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沼泽”,步入“大道”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zenCis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象一:作文课上,教师捧着教材,不厌其烦地讲解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而学生是越听越糊涂。于是,作文课上,只能听取哈欠声一片。究其愿意,我们作文教师把这些写作方法和技巧当作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法宝,当作公式和定理来运用,把作文课上成技巧和方法的传授课,
  思考:小学作文本来就是一个“依葫芦画瓢”的阶段,作文课上,我们教师为什么不给学生“多摘几个滴着露水、牵着绿藤的‘葫芦’”,让学生快乐而又兴奋地摸着“葫芦”亲自去发现“葫芦”的特征,个性化地去表达自己心中体验到的鲜活的“葫芦”,从自己的亲历中逐渐总结出表达“葫芦”的技巧和方法呢?而非要把鲜活的“葫芦”藏起来,由教师用苍白的语言来讲解所谓的画“葫芦”的技巧和方法,学生怎能不成为哈欠声的制造者?所以,我觉得,小学作文、特别是小学起步作文,技巧、方法的讲解只能作为学生的“副餐”,而大量优质例文的阅读应成为学生的“主食”,让学生在大量的愉悦的阅读过程中逐渐感悟写法、掌握技巧。
  现象二:每当教师出示像《我记忆深……》这类作文题目时,学生总是搔头挠耳,难以下笔,搜肠刮肚出来的东西也总是比较苍白。长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受到影响,甚至把学生“逼”上“梁山”——遇到写作就胡编乱造、无中生有。
  思考:由于年龄原因,少年儿童往往对刚刚发生的事情或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充满兴趣、记忆深刻、观察仔细、情感浓烈、乐于表达。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这一年龄特点而形成的记忆上的差别,抓住时机,摄取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兴奋点,让他们尽情地表达。所以,特级教师李白坚说:“我们要少让儿童写‘过去时’,而要多让儿童写‘现在时’”。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召开运动会,结束后,我和学生边休息边聊运动会的事,他们个个手舞足蹈,说得满脸通红、兴奋异常,心中充满了表达的欲望,此时我说:“这么多人想说,我听不过来,就把你认为运动会上最精彩的一幕用一个片段写下来吧,题目就叫‘精彩回放’。”果然,学生脸上一改往日作文时的为难表情。批阅后发现,学生作文写得具体实在,没有了“纯属虚构”的故事。
  现象三:语文教师的课表上大致有“阅读课”和“作文课”两类课型,而目前,我觉得有些教师无意中已经将阅读课和作文课分裂了,“读”与“写”的结合往往只能在一些公开课上才能看到,平时则很少能得到落实。
  思考:一周两节的作文课又究竟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呢?所以,我觉得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作文教学要渗透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去。我们教学每篇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给学生创造一些练笔的机会,特别是现在教材中的习作安排与课文安排都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更方便了教师的操作:实际上,一篇篇课文就是学生写作的好例文,教师可以将本册习作训练点分散到各个阅读过程中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读写结合的训练中悟出写作的方法,然后到习作课上进行综合训练。我想,这样与阅读结合的、渗透的训练,更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此外,练笔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仿写、改写、续写、补空、写读后感等,可以是写整篇的,也可以是写一个片断。
  现象四:老师面对收上来的作文,每次几乎都要眉头紧皱:同样的命题,同样的情景,同样的帮扶老人……这些同样的剧情、同样的片断,又是一篇“乾坤大挪移”!
  思考:在学生作文之前,让学生明确地知道,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我写的这篇文章要给谁看?那么,学生写作时,就会始终有个声音在提醒他:你写的这篇文章可要给你文中的主人公见证啊!或是你的这篇文章可要拿去投稿并给别人阅读的呀……睁着眼睛说瞎话可就要被别人笑掉大牙了!这样,自然就能“逼迫”学生放弃“乾坤大挪移”的绝招,学生就会带着一种较强的责任心去写作,这样才能写出一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有一次,要学生写《我的玩伴》,在学生写作前,我就告诉学生,写好后要拿给你写的那个人看,并请他见证、评点。果然,学生作文真实多了!
