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学生是人,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朴素观,也是第一位的学生观。作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支柱、学校教育的主导者——老师,不仅要传播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以人的情感和生命的脉动。把自己的生命溶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角落,使之富于生机,充满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则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爱中意的“王子、公主”无可厚非,但爱看不惯的“丑小鸭”更难能可贵。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这门学科,讨厌这个老师,甚至还会毁掉一个学生未来的前程。其次,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而有格,严而有效。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要尽力帮助,对待学生成长进步热情肯定,用火热的心肠,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老师胜父母,同学似兄弟。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友善、温暖和关怀。课后与学生交友,让他们掏心里话,补捉热点、难点话题,日常以礼相待。遇到不顺心的事要能控制感情,不迁怒于学生,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产生前进的动力,明确前进的方向。
教师要具有春蚕吐丝,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当前有不少教师从片面角度看待学生,认为学生是破坏性的、和教育对立的,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才。于是在教育上,多采取强制、管制、灌输、矫正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以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各种心理的和伦理的缺陷,也和时代的精神相违背。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差生感到他是一个不合格的人”。苏氏强调指出差生的学习成绩差,考试不及格,在和其他儿童交往过程中,明显感到自己不如他人,因此,特别容易受“我干什么都不行”这种痛苦思想的折磨,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取得一点点的成绩。教师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学生那种迟迟不能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会到来。
爱是无私公正的,决不能存在丝毫的偏见,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能以个人好恶而偏爱优等生,嫌弃“差生”。考试的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智力的唯一标准,因为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教师要尊重学生,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相信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社会、学校、家庭诸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等某一方面表现出较一般同龄人稍差。有的教师就给这些学生带上“差生”的帽子,错误地认为“朽木不可雕也”而放弃教育。其实“差生”并不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差,多数“差生”仅是某一方面落后,“差”不是其本质。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可塑性很大,教育者应当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其树立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笔者教的班级有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课堂上他不听讲乱说话,或在前面同学的背上乱画,但他的绘画作品总被评为一等奖。对这样一个学生,笔者从未对他失去信心,而是耐心地开导他,并给他展示才华的机会。有一次,笔者把设计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他,他很尽力,得到同学们的称赞。于是笔者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他认识到自己在班里有一定的位置,由此树立了信心。为使他有较大的转变,除对他辅导有所侧重外,笔者还要求他认真听讲,并把他提出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后给予解答。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格高尚,威信崇高的教师本身就是令学生信赖爱戴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往往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爱就一个字,力拔千斤!没有爱就没有责任!热爱学生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基础,是教师道德责任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基础。要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除了外在的压力(要求或规范),更需要内在的动力。产生内在的动力的因素有许多,在这里笔者想说,没有比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关系与学生沟通心灵产生的动力更大的了。当我们的教师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对老师怀着深深敬意的时候,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就会水到渠成。
付出爱心一瓣,收获春色满园!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则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爱中意的“王子、公主”无可厚非,但爱看不惯的“丑小鸭”更难能可贵。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这门学科,讨厌这个老师,甚至还会毁掉一个学生未来的前程。其次,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而有格,严而有效。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要尽力帮助,对待学生成长进步热情肯定,用火热的心肠,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老师胜父母,同学似兄弟。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友善、温暖和关怀。课后与学生交友,让他们掏心里话,补捉热点、难点话题,日常以礼相待。遇到不顺心的事要能控制感情,不迁怒于学生,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产生前进的动力,明确前进的方向。
教师要具有春蚕吐丝,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当前有不少教师从片面角度看待学生,认为学生是破坏性的、和教育对立的,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才。于是在教育上,多采取强制、管制、灌输、矫正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以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各种心理的和伦理的缺陷,也和时代的精神相违背。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差生感到他是一个不合格的人”。苏氏强调指出差生的学习成绩差,考试不及格,在和其他儿童交往过程中,明显感到自己不如他人,因此,特别容易受“我干什么都不行”这种痛苦思想的折磨,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取得一点点的成绩。教师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学生那种迟迟不能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会到来。
爱是无私公正的,决不能存在丝毫的偏见,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能以个人好恶而偏爱优等生,嫌弃“差生”。考试的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智力的唯一标准,因为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教师要尊重学生,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相信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社会、学校、家庭诸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等某一方面表现出较一般同龄人稍差。有的教师就给这些学生带上“差生”的帽子,错误地认为“朽木不可雕也”而放弃教育。其实“差生”并不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差,多数“差生”仅是某一方面落后,“差”不是其本质。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可塑性很大,教育者应当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其树立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笔者教的班级有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课堂上他不听讲乱说话,或在前面同学的背上乱画,但他的绘画作品总被评为一等奖。对这样一个学生,笔者从未对他失去信心,而是耐心地开导他,并给他展示才华的机会。有一次,笔者把设计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他,他很尽力,得到同学们的称赞。于是笔者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他认识到自己在班里有一定的位置,由此树立了信心。为使他有较大的转变,除对他辅导有所侧重外,笔者还要求他认真听讲,并把他提出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后给予解答。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格高尚,威信崇高的教师本身就是令学生信赖爱戴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往往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爱就一个字,力拔千斤!没有爱就没有责任!热爱学生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基础,是教师道德责任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基础。要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除了外在的压力(要求或规范),更需要内在的动力。产生内在的动力的因素有许多,在这里笔者想说,没有比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关系与学生沟通心灵产生的动力更大的了。当我们的教师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对老师怀着深深敬意的时候,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就会水到渠成。
付出爱心一瓣,收获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