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注精要事务可以通向成功,但成功会带来太多的机会和选择,其结果就是最初通向成功的那个专注点土崩瓦解。
停止不重要的“多数”
帕累托原理指出,80%的成果是由20%的努力产生的。此后,现代质量管理之父约瑟夫·摩西·朱兰发展了此项理论,并称之为“重要少数法则”——既然少数事情带来了大多数回报,因此不妨就专注于这些“少数”,通过解决问题当中一个微小的部分,比如集中大量精力和注意力仅对少量真正重要的环节进行改进,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格雷戈·麦吉沃恩的《精要主义》一书很好地继承了“重要少数法则”,它并不是要求人们停止社交网络和电子游戏等琐事去专注于手头的事,也不在于传授掌握时间的管理策略,而是让人们在众多看似美好的机会面前停下来,重新过滤筛选,选择真正精要之事而为之,这就是精要主义的准则。
世间的事务和机会繁多,远非个人的时间和资源所能及。其中不乏各种天赐良机。但在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看来,绝大多数好机会都是无意义的,重要之事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要学会区分事务之间的差异,通过过滤筛选,放弃一些看上去很诱人的机会,只做卓越的事。
其实,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不重要的多数”和“重要的少数”进行区分。股神巴菲特在从业早期就断定,人不可能做出数百项正确的投资决策,所以他只投资自己有绝对把握的行业,然后对少数至关重要的投资机会下重注,放弃那些仅仅只能算作“好”的机会。因此,他全部财富的90%仅仅来自于10项投资。
职场人都忙,手机信息目不暇接,工作永无止境,生活中的烦心事令人措手不及。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权衡和思考,没有时间静心,更没有时间放松。似乎忙碌是现代人无药可救的通病。但其实不然。这与人们的选择有关——你选择了“更多”主义,而不是“更少但更好”的“精要主义”。精要主义的基本价值主张就是最大限度地成就真正重要的事,切忌贪多求全,事事应允;不强求完成更多的事,而是追求做好对的事。当然,它也不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最明智的投资,使个人贡献达到峰值。日本的村嶋孟于1963年在大阪堺市开了一间大众食堂,这间食堂外观不起眼,而且菜色寻常,但从开这家餐厅那天起,村嶋孟就把所有的精力用来做好白米饭。他的店面不追求扩张,不搞全国连锁,拒绝加盟。他不理会别人的看法,五十年来专注于煮白米饭,并且凭借白米饭名扬四海。
俗话说:“逐二兔,不得一兔。”佛教也主张“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说白了,就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原因就在于目标分散,精力与体力分散。小时候,我们一再被告知“只要努力,就可以拥有你想要的”,“只要付出,一定有所收获”。事实上,我们不是超人,个人的力量拯救不了世界,甚至常常要由他人代替我们做出选择。
在这方面,精要主义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它不关注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这就是“更少,但更好”。
取舍,要学会说“不”
在现实中,我们接受一个机会时,都需要舍弃其他几个。很多人在面对多个好机会时舍不得放弃,没有勇气说“不”,有些机会是很好,但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在很多好机会面前,我们就是要强迫自己去权衡并战略性地选择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以此增加自己实现目标的机会。
相较于“放弃”,更难做到的是从众多机会中辨别出哪些是“有意义的少数”,哪些是“无意义的多数”。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你不做什么恰恰和你做什么一样重要”。做出取舍不可避免,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职业生涯,都是如此。
吉姆·柯林斯曾在“创立伟大公司”与“创造伟大思想”的取舍间徘徊,于是德鲁克向他提出忠告:“你要么创立一家伟大的公司,要么创造伟大的思想,但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吉姆·柯林斯最终选择了创造思想。正是由于这种取舍,尽管现在他的公司里只有三个全职雇员,但他的思想已经随着他的著作走进了千万读者的心里。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低价设计策略也借鉴了精要主义原理,以去除航空餐、头等舱等方式来降低成本。统一的服务策略产生的规模效应为其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当然,这种策略也意味着放弃——放弃那些喜欢头等舱附加服务的顾客。
一开始,我们无法确定哪些行为能带来最大的收益,所以一定要广撒网,弄清各项事务的收益,放弃那些非关键的机会和好处,尽管很多时候这种放弃令人痛心——就像西南航空公司一样,要清楚并且能够承受失去高端顾客这一后果。
每个人都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很多人最后却慢慢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老好人”。有时候我们就是缺乏勇敢说“不”的勇气,因为我们在做决定时常常进退维谷,不知道这件事的结果到底是一个确定的“YES”还是一个确定的“NO”。
