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村镇系统是村庄和集镇的总称,是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社会区域的总和。同时,村镇系统又是城市地区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村镇系统的建设和开发不仅要依靠村镇系统本身的内在力量进行内向型开发,而且要借助于城市大系统的优势效应,进行外向型开发。文章依据从河北省昌黎县调查的资料,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村镇建设;内外向型;实证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一直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中运行,受传统观念束缚,村镇建设以及城镇向城市化跃进并未受到真正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改革的实践,越来越强烈的要求城乡开通,协调发展,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兴起,正是对过去城乡分割、差别发展模式的否定,在城乡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村镇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村镇系统通过“内、外向型”开发,使城市的优势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方式进入农村。
一、村镇建设“外向型”开发的基本途径
所谓外向型开发就是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封闭的旧有模式,利用村镇本身的各种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吸收和转化城市的优势效应,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开发形式。外向型开发的必要性体现在:
第一,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改变农村长期以来“单打一”的种植业局面,其根本出路就在于使农村经营多样化以及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小城镇虽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但乡镇工业化的内在环境却极差:农村长期贫困落后,农村经营多样化和农村工业化所需的各种要素包括设备、资金、技术、人才等均呈严重短缺状态,若仅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明显处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状态。
第二,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地区,在农村工业化所必需的要素配置上,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第三,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外向型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也保证了外向型开发的可行性,如城市地区要支援和带动农村发展的政策;允许和鼓励地区间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科技人才下乡以及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发展政策等都成为城市优势效应向农村转移和吸收提供了社会环境。
外向型开发的基本途径包括:
第一,设备和产品引进——外向型开发的起点。城市企业为了发展新产品,将其原来生产的而在广大农村市场上仍有需求的老产品,连同在技术改造中淘汰下来的机械设备,引进村镇企业。城市的产品和设备向农村流动,一方面可以缓解村镇企业起步时资金和技术的短缺;另一方面也是乡村工业化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我国广大农村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普遍采取的也是这种形式。
第二,资金和技术的引进——外向型开发的关键。资金和技术是开发农村丰富自然资源的关键因素,面对资金和技术匮乏的困境,一些开发较好的村镇业已探索出了以本身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互惠互利为条件,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吸收和引进城市资金和技术的路子。如昌黎县大浦河镇利用靠近黄金海岸的渔业资源优势与秦皇岛市水产公司联营生产,把全镇各乡村分散的小规模的渔业生产与城市的资金、技术和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分散经营变成了有组织的联合,小规模开发变成了大规模开发,有力推动了全镇渔业生产的发展和壮大。遍布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小城镇,有不少是依赖于当地的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贸易资源等)形成的,实践证明,走内引外联的外向型开发式道路是符合广大农村实际的重要形式。
第三,智力引进——外向型开发的支撑点。小城镇一般是城镇内乡镇企业较发达和集中的地方,技术和人才的紧缺是阻碍这些乡镇企业从而也是阻碍村镇建设和开发的最大制约因素,致使企业产品质量普遍较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村镇工业化进程受阻。外向型开发就是要以优惠条件,吸引城市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来乡镇企业工作,业余时间到乡镇企业兼职、咨询,就可以大大提高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昌黎县靖安镇先后请了十几位城市技术员到乡镇企业进行指导,一个人救活一个厂的事例并不少见,靖安镇的乡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市场引进——“外向型”开发的生命。要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市场是村镇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借鉴城市市场中的经验,依据镇域内资源和生产的特点,建设区域内的专业市场,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城市消费水平高,市场广阔的特点,不断提高市场的成熟度、知名度、灵敏度以及对城市的吸引力和穿透力。
上述情况表明,村镇的建设和开发,必须借助于城市的优势效应,经历一个由城市优势向农村转移的过程,即村镇建设的“外向型”开发过程。
二、村镇建设“内向型”开发的基本途径
