义心中升起。
那时,啥是无公害蔬菜,王乐义也不知道,但他清楚,田副总理交待的是一个发展方向。过了年,正月初九他就出了门。跑济南、西安,辗转奔波,多方打听,得到一个信息:北京农科院的王宪彬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王乐义行程近万里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专家。看到一个普通农民,天南地北地追着无公害蔬菜项目跑,王宪彬教授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个项目已经试验成功6年,还没得到推广,没想到第一个来找我的是个农民……”
在王教授的指导下,1992年无公害蔬菜在三元朱村首次开发成功!到l995年,寿光形成了以三元朱村为中心的2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优质蔬菜新闻发布会,建起了寿光一北京的“绿色通道”。2001年,三元朱村的300亩大棚被农业部授予国内首批“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基地”,他们的优质蔬菜摆进了北京的大型超市。
三元朱村创新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0多年来,村里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17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长期聘请9名专家教授做顾问,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开发。气体施肥、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130多项新技术研发成功;乌克兰大樱桃、黑宝石李子、太空椒等320多个名优品种相继落户;钢结构无立柱大棚、自动卷帘机、大棚滴灌、生物防治仪等80多项先进技术和设施得到广泛推广,三元朱村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
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要让三元朱村的优质蔬菜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王乐义又跑到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考察市场。
1997年,三元朱村与香港汇众公司联合成立了“鲁光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研制蔬菜生产和加工新技术;1998年与哈慈集团合作,投资1000万元搞起了大棚保健菜试验开发;1998年4月,三元朱村第一车蔬菜运到俄罗斯10吨西红柿不到两天销售一空。
2001年7月,“乐义”牌蔬菜商标问世。在包装箱内,信誉卡上一应俱全地写着产地村、责任人姓名、联系电话等。王乐义说:“菜销往哪里,卡就跟到哪里,要是出了问题可一追到底。”小小卡片昭示着“可追究制蔬菜”的诞生。
在王乐义的带领下,三元朱村走出一条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经检测合格的蔬菜统一使用“乐义”商标。不仅三元朱村,周边的村也加入进来。2002年,他们连村发展了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有机质、生态型、无土栽培蔬菜2000亩,产品全都达到了A级、AA级标准,出口日本、韩国等,“乐义”商标,真正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寿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已连续7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目前居全国53位,寿光人民尽情享受着生活的富足与安康。站在寿光的大地上,王乐义这位1941年生于斯长于斯、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共产党员会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