勇敢地说“不”说明一个人正在学会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但是学会优雅地说“不”,则可以在拒绝非重要事务的同时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作者给出了优雅说“不”的六大原则:
第一,把决定和关系分开来。当别人让我们去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这个要求和自己同他们的关系搅合在一起。有时候,它们看上去是如此相互关联,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拒绝这个要求并不等同于否定这个人。
第二,优雅地说“不”并不代表必须使用“NO”。如果我们能够把说“不”换一种方式,或许能够取得不一样的效果。比如“您能想到我,真让我受宠若惊,但我恐怕爱莫能助”,或者是“我非常愿意,但我已经力不从心了”,清楚并礼貌地拒绝别人比直接说“不”更容易赢得别人的理解。
第三,关注权衡取舍。在答应别人要求的时候,对自己将要牺牲什么考虑得越多,拒绝就会变得越容易。就是我们在答应别人事情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机会成本,不要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可以搞定一切。
第四,自我提醒,每个人都是推销员。据说每个人都在贩售一些东西——一种想法,一种观点,一种主张,以此来换取别人的帮助或时间。清楚地知道对方贩售的是什么,有助于我们更加谨慎地决定是否“购买”它。 第五,说“不”是要用人气换尊重。说“不”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怀着敬意,合情合理并优雅说“不”,会在短期内带来社交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受人尊重比被人喜欢重要得多。
第六,一个明确的“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雅。模棱两可不等于优雅,延迟说那个最终还是要说的“不”,只会让它更难说出口。
我们要确保自己有能力决断什么才是头等大事,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不敢说“不”,也不会说“不”的人。否则你只能听从别人的摆布。
真正的选择难以衡量
生命中大部分事情都没有绝对存在的必要,这是精要主义能得以贯彻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家人、朋友和健康之外,没有什么事是非做不可的。我们既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掌握未来,所以,把握住当下最为重要。格雷戈·麦吉沃恩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如何通过做减法,学会让自己活得更加自在。
“在多个机会面前学做减法”,理论和观点其实很浅显易懂,关键是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笔者认为,本书最大的难点就是对机会进行甄别和权衡,从而做出恰当的取舍。因为当许多机会摆在面前时,我们很难对其未来的收益做出准确预测。简单来说,就是“黑天鹅效应”。
黑天鹅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生活在17世纪欧洲的人们都相信一件事——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简直就是一个真理。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天鹅的确都是白色的。直到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人们才知道以前的结论是片面的。黑天鹅的存在证明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虽然人们是在观察了几百万只天鹅之后才得出了“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但只需要一个偶然的发现就能将它彻底推翻。见到黑色天鹅的几率是多少?根本无法计算。
事实上,真正重大的事件是无法预知的,我们无法透过观察、归纳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来预知未来。“黑天鹅”就是不可预测的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但人们总是对它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来解释这些意料之外的事件。
以笔者自己为例。大学毕业后考取会计资格证完全出于偶然,获得这样一个资质对当时从事其他工作的我来说完全毫无意义。但事实证明,获得会计资质对我后来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这在当初是无法预知的。所以笔者认为,如果书中能多些深入分析、反复思考、权衡如何取舍的案例,将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如何更好地决策。
尽管取舍和权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但进行精要主义实践,掌握精要主义要义,对于凡事喜欢大而全、任何机会都不想放弃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当下即未来,做好减法,更少,才配得起更好。 责编/张晓莉
