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幼儿的教育教学主要以活动为主,活动是对幼儿开展教育教学最好的方式。为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贯彻直观性原则应注意恰当选择直观的类型,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水平,选择恰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小班年龄的幼儿,需要以实物直观或模型直观为主,中大班幼儿可以使用图片直观和语言直观,当然面对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最好也配以实物或模型直观,以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现象;幼儿教育现象特征;幼儿教育本质特征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施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显然,保教结合原则就是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笔者的理解,一方面,是在保育过程中注重抓住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借助于对幼儿一日生活的保育工作实施相应的教育内容,比如利用进餐机会可以教育幼儿懂得珍惜粮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文明进餐的好习惯;利用盥洗活动教育幼儿注意卫生、节约用水、养成不在篮洗室嬉戏打闹的好习惯。诚如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学家George S.Morrison所言:“儿童保育'是全面性的,尽管它包括诸如监督、食物、住宿以及其他物质需要这样的照管性保育在内,但它确实超出了这些范围,还包括鼓励和帮助学习以及对儿童的健康、社会行为与心理需要做出反应。儿童保育'也具有教育性。
可见,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贯彻保教结合原则要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保育和教育工作同等重要。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保育和教育二者缺一不可,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所决定的。生理上,幼儿身体各部分器官及其机能的发育还很不完善,还不具备独立自理生活的能力,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照顾;心理上,幼儿的心智还很稚嫩,还需要教育的启迪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滞后的教育在全部意义上会阻碍幼儿未来发展的水平和方向。教师和保育员既分工又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有的保育员在护理幼儿生活时,忽视了对幼儿进行有意识的、随机地实施教育,结果,无形中影响了幼儿的发展。如进餐时请幼儿分发餐具可以学习一一对应,一一对应是幼儿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数量观念;分享食物可以学习等分,理解等分的真正含义;盛洗和午休可以帮助理解健康的知识,理解养成一些规则的重要性等,这些做法会使幼儿自然地、不知不觉的在常规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和经验。
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在学习,可谓教学相长。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提供幼儿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不能一味地将成人认为重要的东西生硬的强加于幼儿,“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是不适合幼儿的,是难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最终只能导致幼儿对学习的厌倦。其二,师幼要平等对话、交往与理解。
主体间的指导学习要求教师和幼儿之间要平等对话,交往与理解。所谓平等就是幼儿与教师享有同样的权利,在同等权力下进行对话与交往。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要把幼儿当成一个有独立尊严、独立人格的人,他不但享有一个人应有的权利,同时还享有儿童的特权,不允许成年人对他们有不尊重和蔑视,其次,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耐心倾听,并积极回应幼儿所提出的各类问题。积极主动地与幼儿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努力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对于幼儿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予以理解和尊重,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其三,教师要重视社会、生活知识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的学习并非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的课室,复杂的社会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都对幼儿的学习有一定影响,社会和现实生活都是幼儿学习的课堂。尤其是幼儿能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对幼儿的影响最大,幼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体验探索,观察模仿等,学习如何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使自己心情愉悦,学习生活中的规则和要求做个懂事的孩子,学习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生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课堂。幼儿认知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的方式和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间接的课堂学习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幼儿必须通过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操作和实验、直接与物体发生接触与联系,才可能逐步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获得对事物的一定认知。
离开活动,幼儿便无从发展。不可否认,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只让儿童端坐静听、机械地进行读写训练、限制儿童动手操作学习、参与活动的做法依然存在,这种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应该坚决摒弃。因为,对幼儿来说,只有亲身参与的、在活动中的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对此,贯彻活动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放手让幼儿进行各种活动。幼儿是否有机会在活动中学习,关键是看教师是否愿意放手的问题。有的教师出于安全考虑或者不愿意给自己添加收拾玩教具的“麻烦”,于是就限制了本应属于幼儿的自主活动,比如,课堂中个体或小组的操作活动变成了教师的“演示活动”;自主选择的区角活动则变成了需要时才 展,平时则被收集到玩具柜里成了摆设的“应急活动”;每天的自由活动有一部分就变成了坐在位子上的“等待活动”,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我们矫正这种活动观和科学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富有教益。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教师只有放手让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才能真正使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得到解放,儿童才能真正在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教育中的自发活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姚伟著.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庞丽娟著.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康德著,翟菊农编译.康德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6]利伯特等著,刘范等译.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刘晓东著.