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育学习或活动中处处有比赛,有比赛就会涉及输与赢。学生面对输赢心理会产生多样的变化,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进行教育引导,以帮助其正确地看待输与赢呢?笔者从以下3种心理学现象进行阐述。
一、参赛动机
学生参加比赛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的是赢取比赛、有的是锻炼自己、有的则是被迫参加等。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参加比赛的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比赛中的“输”与“赢”。
1.针对赢取比赛动机比较强但能力又不足的学生,教师需要采取转移学生关注点或降低目标的方法,让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比赛的另外一些方面或新目标上来,而不只是关注输赢,这样学生即使输掉比赛,其心理的落差也不会特别大。如,笔者所带的七年级的一名学生短跑在校内第一,他积极地参加区里田径比赛,想取得名次为校争光。但笔者清楚,以他现在的成绩是不可能在区级比赛中获得名次的。所以,笔者就引导该学生注意此次参加比赛的目的是“练兵”,为其降低了目标。目标的降低使其参赛的动机改变为参与比赛找差距,通过比赛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比赛“输”的结果出来后,该生坦然面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明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下一阶段训练努力的方向。
2.针对经常赢,致使参赛动机不强的学生,教师需为其设置新的挑战目标或挑战对象,从而唤醒其积极参加比赛的动机,激发其积极地练习和参赛。如,在年级中举行的引体向上“吉斯尼”挑战赛中,有一名学生的个数为21个,他很明白在短时间内其他学生很难超越他的纪录,所以日常练习没有那么积极、主动。笔者鼓励该生挑战自己或是高年级的纪录,不要把眼光只放在比自己弱的对手身上,后来该生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为30个。通过设定更高的目标,该生又有了练习的动力,他的参赛动机也随之变成了挑战自己设定的目标。
二、面对“输”与“赢”的态度
从行为特征来看,态度往往表现为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学生面对比赛的输与赢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适时引导,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输赢。
1.针对赛前因信心不足而对比赛持消极态度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其增加信心,如在乒乓球比赛时去观看对手的比赛,找到对手易失分的点(如反手弱),告知学生多打对手反手赢取比赛的机会高,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比赛。另外,教师需引导学生不要把目标仅仅放在输赢上,如在足球比赛时教师让学生明白比赛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结果的输与赢,更多地是比赛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互相学习交流、积累比赛经验等。
2.针对“赢”得比赛而得意忘形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组织比赛时把其分到较弱的一组,让该学生体会一下输的滋味,让其说出输掉比赛的心情,然后进一步引导其在赢取比赛时要考虑对手的感受,就像现在他需要安慰一样,当他赢了对手后对方一样需要安慰,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3.针对“输”掉比赛垂头丧气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其体验成功,从而重拾信心。如在跳绳比赛分组时,将其分在水平较高学生一组,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或是水平相当的学生比赛,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赢的希望,这样即使输了学生们也都期待下一次的比赛。又如,针对学困生设定具体的成绩目标,只要每次比赛自己比上次有进步,教师就当众给予表扬,让其知道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从而树立其信心。
三、不同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归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归因,如把赢取体育比赛归因于自己训练刻苦的结果;一种是消极的归因,如把体育成绩不良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与比赛中,体育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归因模式,才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比赛的输赢。
1.针对把“输”掉比赛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场地不舒适等)和“赢”得比赛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对手比较弱等)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组内和组间互評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输在哪里或赢在哪里。如班级三对三篮球赛时,针对输掉比赛的一方,首先组员之间进行评价分析,然后让对手和场外其他队的队员也对本队进行评价分析,最后教师总结学生输掉比赛的原因,这样经过多方评价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输的原因,而不至于胡乱归因。
2.针对把“输”掉比赛归因于平时努力不够、自己水平太差等原因的学生,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努力,指出其自身的优势,分析输掉比赛的原因,从而让其正确看待自己和输赢。如在羽毛球比赛时,笔者会带着其他没有比赛的队员,观看场上队员的比赛,让每位场下队员找出比赛学生的优势和易失分点,比赛结束后,大家对其场上表现积极发言,帮助其找到自身具体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让其对比赛的输赢原因能够正确地分析。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生面对“输”与“赢”所产生的不同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适时的方法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比赛中的“输”与“赢”。