停止不重要的“多数”
帕累托原理指出,80%的成果是由20%的努力产生的。此后,现代质量管理之父约瑟夫·摩西·朱兰发展了此项理论,并称之为“重要少数法则”——既然少数事情带来了大多数回报,因此不妨就专注于这些“少数”,通过解决问题当中一个微小的部分,比如集中大量精力和注意力仅对少量真正重要的环节进行改进,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格雷戈·麦吉沃恩的《精要主义》一书很好地继承了“重要少数法则”,它并不是要求人们停止社交网络和电子游戏等琐事去专注于手头的事,也不在于传授掌握时间的管理策略,而是让人们在众多看似美好的机会面前停下来,重新过滤筛选,选择真正精要之事而为之,这就是精要主义的准则。
世间的事务和机会繁多,远非个人的时间和资源所能及。其中不乏各种天赐良机。但在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看来,绝大多数好机会都是无意义的,重要之事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要学会区分事务之间的差异,通过过滤筛选,放弃一些看上去很诱人的机会,只做卓越的事。
其实,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不重要的多数”和“重要的少数”进行区分。股神巴菲特在从业早期就断定,人不可能做出数百项正确的投资决策,所以他只投资自己有绝对把握的行业,然后对少数至关重要的投资机会下重注,放弃那些仅仅只能算作“好”的机会。因此,他全部财富的90%仅仅来自于10项投资。
职场人都忙,手机信息目不暇接,工作永无止境,生活中的烦心事令人措手不及。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权衡和思考,没有时间静心,更没有时间放松。似乎忙碌是现代人无药可救的通病。但其实不然。这与人们的选择有关——你选择了“更多”主义,而不是“更少但更好”的“精要主义”。精要主义的基本价值主张就是最大限度地成就真正重要的事,切忌贪多求全,事事应允;不强求完成更多的事,而是追求做好对的事。当然,它也不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最明智的投资,使个人贡献达到峰值。日本的村嶋孟于1963年在大阪堺市开了一间大众食堂,这间食堂外观不起眼,而且菜色寻常,但从开这家餐厅那天起,村嶋孟就把所有的精力用来做好白米饭。他的店面不追求扩张,不搞全国连锁,拒绝加盟。他不理会别人的看法,五十年来专注于煮白米饭,并且凭借白米饭名扬四海。
俗话说:“逐二兔,不得一兔。”佛教也主张“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说白了,就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原因就在于目标分散,精力与体力分散。小时候,我们一再被告知“只要努力,就可以拥有你想要的”,“只要付出,一定有所收获”。事实上,我们不是超人,个人的力量拯救不了世界,甚至常常要由他人代替我们做出选择。
在这方面,精要主义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它不关注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这就是“更少,但更好”。
取舍,要学会说“不”
在现实中,我们接受一个机会时,都需要舍弃其他几个。很多人在面对多个好机会时舍不得放弃,没有勇气说“不”,有些机会是很好,但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在很多好机会面前,我们就是要强迫自己去权衡并战略性地选择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以此增加自己实现目标的机会。
相较于“放弃”,更难做到的是从众多机会中辨别出哪些是“有意义的少数”,哪些是“无意义的多数”。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你不做什么恰恰和你做什么一样重要”。做出取舍不可避免,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职业生涯,都是如此。
吉姆·柯林斯曾在“创立伟大公司”与“创造伟大思想”的取舍间徘徊,于是德鲁克向他提出忠告:“你要么创立一家伟大的公司,要么创造伟大的思想,但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吉姆·柯林斯最终选择了创造思想。正是由于这种取舍,尽管现在他的公司里只有三个全职雇员,但他的思想已经随着他的著作走进了千万读者的心里。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低价设计策略也借鉴了精要主义原理,以去除航空餐、头等舱等方式来降低成本。统一的服务策略产生的规模效应为其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当然,这种策略也意味着放弃——放弃那些喜欢头等舱附加服务的顾客。
一开始,我们无法确定哪些行为能带来最大的收益,所以一定要广撒网,弄清各项事务的收益,放弃那些非关键的机会和好处,尽管很多时候这种放弃令人痛心——就像西南航空公司一样,要清楚并且能够承受失去高端顾客这一后果。
每个人都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很多人最后却慢慢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老好人”。有时候我们就是缺乏勇敢说“不”的勇气,因为我们在做决定时常常进退维谷,不知道这件事的结果到底是一个确定的“YES”还是一个确定的“NO”。
