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了,但本人于2005年9月才开始接触新教材,教授三年级《科学》。
刚开始教新教材时,大有一头雾水的感觉。新教材的确与老教材大不相同。新课改的任务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培养目标方面,要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其具體体现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从进行《自然》学科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为主的本质变化。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力争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突出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努力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育改革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教材同样需要大胆地借鉴国外科学教育的先进思想和操作方法,努力实现世界科学教育精华与我国科学教育的融合。
新教材重点选择了对学生发展具有更大意义的典型经历活动,并且在活动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也注意了典型性,力图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可获得更大的发展。
新教材在教学目标方面形成了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整体,从而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探究能力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成为逐渐发展的过程,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同样注重了小学生的需要,不仅注意了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展现学习内容,而且从语言、版式和绘图方面都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从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教材自始至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经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学习活动,并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感官与认识对象相互作用。
因而,为搞好新教材教育教学工作,本人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认真进行教学:
一、营造科学氛围、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多彩、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开展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
2、提供结构材料,激发主动参与。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结构性材料,材料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材料应该是他们经常玩的,让学生带着材料进实验室,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教学“沉和浮”一课,在探究水中浮着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木板、铁钉、石块、泡沫塑料、充气球等形状各不相同的物体,同时为他们提供水槽、钩码、自制测力计、手提秤等器材,学生经过多次探究,发现在水中浮着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科学探究意识作为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本能,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只是这种本能是“隐性的”和“潜在的”。要挖掘这种潜能,我们就必须把大自然当作课堂进行教学,让科学融入生活,激起学生的探究冲动。
三、注重实践探索,发展学生科学能力
1、细致比较,培养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学生认知自然界事物特征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先确定观察的重点,然后让学生从多角度有次序地进行观察。亲身去感受与课堂中的机械灌输、枯燥讲解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在活生生的观察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观察能力。
2、实践操作,发展动手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逐渐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探索和建构科学知识。
3、自主探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因为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从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这种探究活动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独立进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探究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
四、科学与人文结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与人文整合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因此,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充实人、发展人、完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刚开始教新教材时,大有一头雾水的感觉。新教材的确与老教材大不相同。新课改的任务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培养目标方面,要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其具體体现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从进行《自然》学科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为主的本质变化。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力争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突出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努力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育改革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教材同样需要大胆地借鉴国外科学教育的先进思想和操作方法,努力实现世界科学教育精华与我国科学教育的融合。
新教材重点选择了对学生发展具有更大意义的典型经历活动,并且在活动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也注意了典型性,力图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可获得更大的发展。
新教材在教学目标方面形成了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整体,从而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探究能力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成为逐渐发展的过程,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同样注重了小学生的需要,不仅注意了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展现学习内容,而且从语言、版式和绘图方面都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从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教材自始至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经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学习活动,并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感官与认识对象相互作用。
因而,为搞好新教材教育教学工作,本人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认真进行教学:
一、营造科学氛围、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多彩、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开展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
2、提供结构材料,激发主动参与。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结构性材料,材料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材料应该是他们经常玩的,让学生带着材料进实验室,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教学“沉和浮”一课,在探究水中浮着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木板、铁钉、石块、泡沫塑料、充气球等形状各不相同的物体,同时为他们提供水槽、钩码、自制测力计、手提秤等器材,学生经过多次探究,发现在水中浮着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科学探究意识作为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本能,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只是这种本能是“隐性的”和“潜在的”。要挖掘这种潜能,我们就必须把大自然当作课堂进行教学,让科学融入生活,激起学生的探究冲动。
三、注重实践探索,发展学生科学能力
1、细致比较,培养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学生认知自然界事物特征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先确定观察的重点,然后让学生从多角度有次序地进行观察。亲身去感受与课堂中的机械灌输、枯燥讲解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在活生生的观察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观察能力。
2、实践操作,发展动手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逐渐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探索和建构科学知识。
3、自主探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因为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从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这种探究活动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独立进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探究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
四、科学与人文结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与人文整合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因此,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充实人、发展人、完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