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组建“学习朋友圈”在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活动中的应用。在阅读方面,有利于完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和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在写作方面,有利于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和提高作文批改与点评的实效性。实践证明,“学习朋友圈”在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活动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化视域下;“学习朋友圈”;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犹如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思考与挑战。在信息化视域下,很多教育者与家长都很在乎高新的信息技术或其产品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忽略了以网络、计算机、多媒体平台、手机等新媒体技术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一、信息化视域下“学习朋友圈”的组建
在信息化视域下,各种新科技电子产品的时尚性、便捷性深受高中生的喜爱,但受学业重的影响,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强制性地进行管制,不准学生使用。而笔者认为,“堵不如疏”,与其禁止其使用,不如引导其合理使用。在信息化视域下,我们不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革新教育教学的理念,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新思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发、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影响作用。它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借鉴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因此,笔者尝试帮助学生组建“学习朋友圈”,并在语文阅读与写作两方面进行实践应用。在本实践中,“学习朋友圈”是指线上借助微信“朋友圈”,线下模拟微信“朋友圈”的模式与功能,即是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基础上组建的及时分享、点赞学习资源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思考,以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乐趣,共同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学習圈子。“学习朋友圈”区别于小组合作等学习共同体,它具有自发性、志趣性、协作性、可持续发展等特征。
二、信息化视域下“学习朋友圈”的应用
当很多语文老师抱怨学生都被手机、iPad、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迷惑得“沉醉不知归路”时,我们是否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因势就利,好好地利用高新的信息技术,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服务?例如,阅读与写作方面。我们都深知阅读与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全国语文教学论坛曾提出:“多读多写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方法,同时又是最伟大的方法。”“但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外界的干扰因素太多,比起阅读和写作,‘有趣的’‘好玩的’‘刺激的’事情太多,学生有时难免会冷落了阅读和写作这两位人生知己。”如何让学生在信息化视域下开展阅读与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提升其阅读与写作能力,值得语文老师的探究。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学习朋友圈”在阅读方面的应用
1.“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完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任务群之一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按道理应该不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因为读书在过去原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但现在,受大环境的影响,不难发现真正有阅读信仰、愿意静下心来读一本整的经典著作的学生越来越少。在这种境况下,让一个学生自己去读完一本经典著作就显得更加艰难了。
据笔者在学期初调查,我校本学年高一年级学生曾经完成过整本经典著作阅读的少之又少。怎么办?笔者大胆地从不多的课时中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自设为阅读课。学期初,开设了一个关于“为什么我们还要阅读经典”的专题讲座,点燃与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然后开始建设学生“学习朋友圈”,让一群志趣相投的学生聚在一个圈子里。全班分成几个朋友式的小圈子,然后让每个“学习朋友圈”的小伙伴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新课标推荐阅读的经典篇目中选取圈子研读的数目。如,“风雨寻梦”圈选择研读《呐喊》,“极地阳光”圈选择研读《平凡的世界》,“凌晨四点半”圈选择研读《雷雨》等。选定书目后,教师先做阅读方法指导。最后,通过“围桌式”的朋友“沙龙”活动,开展阅读分享交流。刚开始的“沙龙”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从把握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入手;理清人物关系,深入探究作品中最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鉴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体会作品的主旨;研究其艺术价值等。“沙龙”分享活动围绕以上几个点展开集体智慧的碰撞,但不要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也不是每一次的分享活动都要做到以上几点,阅读不同的著作有不同的侧重点。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困惑,在分享准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如果是“一个人在奋斗”,也许都会想放弃了。此时,“学习朋友圈”的小伙伴们可以交流对作品的感受、困惑和心得,借助群体的智慧和同伴指导,坚持研读下去,读得更深、更远。
