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数学课程中所包含的任何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活知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提倡“体验式学习”。所谓“体验式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最终获得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通过实践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 、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接触学习内容、运用教学材料,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下面就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镜面对称》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体验式学习”。
教材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其中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学生通过观察这两幅图,可以很直观地理解镜面对称的两边图形的关系。“做一做”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亲自照一下镜子,通过镜子内外的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在解读教材和了解学生的起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体验式活动。
活动一:照大镜子,体验人物在镜子中的特点
课前,教师把8面像家里试衣镜一样的大镜子搬进了课堂,还对每一面镜子作了编号,就是各组的组号。课始,以谜底为“镜子”的谜语引入后,安排分组照镜子活动:
(1)出示活动要求:分组合作,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到自己组号的镜子前照镜子,小组成员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观察镜子中的那个“小朋友”(像),有什么发现,回到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
(2)学生各自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附:儿歌1“向上举举手,向下蹲一蹲,左拍拍,右拍拍,向后退两步,向前走一走,走一走。”)
(3)反馈交流。解决:“一模一样”什么意思;理解“指向一致”和“完全重合”。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安排了学着儿歌照镜子的体验活动,既有趣味性,又能指引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动作,体验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有目的地分组照大镜子,把生活经验带到了数学课堂上来了,亲身体验了自己与镜子中的像的联系与区别,知道自己做动作时与镜子中的像是“指向一致”的,也就是“上下一样,前后一样,左右相反”的特点。
活动二:初涉刻章,体验镜面对称的逆向思维
生活中还见过其它的镜面对称现象吗?印章把字印在纸上,印章上的字和纸上的字有什么关系呢?
组织学生也来做一回小小刻章师。(课件演示盖章过程)思考制作印章的方法。指导学生用水笔在橡皮上面写字,想一想“要印出一个数字4,你该在橡皮上怎样写?”然后交流成功的经验。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用水笔在橡皮上面写字,写的时候多涂几笔,等墨水没干之前在纸上印下来,而且写在橡皮上的字要反着写,不然印出来的就是反着了!
二年级的学生,尽管有过玩玩具印章的经验,但是让他们自己制作印章,应该是第一次。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一定的体验思考以后,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新概念的含义,并运用这些理论解决问题。体验刻章,是一个有趣好玩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选材恰当,促进学生有效体验。
体验活动中选择的学习材料,必须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必须是学生在其他情境中已经获得的相关经验,以这种已有经验为支撑的数学感觉才能触及其心智,引起其共鸣。
2、形式多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方法。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生活中任何有刺激性的体验如游乐园里的大型刺激项目所带来的惊心动魄的体验都是终生难忘的。同理,体验式学习也为学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
在教学六年级的《鸡兔同笼》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假设法”,教师安排了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大胆进行猜测,然后通过画图自己来解决问题。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又一次展示了各种假设的画图过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集体验证,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现了数学规律,培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体验活动是意义的,能让学生有深刻记忆的,让学生的体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安排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中,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数学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3、及时交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在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是主体。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数学学习亦能得到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教师的每一次体验活动都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助,集体反馈等形式进行及时交流,这样的体验活动才是及时有效的,才能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本身的魅力。总之,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亲身经历体验,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体验,体验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在体验中得到成长,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下面就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镜面对称》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体验式学习”。
教材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其中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学生通过观察这两幅图,可以很直观地理解镜面对称的两边图形的关系。“做一做”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亲自照一下镜子,通过镜子内外的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在解读教材和了解学生的起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体验式活动。
活动一:照大镜子,体验人物在镜子中的特点
课前,教师把8面像家里试衣镜一样的大镜子搬进了课堂,还对每一面镜子作了编号,就是各组的组号。课始,以谜底为“镜子”的谜语引入后,安排分组照镜子活动:
(1)出示活动要求:分组合作,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到自己组号的镜子前照镜子,小组成员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观察镜子中的那个“小朋友”(像),有什么发现,回到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
(2)学生各自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附:儿歌1“向上举举手,向下蹲一蹲,左拍拍,右拍拍,向后退两步,向前走一走,走一走。”)
(3)反馈交流。解决:“一模一样”什么意思;理解“指向一致”和“完全重合”。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安排了学着儿歌照镜子的体验活动,既有趣味性,又能指引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动作,体验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有目的地分组照大镜子,把生活经验带到了数学课堂上来了,亲身体验了自己与镜子中的像的联系与区别,知道自己做动作时与镜子中的像是“指向一致”的,也就是“上下一样,前后一样,左右相反”的特点。
活动二:初涉刻章,体验镜面对称的逆向思维
生活中还见过其它的镜面对称现象吗?印章把字印在纸上,印章上的字和纸上的字有什么关系呢?
组织学生也来做一回小小刻章师。(课件演示盖章过程)思考制作印章的方法。指导学生用水笔在橡皮上面写字,想一想“要印出一个数字4,你该在橡皮上怎样写?”然后交流成功的经验。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用水笔在橡皮上面写字,写的时候多涂几笔,等墨水没干之前在纸上印下来,而且写在橡皮上的字要反着写,不然印出来的就是反着了!
二年级的学生,尽管有过玩玩具印章的经验,但是让他们自己制作印章,应该是第一次。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一定的体验思考以后,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新概念的含义,并运用这些理论解决问题。体验刻章,是一个有趣好玩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选材恰当,促进学生有效体验。
体验活动中选择的学习材料,必须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必须是学生在其他情境中已经获得的相关经验,以这种已有经验为支撑的数学感觉才能触及其心智,引起其共鸣。
2、形式多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方法。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生活中任何有刺激性的体验如游乐园里的大型刺激项目所带来的惊心动魄的体验都是终生难忘的。同理,体验式学习也为学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
在教学六年级的《鸡兔同笼》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假设法”,教师安排了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大胆进行猜测,然后通过画图自己来解决问题。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又一次展示了各种假设的画图过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集体验证,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现了数学规律,培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体验活动是意义的,能让学生有深刻记忆的,让学生的体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安排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中,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数学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3、及时交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在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是主体。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数学学习亦能得到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教师的每一次体验活动都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助,集体反馈等形式进行及时交流,这样的体验活动才是及时有效的,才能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本身的魅力。总之,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亲身经历体验,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体验,体验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在体验中得到成长,在体验中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