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只有通过望闻问切,每一环节环环相扣,精确到位,才能对症下药。自主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同中医看病的道理如出一辙,同样需要望(观察)、闻(倾听)、问(分析诊断)、切(指导)。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教师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孩子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作为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者,应关注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分析和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并以此作为自己指导游戏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推进游戏的发展。
一、望“诊”——“观”其“行”
1.幼儿自身的发展。幼儿的自身兴趣点,即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要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只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游戏水平。
2.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行为。游戏是儿童相互交往的媒介,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互动、规则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与合作都是教师观察的关键点。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自由交往,相互分享,相互学习,从而体验快乐,得到共同的发展。
3.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教师应观察这种材料投放得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凸显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对幼儿来说,只有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
二、闻“诊”——“听”其“音”
1.生材互动。自主游戏是架起幼儿通向自由表达境界的桥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区角游戏、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其语言表达能力更加完善。这些就是我们要为孩子能更好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所要做的。
2.生生互动。关注幼儿语言发展的积极面,摆脱语言行为的负影响。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现力,并给予建议或点拨式的引导,使其语言生动形象,对于能力中等或较弱的幼儿作出适当的提高或模仿,教师耐心倾听幼儿的发音、讲述。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们不仅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推广了好的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3.师幼互动。“师幼互动”体现在老师的反馈和组织引导中。我们通过材料的出示、话语的引导,让孩子们在预设和生成中得到平衡的发展。或者在游戏后的讲评中,教师通过“有什么感觉,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出了何种方法,是怎么做的,需要什么帮助”等引导语,唤起幼儿对探索过程的回忆和体验,并藉此引发生生互动。只有当教师成为游戏的欣赏者、教育者,才能更敏感于幼儿的需要、爱好,才能发挥巧思,捕捉孩子喜欢的话题,加以引导与丰富。
三、问“诊”——“析”其“为”
1.认识幼儿的游戏行为,剖析幼儿心理。孩子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作为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者,应关注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分析和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并以此作为自己指导游戏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推进游戏的发展。
(1)关注行为后面的意图。自主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虽没有发展的特定指向,但它却凝聚着发展的全部趋势。教师判断幼儿游戏的标准是判断一个孩子的活动是不是具有游戏的性质,不是观察活动的内容(他在做什么),也不是观察活动的形式(他是以什么方式做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揣摩他行为后面的意图。
(2)关注意图后面的需要与感受。在游戏中教师经常观察孩子,但是观察是否细致,以及老师对幼儿行为的解读决定着老师在游戏中的指導行为,老师的指导行为又直接影响着孩子游戏的自由感、创造力、交往能力。教师的观察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要简单地只看到游戏的表面,而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来揣摩孩子的内心体验,以及行为背后所蕴涵的发展意义;再次,教师还需要具备观察的敏感性和延续性,善于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热点和所出现的矛盾焦点。
2.解读幼儿的内心体验,推动游戏发展。游戏是一项参与性和自主性很强的活动,这种参与性和自主性是一种心理体验,仅靠表面的观察有时很难判断。解析是指透过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评判幼儿的发展及其缘由。通过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现象来揣摩孩子真正的内心体验与想法,读懂孩子及时对孩子提供必要的回应。从细致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中,解读幼儿的内心体验,推动游戏发展。
四、切“诊”—— “探”其“策”
1.把握时机——适时、适宜、适度。自主性游戏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盲目地介入游戏,不仅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中的游戏,干扰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而且还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伙伴间的相互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有效观察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分析、思考,才能把握好适时、适宜、适度介入游戏的时机,才能推进游戏的进展。
2.提升经验——指导、评价、反思。在游戏结束时,评价活动不仅是经验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收获的最佳时机。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把该解决的问题抛给孩子,让全班孩子一起讨论、交流,使孩子们知道问题的所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幼儿互相评价,鼓励幼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愿,并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同伴分享,从而提高幼儿自发游戏的能力,提升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能力。