村镇系统的“外向型”开发,促进了作为城市优势接收器的集镇的发展,相对于乡村来说,如何把城镇优势传导给乡村,实现村镇协调发展的整合效应,还必须由“外向型”开发向村镇系统的“内向型”开发拓展。所谓“内向型”开发,就是在村镇系统内把集镇所拥有的优势,顺差扩展到乡村,城镇带动乡村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发展又逆差推进,进一步促进城镇经济的繁荣。
顺差扩散:“内向型”开发的起点。
服务扩散:在城乡开放系统中,城市优势对农村辐射是按照城市-县城-集镇-乡村分级进行的,集镇是区域性的中心,担负着城市优势向乡村进一步转化和放大的重要作用,是城市-乡村这一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以昌黎为例,近几年昌黎县各城镇一方面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促进城乡进行经济联合,使城市优势直接向乡村转化。昌黎县花岗岩资源丰富,储量约5亿立方米,而且理化性好,以花多细腻闻名于京津,他们依靠这一丰富自然资源,引进唐山市资金、技术和设备,联营生产大理石,不仅开发了自然资源,而且为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找到了出路,服务扩散沟通了小城镇及其辐射范围内的乡村与城市的联系,城乡差异区域缩小,城乡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产品扩散:随着集镇经济的发展,加之集镇在镇域中的中心地位,便担负着开拓乡村产品市场的重要作用。昌黎县针对小城镇在区域中的地理交通优势,大力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通过小城镇为媒介就销售280万斤商品粮、300万斤商品化生、21万斤细菜。产品扩散搞活了城镇与乡村间的经济联系,带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劳动扩散:一方面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集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吸收和储存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储水池”,承担着让农民力图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重要作用,昌黎县近几年从农业中脱离出来的劳动力近10万人,小城镇转移吸收8万人,其中乡镇企业吸收近7万人,其他服务、运输等第三产业1万多人,集镇对乡村劳动力扩散功能的增强,一方面发展了农村的第二、三产业,调整了农村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农村城镇化。
信息扩散:集镇是周围乡村的信息、文化中心,人们依靠集镇沟通来自各方的信息,农民从这里得到各种市场信息,又迅速反馈到农村。昌黎县各乡镇均建立了技术信息服务站,办起了信息发布栏。准确灵活的信息,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智力扩散:小城镇作为镇域内的政治文化中心,教育较之周围乡村发达。昌黎围绕各城镇承担的智力扩散功能,在教育投资上下了很大力量,使城镇的文化优势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如各城镇不仅开办了镇中学、镇小学,而且开办了农业技术中学,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辅导班,很多学员成了种田能手、养殖专业户。另外,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通过宣传媒介(有线广播)传播给乡村居民,是农村的传统思想观念潜移默化,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从“外向型”开发,栽倒“内向型”开发市村镇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村镇建设;内外向型;实证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一直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中运行,受传统观念束缚,村镇建设以及城镇向城市化跃进并未受到真正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改革的实践,越来越强烈的要求城乡开通,协调发展,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兴起,正是对过去城乡分割、差别发展模式的否定,在城乡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村镇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村镇系统通过“内、外向型”开发,使城市的优势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方式进入农村。
一、村镇建设“外向型”开发的基本途径
所谓外向型开发就是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封闭的旧有模式,利用村镇本身的各种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吸收和转化城市的优势效应,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开发形式。外向型开发的必要性体现在:
第一,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改变农村长期以来“单打一”的种植业局面,其根本出路就在于使农村经营多样化以及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小城镇虽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但乡镇工业化的内在环境却极差:农村长期贫困落后,农村经营多样化和农村工业化所需的各种要素包括设备、资金、技术、人才等均呈严重短缺状态,若仅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明显处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状态。
第二,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地区,在农村工业化所必需的要素配置上,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第三,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外向型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也保证了外向型开发的可行性,如城市地区要支援和带动农村发展的政策;允许和鼓励地区间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科技人才下乡以及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发展政策等都成为城市优势效应向农村转移和吸收提供了社会环境。
外向型开发的基本途径包括:
第一,设备和产品引进——外向型开发的起点。城市企业为了发展新产品,将其原来生产的而在广大农村市场上仍有需求的老产品,连同在技术改造中淘汰下来的机械设备,引进村镇企业。城市的产品和设备向农村流动,一方面可以缓解村镇企业起步时资金和技术的短缺;另一方面也是乡村工业化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我国广大农村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普遍采取的也是这种形式。
第二,资金和技术的引进——外向型开发的关键。资金和技术是开发农村丰富自然资源的关键因素,面对资金和技术匮乏的困境,一些开发较好的村镇业已探索出了以本身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互惠互利为条件,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吸收和引进城市资金和技术的路子。如昌黎县大浦河镇利用靠近黄金海岸的渔业资源优势与秦皇岛市水产公司联营生产,把全镇各乡村分散的小规模的渔业生产与城市的资金、技术和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分散经营变成了有组织的联合,小规模开发变成了大规模开发,有力推动了全镇渔业生产的发展和壮大。遍布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小城镇,有不少是依赖于当地的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贸易资源等)形成的,实践证明,走内引外联的外向型开发式道路是符合广大农村实际的重要形式。
第三,智力引进——外向型开发的支撑点。小城镇一般是城镇内乡镇企业较发达和集中的地方,技术和人才的紧缺是阻碍这些乡镇企业从而也是阻碍村镇建设和开发的最大制约因素,致使企业产品质量普遍较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村镇工业化进程受阻。外向型开发就是要以优惠条件,吸引城市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来乡镇企业工作,业余时间到乡镇企业兼职、咨询,就可以大大提高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昌黎县靖安镇先后请了十几位城市技术员到乡镇企业进行指导,一个人救活一个厂的事例并不少见,靖安镇的乡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市场引进——“外向型”开发的生命。要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市场是村镇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借鉴城市市场中的经验,依据镇域内资源和生产的特点,建设区域内的专业市场,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城市消费水平高,市场广阔的特点,不断提高市场的成熟度、知名度、灵敏度以及对城市的吸引力和穿透力。
上述情况表明,村镇的建设和开发,必须借助于城市的优势效应,经历一个由城市优势向农村转移的过程,即村镇建设的“外向型”开发过程。
二、村镇建设“内向型”开发的基本途径
村镇系统的“外向型”开发,促进了作为城市优势接收器的集镇的发展,相对于乡村来说,如何把城镇优势传导给乡村,实现村镇协调发展的整合效应,还必须由“外向型”开发向村镇系统的“内向型”开发拓展。所谓“内向型”开发,就是在村镇系统内把集镇所拥有的优势,顺差扩展到乡村,城镇带动乡村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发展又逆差推进,进一步促进城镇经济的繁荣。
顺差扩散:“内向型”开发的起点。
服务扩散:在城乡开放系统中,城市优势对农村辐射是按照城市-县城-集镇-乡村分级进行的,集镇是区域性的中心,担负着城市优势向乡村进一步转化和放大的重要作用,是城市-乡村这一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以昌黎为例,近几年昌黎县各城镇一方面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促进城乡进行经济联合,使城市优势直接向乡村转化。昌黎县花岗岩资源丰富,储量约5亿立方米,而且理化性好,以花多细腻闻名于京津,他们依靠这一丰富自然资源,引进唐山市资金、技术和设备,联营生产大理石,不仅开发了自然资源,而且为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找到了出路,服务扩散沟通了小城镇及其辐射范围内的乡村与城市的联系,城乡差异区域缩小,城乡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产品扩散:随着集镇经济的发展,加之集镇在镇域中的中心地位,便担负着开拓乡村产品市场的重要作用。昌黎县针对小城镇在区域中的地理交通优势,大力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通过小城镇为媒介就销售280万斤商品粮、300万斤商品化生、21万斤细菜。产品扩散搞活了城镇与乡村间的经济联系,带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劳动扩散:一方面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集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吸收和储存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储水池”,承担着让农民力图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重要作用,昌黎县近几年从农业中脱离出来的劳动力近10万人,小城镇转移吸收8万人,其中乡镇企业吸收近7万人,其他服务、运输等第三产业1万多人,集镇对乡村劳动力扩散功能的增强,一方面发展了农村的第二、三产业,调整了农村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农村城镇化。
信息扩散:集镇是周围乡村的信息、文化中心,人们依靠集镇沟通来自各方的信息,农民从这里得到各种市场信息,又迅速反馈到农村。昌黎县各乡镇均建立了技术信息服务站,办起了信息发布栏。准确灵活的信息,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智力扩散:小城镇作为镇域内的政治文化中心,教育较之周围乡村发达。昌黎围绕各城镇承担的智力扩散功能,在教育投资上下了很大力量,使城镇的文化优势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如各城镇不仅开办了镇中学、镇小学,而且开办了农业技术中学,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辅导班,很多学员成了种田能手、养殖专业户。另外,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通过宣传媒介(有线广播)传播给乡村居民,是农村的传统思想观念潜移默化,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从“外向型”开发,栽倒“内向型”开发市村镇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