2.“化整为零”——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阅读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说:“我们提出阅读经典,但也不建议放弃一般阅读。”经典阅读固然重要,但是处在高中生时代,日常学习任务本来就比较重,如果能利用一些碎片时间进行一般阅读,既能达到高效利用时间又能达到放松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阅读纸质的报纸杂志,也可以通过电子媒介阅读。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快捷、传播途径多样的时代,我们随处可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拿着手机、iPad等为载体进行屏幕阅读的人。
其实,笔者认为,只要学生阅读的内容思想健康的,就不要在乎他们是通过什么媒介阅读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图书馆(库)、论坛、微博、APP、朋友圈等寻找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学习朋友圈”不局限学生的阅读媒介,只鼓励学生开展碎片时间阅读,目前,我们有两种活动方式供学生交替选择:每周一选取一个圈子人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要求每一个成员围绕主题开展碎片阅读;每周一开始自由阅读,要求圈子里每个同学都要摘录自己最喜欢或最具启发性的一句话,谈谈喜欢的理由或有何启发。学生在选定了活动方式后,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并在每周日10点—11点整借助微信朋友圈开展线上阅读交流研讨活动,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言”(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教师加入到每个“学习朋友圈”中,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的交流讨论要思想健康,对学习资源、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监管;一方面是为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与鼓励,使“学习朋友圈”始终呈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学习朋友圈”在写作方面的应用
1.随心所欲写真情——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近些年阅读学生的作文,不管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发现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越来越少,空洞无物、虚情假意的居多。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学生方面,亲身实践活动,不善于观察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教师方面,过早地给学生讲授作文的写作套路,模式化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和情感的表达。建设“学习朋友圈”的初衷,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还为了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朋友,用无悔的青春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交流与分享人间真情与人生感悟。笔者倡导“学习朋友圈”的每一位成员,用心体验生活,用情抒写真实感受,随心所欲写文章,不在于文章的长短,不在于文章的结构,只在于是否让朋友圈的朋友都为之感动。刚开始我只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每周写好一句话,然后写好一段。再后来,有些学生主动开始写完整的一篇周记了。
这些“作品”有些被作者发到微信朋友圈、博客上去,有些被手写在班级的“学习朋友圈”写作交流笔记本上。朋友圈的小伙伴们都很好奇朋友们又有什么新经历、新见闻,喜欢读这些“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点赞。受到同伴的关注和表扬这是最大的鼓舞,学生的写作热情渐渐被点燃了。很多学生将写作内化为内心的渴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来。
2.互评互赞齐改进——提高作文批改与点评的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作文批改与点评往往是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作文讲评活动中来。不管是详批还是略批,学生看完评语与分数,往往就不再深思其意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改变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学习惯……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笔者尝试应 用“学习朋友圈”开展作文批改与点评,设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来。分为课前成员互评互赞、课上师生同评共赏、课后升格修改展示三步走:
第一步,每次写作结束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圈子里实时“发布”自己的习作:在校期间,可以直接把手写稿交到小群 主处;放假期间,通过微信朋友圈或微博发布自己的作品。“学习朋友圈”的成员在作文讲评课前完成对其他小伙伴作品的阅读,开展一次交流活动。“交流活动包括:点赞、交流、建议。点赞是找出每篇习作的闪光点;交流是指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读者可以向作者提问,作者可以跟读者交流自己的想法;建议是每个成员都要选取最少一篇写出修改建议。”每个“学习朋友圈”每次推选出一篇最优秀和一篇进步最大的习作。
第二步,把作品上交给老师,老师课前根据典型做好充分备课,课上进行作品展示,师生互评。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引领。
第三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升格后的作品再由圈子推荐,评选出五名“优秀之星”和五名“进步之星”。在班级公开表扬,并通过微信发到“朋友圈”和家长群,相关作品上传到微信朋友圈,打印张贴在班级的荣誉栏上进行表彰。
“学习朋友圈”在作文批改与点评中的应用,是在团队协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内化、共同提升的过程。
三、结语
在信息化视域下,“学习朋友圈”创设了线上线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平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同伴间相互交流与切磋、欣赏与鼓励。另外,老师、父母、微信好友等读者的点赞与评价,对于学生也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更有趣,更持久,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银雁.基于“学习朋友圈”活动方式提高作文讲评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17(7).
[3]李银雁.读写并重是新时代的需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9).