以《指南》作为观察、分析、理解幼儿的框架,在全面深入观察幼儿游戏,解读幼儿内心的想法,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经验、创设足够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只有善于观察、分析、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并积极地给予支持与帮助,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一、望“诊”——“观”其“行”
1.幼儿自身的发展。幼儿的自身兴趣点,即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要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只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游戏水平。
2.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行为。游戏是儿童相互交往的媒介,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互动、规则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与合作都是教师观察的关键点。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自由交往,相互分享,相互学习,从而体验快乐,得到共同的发展。
3.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教师应观察这种材料投放得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凸显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对幼儿来说,只有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
二、闻“诊”——“听”其“音”
1.生材互动。自主游戏是架起幼儿通向自由表达境界的桥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区角游戏、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其语言表达能力更加完善。这些就是我们要为孩子能更好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所要做的。
2.生生互动。关注幼儿语言发展的积极面,摆脱语言行为的负影响。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现力,并给予建议或点拨式的引导,使其语言生动形象,对于能力中等或较弱的幼儿作出适当的提高或模仿,教师耐心倾听幼儿的发音、讲述。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们不仅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推广了好的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3.师幼互动。“师幼互动”体现在老师的反馈和组织引导中。我们通过材料的出示、话语的引导,让孩子们在预设和生成中得到平衡的发展。或者在游戏后的讲评中,教师通过“有什么感觉,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出了何种方法,是怎么做的,需要什么帮助”等引导语,唤起幼儿对探索过程的回忆和体验,并藉此引发生生互动。只有当教师成为游戏的欣赏者、教育者,才能更敏感于幼儿的需要、爱好,才能发挥巧思,捕捉孩子喜欢的话题,加以引导与丰富。
三、问“诊”——“析”其“为”
1.认识幼儿的游戏行为,剖析幼儿心理。孩子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作为游戏过程中的观察者,应关注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分析和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并以此作为自己指导游戏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推进游戏的发展。
(1)关注行为后面的意图。自主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虽没有发展的特定指向,但它却凝聚着发展的全部趋势。教师判断幼儿游戏的标准是判断一个孩子的活动是不是具有游戏的性质,不是观察活动的内容(他在做什么),也不是观察活动的形式(他是以什么方式做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揣摩他行为后面的意图。
(2)关注意图后面的需要与感受。在游戏中教师经常观察孩子,但是观察是否细致,以及老师对幼儿行为的解读决定着老师在游戏中的指導行为,老师的指导行为又直接影响着孩子游戏的自由感、创造力、交往能力。教师的观察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要简单地只看到游戏的表面,而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来揣摩孩子的内心体验,以及行为背后所蕴涵的发展意义;再次,教师还需要具备观察的敏感性和延续性,善于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热点和所出现的矛盾焦点。
2.解读幼儿的内心体验,推动游戏发展。游戏是一项参与性和自主性很强的活动,这种参与性和自主性是一种心理体验,仅靠表面的观察有时很难判断。解析是指透过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评判幼儿的发展及其缘由。通过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现象来揣摩孩子真正的内心体验与想法,读懂孩子及时对孩子提供必要的回应。从细致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中,解读幼儿的内心体验,推动游戏发展。
四、切“诊”—— “探”其“策”
1.把握时机——适时、适宜、适度。自主性游戏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盲目地介入游戏,不仅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中的游戏,干扰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而且还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伙伴间的相互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有效观察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分析、思考,才能把握好适时、适宜、适度介入游戏的时机,才能推进游戏的进展。
2.提升经验——指导、评价、反思。在游戏结束时,评价活动不仅是经验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收获的最佳时机。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把该解决的问题抛给孩子,让全班孩子一起讨论、交流,使孩子们知道问题的所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幼儿互相评价,鼓励幼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愿,并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同伴分享,从而提高幼儿自发游戏的能力,提升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能力。
以《指南》作为观察、分析、理解幼儿的框架,在全面深入观察幼儿游戏,解读幼儿内心的想法,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经验、创设足够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只有善于观察、分析、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并积极地给予支持与帮助,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