——吕祥文(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201100);景元美(上海市闵行区莘松小学,201100)整理
一、参赛动机
学生参加比赛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的是赢取比赛、有的是锻炼自己、有的则是被迫参加等。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参加比赛的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比赛中的“输”与“赢”。
1.针对赢取比赛动机比较强但能力又不足的学生,教师需要采取转移学生关注点或降低目标的方法,让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比赛的另外一些方面或新目标上来,而不只是关注输赢,这样学生即使输掉比赛,其心理的落差也不会特别大。如,笔者所带的七年级的一名学生短跑在校内第一,他积极地参加区里田径比赛,想取得名次为校争光。但笔者清楚,以他现在的成绩是不可能在区级比赛中获得名次的。所以,笔者就引导该学生注意此次参加比赛的目的是“练兵”,为其降低了目标。目标的降低使其参赛的动机改变为参与比赛找差距,通过比赛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比赛“输”的结果出来后,该生坦然面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明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下一阶段训练努力的方向。
2.针对经常赢,致使参赛动机不强的学生,教师需为其设置新的挑战目标或挑战对象,从而唤醒其积极参加比赛的动机,激发其积极地练习和参赛。如,在年级中举行的引体向上“吉斯尼”挑战赛中,有一名学生的个数为21个,他很明白在短时间内其他学生很难超越他的纪录,所以日常练习没有那么积极、主动。笔者鼓励该生挑战自己或是高年级的纪录,不要把眼光只放在比自己弱的对手身上,后来该生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为30个。通过设定更高的目标,该生又有了练习的动力,他的参赛动机也随之变成了挑战自己设定的目标。
二、面对“输”与“赢”的态度
从行为特征来看,态度往往表现为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学生面对比赛的输与赢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适时引导,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输赢。
1.针对赛前因信心不足而对比赛持消极态度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其增加信心,如在乒乓球比赛时去观看对手的比赛,找到对手易失分的点(如反手弱),告知学生多打对手反手赢取比赛的机会高,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比赛。另外,教师需引导学生不要把目标仅仅放在输赢上,如在足球比赛时教师让学生明白比赛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结果的输与赢,更多地是比赛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互相学习交流、积累比赛经验等。
2.针对“赢”得比赛而得意忘形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组织比赛时把其分到较弱的一组,让该学生体会一下输的滋味,让其说出输掉比赛的心情,然后进一步引导其在赢取比赛时要考虑对手的感受,就像现在他需要安慰一样,当他赢了对手后对方一样需要安慰,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3.针对“输”掉比赛垂头丧气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其体验成功,从而重拾信心。如在跳绳比赛分组时,将其分在水平较高学生一组,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或是水平相当的学生比赛,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赢的希望,这样即使输了学生们也都期待下一次的比赛。又如,针对学困生设定具体的成绩目标,只要每次比赛自己比上次有进步,教师就当众给予表扬,让其知道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从而树立其信心。
三、不同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归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归因,如把赢取体育比赛归因于自己训练刻苦的结果;一种是消极的归因,如把体育成绩不良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与比赛中,体育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归因模式,才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比赛的输赢。
1.针对把“输”掉比赛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场地不舒适等)和“赢”得比赛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对手比较弱等)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组内和组间互評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输在哪里或赢在哪里。如班级三对三篮球赛时,针对输掉比赛的一方,首先组员之间进行评价分析,然后让对手和场外其他队的队员也对本队进行评价分析,最后教师总结学生输掉比赛的原因,这样经过多方评价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输的原因,而不至于胡乱归因。
2.针对把“输”掉比赛归因于平时努力不够、自己水平太差等原因的学生,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努力,指出其自身的优势,分析输掉比赛的原因,从而让其正确看待自己和输赢。如在羽毛球比赛时,笔者会带着其他没有比赛的队员,观看场上队员的比赛,让每位场下队员找出比赛学生的优势和易失分点,比赛结束后,大家对其场上表现积极发言,帮助其找到自身具体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让其对比赛的输赢原因能够正确地分析。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生面对“输”与“赢”所产生的不同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适时的方法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比赛中的“输”与“赢”。
——吕祥文(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201100);景元美(上海市闵行区莘松小学,2011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