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平面构成形象创造过程中,以抽象的元素为基本单元,按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通过元素间的关系变换,刺激并培养学生的视觉敏感性,从而进一步通过发散思维方式培养出视觉创造能力,又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检验学生的创造力掌握情况,促进平面构成课程的发展与改进,符合时代要求。
【关键词】平面构成;元素;创造力;评价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3-0230-01
教育心理学中对创造力是这样描述的: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它与创造活动过程和创造思维过程关系极为密切,是在这种过程中形成、发展并得以表现出来的,与直接影响创造活动频率、创造任务顺利完成相一致的个性心理特征。简单地说它是一种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那么它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力的形成必须借助具体活动为媒介来实施与表现。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具体活动,对能力的体现就非常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有助于能力的培养,反而一个没特色的活动自然就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所谈的创造能力。
一、《平面构成》教学对象设计
在平面构成课程中,在教学对象上的选择要提出了一定有要求。因为从年龄、性别、地域、知识与智力、社会环境、班级人数等方面都会对课程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从皮亚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上看,儿童在12岁以后为形式运算阶段,表明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水平。该阶段的人思维发展具有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点。这种个体生理发展的普遍意义就决定了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对象选择上更适合有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年龄段学生。如对中专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平面构成作业就发现有明显思维上的区别,中专学生在对元素形态创造时,以具象形运用较多,而本科学生使用抽象形和概括形较多。同时,地域文化差异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理解上有很大影响,如在少数民族类学校中,60%的学生感觉该知识与平常生活关系太远,比较陌生。在课堂与教师的互动较少,反而来自城市化文化的学生课上互动就活跃些。在其中,有过绘画基础训练比未受过绘画基本训练的学生接受和模仿性要更强。
由此,可以看出,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应用学科的基础课程,在授课对象中是有明显差别的,那么,我们在班级生源结构上就要有所考虑,可根据学生的生源地、文化背景等方面合理组织,这样就有助于学生间形成互补关系,促进知识的掌握。
二、根据学科特点,有目的设计教学环境
平面构成是一门实践类课程,如果从课程计划结构上看,理论仅占30%。而且这种理论还往往是实践后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环境时,就要有自己学科特点,要讲究创新性。既可以适用讲授理论知识,又不能形成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环境,要营造一个师生共同工作的环境。为此,一般要做到如下方面:(1)教室安排采用北向,避免自然光源的明显变换。(2)夜间教室照明应配备40瓦荧光灯9盏以上,并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灯管宜垂直于黑板布置。教室照明应采用配有灯罩的灯具,不宜用裸灯,灯具距桌面的悬挂高度为1.7-1.9米。同时,每张桌子要配有工作灯配备辅助。(3)配备80CM X 120CM工作桌。(4)教室墙面不一定采用传统的白色,可以采用高明度、低彩度的灰色或暖色。(5)工作桌的摆放要体现工作的地方,避免传统式的平行摆放,可以采用U形排列或小组环绕式排列,总之就是要考虑到学生之间能互相直接能看到对方的面孔,可以随时展开讨论。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6)教室中使用植物点缀和窗帘形式颜色搭配。营造出别于其它类教室的氛围。(7)墙面上要有层次感,要有一定装饰等。
总之,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要俱备满足教学功能同时要的明显的设计及细节表现,从视觉关系上刺激培养学生的创造敏锐度。使学生无时不在地感受经过设计创造的环境的不同。同时不断熏陶学生的创造意识。
三、课程内容上与授课方式上要的创新性
平面构成课从引进我国以来在教授方法上一直沿袭教师讲原理,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业这一做法。这种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以理论带动实践的做法。曾培养出大量的设计人才。但现今,我们面对的是九零后的学生,他们思维灵活、模仿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等特点,但也同时缺乏吃苦精神和毅力、更喜欢所见所得的事物等特点。根据这种时代特点,对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上就要为适应这代学生特点而探索求新。(1)课程内容上的重定义,大致把内容定义为二大部分,即元素认识部分和形象创造部分。第一部分解决学生由绘画向设计思想的转变,第二部分解决学生的形象创造观念。(2)课程内容实例要有时代感,可多结合当今流行元素、式样加以分析讲解,站在学生的视点上来看设计问题,从而通过引导逐渐引入到构成原理上来分析说明。(3)可以按先实践后总结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师给以设计建议,实施并改进,掌握平面构成原理。从而避免了理论先入为主,禁锢了学生思维。(4)多采用作品改良法,让学生对一些设计构成上有问题的实例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认识。(5)避免指定一本教材上课,以教辅的形式,教师指导学生购买相关书籍。(6)要有教学成绩激励机制,比如优秀作业留校、出版科目优秀作业册和举办交流展览等。
总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别于传统的“讲课”概念,多以讨论、协作、项目等方式展开。当然也要有适合这种方式的环境支持。
以上就是在平面构成课程中,运用课程内容,对创造力培养的一些方面,创造力培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是某门学科可完全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培养的过程中与意识的形成、思维的开发、个性的培养和机遇的把握是分不开的。平面构成课程在设计思想、表现方式上有别于工艺、图案学科,具有创造性的塑造纯粹形式感的视觉画面,通过元素的组织关系营造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创造之美。