[4]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王敏,范翠翠.信息化视域下自主学习型社会团体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5).
附
【关键词】信息化视域下;“学习朋友圈”;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犹如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思考与挑战。在信息化视域下,很多教育者与家长都很在乎高新的信息技术或其产品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忽略了以网络、计算机、多媒体平台、手机等新媒体技术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一、信息化视域下“学习朋友圈”的组建
在信息化视域下,各种新科技电子产品的时尚性、便捷性深受高中生的喜爱,但受学业重的影响,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强制性地进行管制,不准学生使用。而笔者认为,“堵不如疏”,与其禁止其使用,不如引导其合理使用。在信息化视域下,我们不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革新教育教学的理念,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新思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发、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影响作用。它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借鉴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因此,笔者尝试帮助学生组建“学习朋友圈”,并在语文阅读与写作两方面进行实践应用。在本实践中,“学习朋友圈”是指线上借助微信“朋友圈”,线下模拟微信“朋友圈”的模式与功能,即是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基础上组建的及时分享、点赞学习资源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思考,以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乐趣,共同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学習圈子。“学习朋友圈”区别于小组合作等学习共同体,它具有自发性、志趣性、协作性、可持续发展等特征。
二、信息化视域下“学习朋友圈”的应用
当很多语文老师抱怨学生都被手机、iPad、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迷惑得“沉醉不知归路”时,我们是否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因势就利,好好地利用高新的信息技术,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服务?例如,阅读与写作方面。我们都深知阅读与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全国语文教学论坛曾提出:“多读多写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方法,同时又是最伟大的方法。”“但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外界的干扰因素太多,比起阅读和写作,‘有趣的’‘好玩的’‘刺激的’事情太多,学生有时难免会冷落了阅读和写作这两位人生知己。”如何让学生在信息化视域下开展阅读与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提升其阅读与写作能力,值得语文老师的探究。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学习朋友圈”在阅读方面的应用
1.“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完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任务群之一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按道理应该不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因为读书在过去原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但现在,受大环境的影响,不难发现真正有阅读信仰、愿意静下心来读一本整的经典著作的学生越来越少。在这种境况下,让一个学生自己去读完一本经典著作就显得更加艰难了。
据笔者在学期初调查,我校本学年高一年级学生曾经完成过整本经典著作阅读的少之又少。怎么办?笔者大胆地从不多的课时中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自设为阅读课。学期初,开设了一个关于“为什么我们还要阅读经典”的专题讲座,点燃与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然后开始建设学生“学习朋友圈”,让一群志趣相投的学生聚在一个圈子里。全班分成几个朋友式的小圈子,然后让每个“学习朋友圈”的小伙伴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新课标推荐阅读的经典篇目中选取圈子研读的数目。如,“风雨寻梦”圈选择研读《呐喊》,“极地阳光”圈选择研读《平凡的世界》,“凌晨四点半”圈选择研读《雷雨》等。选定书目后,教师先做阅读方法指导。最后,通过“围桌式”的朋友“沙龙”活动,开展阅读分享交流。刚开始的“沙龙”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从把握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入手;理清人物关系,深入探究作品中最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鉴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体会作品的主旨;研究其艺术价值等。“沙龙”分享活动围绕以上几个点展开集体智慧的碰撞,但不要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也不是每一次的分享活动都要做到以上几点,阅读不同的著作有不同的侧重点。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困惑,在分享准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如果是“一个人在奋斗”,也许都会想放弃了。此时,“学习朋友圈”的小伙伴们可以交流对作品的感受、困惑和心得,借助群体的智慧和同伴指导,坚持研读下去,读得更深、更远。
2.“化整为零”——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阅读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说:“我们提出阅读经典,但也不建议放弃一般阅读。”经典阅读固然重要,但是处在高中生时代,日常学习任务本来就比较重,如果能利用一些碎片时间进行一般阅读,既能达到高效利用时间又能达到放松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阅读纸质的报纸杂志,也可以通过电子媒介阅读。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快捷、传播途径多样的时代,我们随处可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拿着手机、iPad等为载体进行屏幕阅读的人。