儿童教育新论南京[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8]吕静,周谷平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9]邵夏珍编.井深大早期教育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10]虞永平著.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现象;幼儿教育现象特征;幼儿教育本质特征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施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显然,保教结合原则就是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笔者的理解,一方面,是在保育过程中注重抓住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借助于对幼儿一日生活的保育工作实施相应的教育内容,比如利用进餐机会可以教育幼儿懂得珍惜粮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文明进餐的好习惯;利用盥洗活动教育幼儿注意卫生、节约用水、养成不在篮洗室嬉戏打闹的好习惯。诚如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学家George S.Morrison所言:“儿童保育'是全面性的,尽管它包括诸如监督、食物、住宿以及其他物质需要这样的照管性保育在内,但它确实超出了这些范围,还包括鼓励和帮助学习以及对儿童的健康、社会行为与心理需要做出反应。儿童保育'也具有教育性。
可见,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贯彻保教结合原则要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保育和教育工作同等重要。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保育和教育二者缺一不可,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所决定的。生理上,幼儿身体各部分器官及其机能的发育还很不完善,还不具备独立自理生活的能力,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照顾;心理上,幼儿的心智还很稚嫩,还需要教育的启迪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滞后的教育在全部意义上会阻碍幼儿未来发展的水平和方向。教师和保育员既分工又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有的保育员在护理幼儿生活时,忽视了对幼儿进行有意识的、随机地实施教育,结果,无形中影响了幼儿的发展。如进餐时请幼儿分发餐具可以学习一一对应,一一对应是幼儿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数量观念;分享食物可以学习等分,理解等分的真正含义;盛洗和午休可以帮助理解健康的知识,理解养成一些规则的重要性等,这些做法会使幼儿自然地、不知不觉的在常规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和经验。
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在学习,可谓教学相长。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提供幼儿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不能一味地将成人认为重要的东西生硬的强加于幼儿,“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是不适合幼儿的,是难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最终只能导致幼儿对学习的厌倦。其二,师幼要平等对话、交往与理解。
主体间的指导学习要求教师和幼儿之间要平等对话,交往与理解。所谓平等就是幼儿与教师享有同样的权利,在同等权力下进行对话与交往。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要把幼儿当成一个有独立尊严、独立人格的人,他不但享有一个人应有的权利,同时还享有儿童的特权,不允许成年人对他们有不尊重和蔑视,其次,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耐心倾听,并积极回应幼儿所提出的各类问题。积极主动地与幼儿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努力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对于幼儿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予以理解和尊重,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其三,教师要重视社会、生活知识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的学习并非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的课室,复杂的社会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都对幼儿的学习有一定影响,社会和现实生活都是幼儿学习的课堂。尤其是幼儿能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对幼儿的影响最大,幼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体验探索,观察模仿等,学习如何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使自己心情愉悦,学习生活中的规则和要求做个懂事的孩子,学习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生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课堂。幼儿认知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的方式和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间接的课堂学习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幼儿必须通过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操作和实验、直接与物体发生接触与联系,才可能逐步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获得对事物的一定认知。
离开活动,幼儿便无从发展。不可否认,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只让儿童端坐静听、机械地进行读写训练、限制儿童动手操作学习、参与活动的做法依然存在,这种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应该坚决摒弃。因为,对幼儿来说,只有亲身参与的、在活动中的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对此,贯彻活动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放手让幼儿进行各种活动。幼儿是否有机会在活动中学习,关键是看教师是否愿意放手的问题。有的教师出于安全考虑或者不愿意给自己添加收拾玩教具的“麻烦”,于是就限制了本应属于幼儿的自主活动,比如,课堂中个体或小组的操作活动变成了教师的“演示活动”;自主选择的区角活动则变成了需要时才 展,平时则被收集到玩具柜里成了摆设的“应急活动”;每天的自由活动有一部分就变成了坐在位子上的“等待活动”,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我们矫正这种活动观和科学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富有教益。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教师只有放手让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才能真正使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得到解放,儿童才能真正在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教育中的自发活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姚伟著.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庞丽娟著.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康德著,翟菊农编译.康德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6]利伯特等著,刘范等译.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刘晓东著.儿童教育新论南京[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8]吕静,周谷平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9]邵夏珍编.井深大早期教育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10]虞永平著.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