【关键词】平面构成;元素;创造力;评价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3-0230-01
教育心理学中对创造力是这样描述的: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它与创造活动过程和创造思维过程关系极为密切,是在这种过程中形成、发展并得以表现出来的,与直接影响创造活动频率、创造任务顺利完成相一致的个性心理特征。简单地说它是一种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那么它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力的形成必须借助具体活动为媒介来实施与表现。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具体活动,对能力的体现就非常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有助于能力的培养,反而一个没特色的活动自然就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所谈的创造能力。
一、《平面构成》教学对象设计
在平面构成课程中,在教学对象上的选择要提出了一定有要求。因为从年龄、性别、地域、知识与智力、社会环境、班级人数等方面都会对课程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从皮亚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上看,儿童在12岁以后为形式运算阶段,表明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水平。该阶段的人思维发展具有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点。这种个体生理发展的普遍意义就决定了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对象选择上更适合有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年龄段学生。如对中专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平面构成作业就发现有明显思维上的区别,中专学生在对元素形态创造时,以具象形运用较多,而本科学生使用抽象形和概括形较多。同时,地域文化差异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理解上有很大影响,如在少数民族类学校中,60%的学生感觉该知识与平常生活关系太远,比较陌生。在课堂与教师的互动较少,反而来自城市化文化的学生课上互动就活跃些。在其中,有过绘画基础训练比未受过绘画基本训练的学生接受和模仿性要更强。
由此,可以看出,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应用学科的基础课程,在授课对象中是有明显差别的,那么,我们在班级生源结构上就要有所考虑,可根据学生的生源地、文化背景等方面合理组织,这样就有助于学生间形成互补关系,促进知识的掌握。
二、根据学科特点,有目的设计教学环境
平面构成是一门实践类课程,如果从课程计划结构上看,理论仅占30%。而且这种理论还往往是实践后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环境时,就要有自己学科特点,要讲究创新性。既可以适用讲授理论知识,又不能形成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环境,要营造一个师生共同工作的环境。为此,一般要做到如下方面:(1)教室安排采用北向,避免自然光源的明显变换。(2)夜间教室照明应配备40瓦荧光灯9盏以上,并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灯管宜垂直于黑板布置。教室照明应采用配有灯罩的灯具,不宜用裸灯,灯具距桌面的悬挂高度为1.7-1.9米。同时,每张桌子要配有工作灯配备辅助。(3)配备80CM X 120CM工作桌。(4)教室墙面不一定采用传统的白色,可以采用高明度、低彩度的灰色或暖色。(5)工作桌的摆放要体现工作的地方,避免传统式的平行摆放,可以采用U形排列或小组环绕式排列,总之就是要考虑到学生之间能互相直接能看到对方的面孔,可以随时展开讨论。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6)教室中使用植物点缀和窗帘形式颜色搭配。营造出别于其它类教室的氛围。(7)墙面上要有层次感,要有一定装饰等。
总之,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要俱备满足教学功能同时要的明显的设计及细节表现,从视觉关系上刺激培养学生的创造敏锐度。使学生无时不在地感受经过设计创造的环境的不同。同时不断熏陶学生的创造意识。
三、课程内容上与授课方式上要的创新性
平面构成课从引进我国以来在教授方法上一直沿袭教师讲原理,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业这一做法。这种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以理论带动实践的做法。曾培养出大量的设计人才。但现今,我们面对的是九零后的学生,他们思维灵活、模仿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等特点,但也同时缺乏吃苦精神和毅力、更喜欢所见所得的事物等特点。根据这种时代特点,对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上就要为适应这代学生特点而探索求新。(1)课程内容上的重定义,大致把内容定义为二大部分,即元素认识部分和形象创造部分。第一部分解决学生由绘画向设计思想的转变,第二部分解决学生的形象创造观念。(2)课程内容实例要有时代感,可多结合当今流行元素、式样加以分析讲解,站在学生的视点上来看设计问题,从而通过引导逐渐引入到构成原理上来分析说明。(3)可以按先实践后总结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师给以设计建议,实施并改进,掌握平面构成原理。从而避免了理论先入为主,禁锢了学生思维。(4)多采用作品改良法,让学生对一些设计构成上有问题的实例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认识。(5)避免指定一本教材上课,以教辅的形式,教师指导学生购买相关书籍。(6)要有教学成绩激励机制,比如优秀作业留校、出版科目优秀作业册和举办交流展览等。
总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别于传统的“讲课”概念,多以讨论、协作、项目等方式展开。当然也要有适合这种方式的环境支持。
以上就是在平面构成课程中,运用课程内容,对创造力培养的一些方面,创造力培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是某门学科可完全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培养的过程中与意识的形成、思维的开发、个性的培养和机遇的把握是分不开的。平面构成课程在设计思想、表现方式上有别于工艺、图案学科,具有创造性的塑造纯粹形式感的视觉画面,通过元素的组织关系营造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创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