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具上好数学课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qsams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运用学具上好数学课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1.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也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课堂上操作学具就符合这一规律,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想学”,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认识、认知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把被动变为主动,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把8个苹果(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人各得4个。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四种分法一样吗?”学生感知第四种与前三种不同,通过提问加讨论的形式,得出结果: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懂得了动手、动脑的乐趣。
  2.运用学具,促使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量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余数情况。如20÷3,学生看到数字后,第一眼很难在脑中建立数学模型,那么,這时可采取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逐步体会到数学思维,学生把20个火柴棒分成若干份,每份3个棒,逐一分,最后发现一份只能是2个火柴棒,学生发现最后一份不符合规格的余数,经常训练后,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更可以在熟练训练后,提高其心算能力。
  3.运用学具,有利于学生立体意识的发展。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研究表明,当代的小学生正处于信息时代,他们对于未知的知识兴趣浓厚、好奇心十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操作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把数学知识建立成各个小小的模块,印于脑海中,形成理性思维,从而建立独特的数学模型。此举也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知识的现象。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教师可让学生操作12个小木块,叠出不同的长方体,去计算其体积,然后分类作比较。再如长相同时,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当体积一定时,长、宽、高又可以怎么变化等。这样,学生不仅探索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还从中探索出它们的微妙关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运用学具,逐步渗透数学思维方法。如何提高数学能力,关键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数学思维方法,渗透于自己的脑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还有利于巩固知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化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其素质不可缺少的渗透。在教学“同样多”时,如让学生进行剪、拼等操作,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维;如果再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又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
  5.运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现代数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数学新体系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通过拆、拼、剪、制作、画图等,加强对学具的操作,培养了动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运用学具,有助于形成“解决问题”意识。学生在面对某些数学题时,会产生“为什么会用这种方法”的想法,由这个“为什么”,学生可能还会想到:“用其他方法可以吗?”或又想到:“我自己又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解释呢?”由“为什么”到“怎么解决”,这是思想的一次大跨越,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乘法分配律可以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所提问题,给学生提示,让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发现乘法分配的实质。这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强化了数学问题解决意识。◆(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苦参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来源于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具有多种重要的药理活性,比如解热、降温、镇痛、镇静、抗心律失常、减轻心肌损伤、保护心肌缺血、抗肿瘤、防止肝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都曾给出过不同答案.卡尔·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被很多人引用
期刊
语文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一、 激发兴趣,使学生想“活动”  儿童期是学生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他们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便会产生巨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从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设计了自办手抄报、读书交流会、赛诗会、成语接龙、猜字谜、设计广告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创造
33岁时回国任教,37岁时评上教授——在很多人眼中,A教授事业有成.但即便评上教授,也仍然会面临“中年焦虑”.平时每天下午,他把女儿从小学接回家,等妻子下班回来,他便像别人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是当前课改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个人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环境,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上营造一种活泼、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泼,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营造一
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今天。再用以前的作业观来对待学生,显然已不适应新的要求。与课改精神相结合的作业观,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还应加强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课外作业不但能发挥
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次年登上北大红楼,开始时断时续的教书生涯:rn1923 ~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 1930年任光华大学教授,先后兼任东吴大学法学院、
期刊
教学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学会等待”。  一、把握“似解未解”时的“等待”  在我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刚把问题提出来,学生就立刻举手争着回答(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但很多时候回答得“文不对题”,而且还会有答得很“幼稚”的时候。此时,我们不应急于评价他们的回答,而应让学生慢慢思考老师的提问再作回答,切莫有任何“耻笑”的成分。  二、把握“
去年10月我所在的学校在仪征市第四届田径比赛中又一次取得团体总分第一,但学校运动员大都是“外来户”,这几年,没有他们的加入,就没有学校这些骄人的成绩。可是他们为什么能屡创佳绩呢?  一、“时间+努力”是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  学校的田径运动员都是长年训练的,到了暑期还要进行40天的集训,而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主要就靠这段时间。本地学生到了暑期有的是参加兴趣班,还有的家长怕天热中暑不让学生出来。可外地
依据新课程理念,笔者认为重视语文教学课后反思重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本文就此谈谈如何在反思重建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反思重建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没有采用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而是建立“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我给了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并提示学生:作者何其芳在这篇文章中写出了总理高尚的品质,让人感动,让人敬佩,看谁能在字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