其实,笔者认为,只要学生阅读的内容思想健康的,就不要在乎他们是通过什么媒介阅读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图书馆(库)、论坛、微博、APP、朋友圈等寻找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学习朋友圈”不局限学生的阅读媒介,只鼓励学生开展碎片时间阅读,目前,我们有两种活动方式供学生交替选择:每周一选取一个圈子人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要求每一个成员围绕主题开展碎片阅读;每周一开始自由阅读,要求圈子里每个同学都要摘录自己最喜欢或最具启发性的一句话,谈谈喜欢的理由或有何启发。学生在选定了活动方式后,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并在每周日10点—11点整借助微信朋友圈开展线上阅读交流研讨活动,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言”(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教师加入到每个“学习朋友圈”中,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的交流讨论要思想健康,对学习资源、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监管;一方面是为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与鼓励,使“学习朋友圈”始终呈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学习朋友圈”在写作方面的应用
1.随心所欲写真情——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近些年阅读学生的作文,不管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发现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越来越少,空洞无物、虚情假意的居多。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学生方面,亲身实践活动,不善于观察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教师方面,过早地给学生讲授作文的写作套路,模式化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和情感的表达。建设“学习朋友圈”的初衷,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还为了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朋友,用无悔的青春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交流与分享人间真情与人生感悟。笔者倡导“学习朋友圈”的每一位成员,用心体验生活,用情抒写真实感受,随心所欲写文章,不在于文章的长短,不在于文章的结构,只在于是否让朋友圈的朋友都为之感动。刚开始我只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每周写好一句话,然后写好一段。再后来,有些学生主动开始写完整的一篇周记了。
这些“作品”有些被作者发到微信朋友圈、博客上去,有些被手写在班级的“学习朋友圈”写作交流笔记本上。朋友圈的小伙伴们都很好奇朋友们又有什么新经历、新见闻,喜欢读这些“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点赞。受到同伴的关注和表扬这是最大的鼓舞,学生的写作热情渐渐被点燃了。很多学生将写作内化为内心的渴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来。
2.互评互赞齐改进——提高作文批改与点评的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作文批改与点评往往是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作文讲评活动中来。不管是详批还是略批,学生看完评语与分数,往往就不再深思其意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改变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学习惯……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笔者尝试应 用“学习朋友圈”开展作文批改与点评,设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来。分为课前成员互评互赞、课上师生同评共赏、课后升格修改展示三步走:
第一步,每次写作结束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圈子里实时“发布”自己的习作:在校期间,可以直接把手写稿交到小群 主处;放假期间,通过微信朋友圈或微博发布自己的作品。“学习朋友圈”的成员在作文讲评课前完成对其他小伙伴作品的阅读,开展一次交流活动。“交流活动包括:点赞、交流、建议。点赞是找出每篇习作的闪光点;交流是指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读者可以向作者提问,作者可以跟读者交流自己的想法;建议是每个成员都要选取最少一篇写出修改建议。”每个“学习朋友圈”每次推选出一篇最优秀和一篇进步最大的习作。
第二步,把作品上交给老师,老师课前根据典型做好充分备课,课上进行作品展示,师生互评。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引领。
第三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升格后的作品再由圈子推荐,评选出五名“优秀之星”和五名“进步之星”。在班级公开表扬,并通过微信发到“朋友圈”和家长群,相关作品上传到微信朋友圈,打印张贴在班级的荣誉栏上进行表彰。
“学习朋友圈”在作文批改与点评中的应用,是在团队协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内化、共同提升的过程。
三、结语
在信息化视域下,“学习朋友圈”创设了线上线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平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同伴间相互交流与切磋、欣赏与鼓励。另外,老师、父母、微信好友等读者的点赞与评价,对于学生也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更有趣,更持久,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银雁.基于“学习朋友圈”活动方式提高作文讲评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17(7).
[3]李银雁.读写并重是新时代的需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9).
[4]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王敏,范翠翠.信息化视域下自主学习型社会团体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5).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