勇敢地说“不”说明一个人正在学会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但是学会优雅地说“不”,则可以在拒绝非重要事务的同时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作者给出了优雅说“不”的六大原则:
第一,把决定和关系分开来。当别人让我们去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这个要求和自己同他们的关系搅合在一起。有时候,它们看上去是如此相互关联,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拒绝这个要求并不等同于否定这个人。
第二,优雅地说“不”并不代表必须使用“NO”。如果我们能够把说“不”换一种方式,或许能够取得不一样的效果。比如“您能想到我,真让我受宠若惊,但我恐怕爱莫能助”,或者是“我非常愿意,但我已经力不从心了”,清楚并礼貌地拒绝别人比直接说“不”更容易赢得别人的理解。
第三,关注权衡取舍。在答应别人要求的时候,对自己将要牺牲什么考虑得越多,拒绝就会变得越容易。就是我们在答应别人事情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机会成本,不要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可以搞定一切。
第四,自我提醒,每个人都是推销员。据说每个人都在贩售一些东西——一种想法,一种观点,一种主张,以此来换取别人的帮助或时间。清楚地知道对方贩售的是什么,有助于我们更加谨慎地决定是否“购买”它。 第五,说“不”是要用人气换尊重。说“不”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怀着敬意,合情合理并优雅说“不”,会在短期内带来社交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受人尊重比被人喜欢重要得多。
第六,一个明确的“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雅。模棱两可不等于优雅,延迟说那个最终还是要说的“不”,只会让它更难说出口。
我们要确保自己有能力决断什么才是头等大事,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不敢说“不”,也不会说“不”的人。否则你只能听从别人的摆布。
真正的选择难以衡量
生命中大部分事情都没有绝对存在的必要,这是精要主义能得以贯彻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家人、朋友和健康之外,没有什么事是非做不可的。我们既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掌握未来,所以,把握住当下最为重要。格雷戈·麦吉沃恩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如何通过做减法,学会让自己活得更加自在。
“在多个机会面前学做减法”,理论和观点其实很浅显易懂,关键是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笔者认为,本书最大的难点就是对机会进行甄别和权衡,从而做出恰当的取舍。因为当许多机会摆在面前时,我们很难对其未来的收益做出准确预测。简单来说,就是“黑天鹅效应”。
黑天鹅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生活在17世纪欧洲的人们都相信一件事——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简直就是一个真理。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天鹅的确都是白色的。直到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人们才知道以前的结论是片面的。黑天鹅的存在证明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虽然人们是在观察了几百万只天鹅之后才得出了“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但只需要一个偶然的发现就能将它彻底推翻。见到黑色天鹅的几率是多少?根本无法计算。
事实上,真正重大的事件是无法预知的,我们无法透过观察、归纳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来预知未来。“黑天鹅”就是不可预测的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但人们总是对它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来解释这些意料之外的事件。
以笔者自己为例。大学毕业后考取会计资格证完全出于偶然,获得这样一个资质对当时从事其他工作的我来说完全毫无意义。但事实证明,获得会计资质对我后来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这在当初是无法预知的。所以笔者认为,如果书中能多些深入分析、反复思考、权衡如何取舍的案例,将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如何更好地决策。
尽管取舍和权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但进行精要主义实践,掌握精要主义要义,对于凡事喜欢大而全、任何机会都不想放弃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当下即未来,做好减法,更少,才配得起更好。 责编/张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