  综上,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此类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且内容大致相同,对于此,只有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们共同探讨,才能早日为一度陷入“沼泽”的作文教学找到一条“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长林镇九年制学校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儿童绘本常有描绘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我爸爸》、《我妈妈》……有细腻描摹孩子情感韵律的《你爱谁多一些》、《月亮,生日快乐》等。这些绘本内容丰富,画面鲜活,在深入了解儿童精神世界的基础之上,将孩子们生活中的种种情状定格于画面中,并辅以简练的语言旁白,让儿童在美丽又快乐图文旅行中,更深层次地引发儿童愉悦的精神之旅。  一、善交流——让绘本阅读轻松化  “放轻松”就是要把阅读的
期刊
读写随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毫不夸张地说,是随笔缩短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是随笔让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至今记得2010年12月10日,那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足以让我刻骨铭心的日子。连续两天的大雪让整个世界焕然一新,同学们也兴奋不已,纷纷用笔记录下了这场久违的大雪。晚上阅随笔时,忽然发现一本随笔中夹着厚厚的一叠纸,拿出随笔,
期刊
计算教学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实践中众多教师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也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上的失误。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唯有坚持“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这一教育思想,努力寻求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不断优化数的运算的学习过程,才能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使计算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建构,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过程。  一、更新观念,坚持算理与算法并重  计算教学既需要
期刊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问难在学习中是多么重要。  活动单导学给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主动质疑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两年来,本人在运用活动单导学的过程中就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专题做了一些探索。  一、调整“形”,优化环境  1.优化组内座次,减少交流干扰。  为了便于学生组内顺利交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期刊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明确要求下,小学科学方法教育从课改前的“润物细无声”(刘默根语)到现在的“显性化”认知,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在课改前后最重大的变化之一。国内多套教材均设立诸如“过程技能训练单元”、“探究的探究单元”“探究方法反思单元”等“特殊单元”,引领师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本身进行显性化认知,以期望能促
期刊
20世纪初,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明确指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是“在建立言语活动理论时遇到的第一条分岔路(按:指区分语言和言语)” 。所以,我们在这里首先要澄清“语言”和“言语”,但不必机械地理解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而应该真正理解它的涵义并从哲学意义上深刻理解二者的根本联系。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用“棋”来比喻语言,用 “下棋”来比喻言语。我
期刊
2012年9月18日至24日作为陕西省第九批后备特级教师,参加了陕西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在上海市教师学会举办的后备特级教师高级研修培训班的学习。为期七天的培训留给自己的感受是:过程扎实,内容充实,感受真实,收获丰实。  一、过程扎实,内容充实  1.为期七天的研修培训,首先零距离接触和聆听了上海教育界13位著名特级教师的报告,参观学习上海市七宝中学,领略七宝中学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打开了眼界、更新了理
期刊
近几年,特别从新课改下的高考化学试题发展趋势看,高考提高对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相关内容的比重,它也是高考化学试题的切入点,实验探究试题也逐步加强。试题的测试重点都放在将化学双基应用到广泛情境中的能力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知识体系外,还要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具备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以上,我认为要提高高考化学复习的效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期刊
学期要进入尾声了,课文已学完,教学转入复习阶段。我和学生们商议复习方案,听听学生们的心声。经大家一番讨论,形成如下决议:将学生分成六组(本班学生42人,每组7人),各选组长一人,小组内先共同复习第一单元,组内每个同学都已掌握的内容就放掉,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自己认为是本单元重点的问题作好标记,准备组际交流。交流方式:从第一组开始,向其他组发问,即第一组一个代表向其他组问一个问题,点到哪个组,哪个组
期刊
数学课堂追求的应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理念。体现在一线教学,就是跳出把数学当作题目传授的陈旧理念,化“枯燥无味”为“生动活泼”,化“灌输模仿”为“顺水推舟”。如何有效避免把数学教学沦为解题教学呢?笔者结合多年从教经验,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洗尽铅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定位数学教学和解题的关系  如何认识数学教学和解题的关系,是能否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目标与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数学教学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