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一生短暂 却留下三部旷世著作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BC 纪录片《勃朗特三姐妹》里有一段旁白:“房子矗立在这儿,渐渐被潮水般的墓碑所充斥。他们到达这座小村子时,这个家庭就与命运签下了契约:这六个孩子都将在 35 年内去世,但他们中的几个人,将写出英国文学中著名的诗歌和小说。”
  这座小村子是英国北部约克郡的霍沃思,极其荒芜冷僻的地方。
  勃朗特三姐妹们却在这里写下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简爱》《呼啸山庄》和《艾格尼丝·格雷》。而三姐妹里在世最久的一位,也未能活过 39 岁。
  她们的一生像烟花,奈何短暂却绚烂。
  荒野里的乌托邦
  在勃朗特一家人搬来村庄不久,家庭里的两个孩子便接连夭折了。
  她们在教会学校里长期忍受冰冷的床铺、变质的食物甚至无端体罚,最后染上伤寒痛苦死去。夏洛蒂后来把目睹的这一切写进《简爱》。
  父亲勃朗特意识到事态严重。他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本身学识渊博。妻子早亡,他决定自己去教育孩子。虽然家徒四壁,至少可以庇护他们。
  勃朗特白天在教堂里忙活,晚上回到家,指导四个孩子阅读。作为牧师,他微薄的收入几乎都用在了为孩子们购买报纸、杂志和书籍上。
  写作是他们贫乏人生里的慰藉。他们围坐在餐厅的桌子边,朗诵和讨论彼此的作品,在本子上编写各种离奇动人的故事,并把这当作比赛和游戏。
  他们甚至自办了一个手抄刊物《年轻人的杂志》,用来记录四个人写过的诗歌、小说和剧本。
  几个小孩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又不是绝对封闭的。报纸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很小的年纪,已经可以用成年人的谈吐评论时事。在闭塞偏远的霍沃思,他们是属于思想上非常前卫的一类人。
  约克郡鲜少阳光,狂风不肆虐的时候,三姐妹会在旷野里散步,她们的足迹遍布霍沃思的沼泽地和丘陵山峦。这份荒原感受后来被二姐艾米莉写进复仇故事《呼啸山庄》。
  写作是唯一出路
  随着三姐妹成年,谋生成了新的难题。
  在 19 世纪的英国,去有钱人家做家庭教师几乎是出身卑微、长相平凡的女性想要跨越阶级的唯一途径,可这种阶级跨越带着某种微妙的“歧视”。
  她们以“教师”的身份进入富裕阶层,但实质不过是家庭中的“仆佣”。这样的屈辱让她们不堪忍受,在辗转换了几份教师工作以后,彻底作罢。
  她们意识到,也许写作出书才是属于她们唯一的出路。
  三姐妹自小就有一个秘密约定:每人都要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未来一起发表。
  早在大姐夏洛蒂 20 岁的时候,曾经尝试把自己写的诗歌寄给当时极负盛名的诗人骚塞。结果被骚塞抨击:“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也不该是女人的事情。”
  勃朗特三姐妹当然不会甘心。历经种种曲折,她们以男性的署名向出版社寄去自己的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
  骚塞估计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十年以后,当初被自己嘲笑的三姐妹会造成如此大的轰动。
  尤其夏洛蒂的《简爱》,不管是小说的文笔才华,还是作品里提倡的性别平等和独立精神,在当时的英国文学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维多利亚剧院想要买下这部小说的戏剧版权。彼时伦敦的大街小巷都在议论这部小说,大家纷纷猜测作者是不是某位隐姓埋名的贵族?直到第二年,她们才向出版商公开自已的真实身份: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不过是来自约克郡乡下的三个贫穷女孩。
  英国文坛更震惊了。要知道《呼啸山庄》被后世称为“虐恋鼻祖”,书里有许多关于情色和暴力的大胆描写,谁能想象到这是出自一个孱弱女孩之手呢?
  非议果然伴随着名气滚滚而来。
  如果是男性作家,人们也许会专注于他的作品;而如果是女性作家,人们便会对这个人品头论足。这在当时是讽刺的现实。
  不过,小说能出版,能靠写作养活自己,这对勃朗特姐妹来说是最大的喜讯。
  喜悦没能持续多久,噩耗便接踵而至。在《呼啸山庄》出版不到一年,二姐艾米莉患上肺结核,安妮也被感染,两人相继去世。去世的时候,最小的妹妹安妮不过才 29 岁。
  老父亲勃朗特高寿到八十多,孤寂的老人想不到,自己会比孩子们都活得长久。
  她们的爱情却并不绚烂
  三姐妹其貌不扬。大姐夏洛特如简爱一般倔强单薄,二姐艾米莉言行举止像个男孩子,最小的妹妹安妮温柔乖巧却体弱多病。
  早年的夏洛蒂曾拒绝过两次求婚。因为在她看来,对方并不是出于爱,仅仅是出于传统责任而组建家庭。
  夏洛蒂很早便有靠自己的觉悟,她甚至在 12 岁那年就打定主意不结婚了。
  她估计不会想到,在布鲁塞尔游学时,会爱上自己的法语老师赫格。
  夏洛蒂为他寄去大量书信倾诉自己的感情。但赫格已婚,同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这注定是一段无果的爱情。
  信件后來被赫格撕毁,但赫格的妻子却把这些碎片小心拼贴了起来……
  失望的夏洛蒂只能把现实里的不如意倾吐进小说里,给小说一个圆满的结局。《简爱》里男主角罗切斯特的原型便是赫格。
  爱情对夏洛蒂来说来得很晚,但好在还是来了。
  38岁那年,夏洛蒂结婚了。丈夫是父亲的助手,暗恋夏洛蒂许多年。这份恋情在起初并不被众人看好。婚后的两人幸福而甜蜜。夏洛蒂亲昵地称丈夫“我的孩子”。
  但这段短暂的幸福只维持了8个月。夏洛蒂因为感染风寒,在一场大病后死去,同时带走了一个尚未出世的婴儿。
  令人诧异的是二姐艾米莉。夏洛蒂形容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不爱说话,没有被人追求过,更没有关于爱情的任何经验。可《呼啸山庄》里那些离奇的情感和极端爱恨又的的确确是在她的笔下写出来的。
  至于瘦弱苍白的小妹妹安妮,仓促的一生甚至让她来不及经历爱情。
其他文献
绕着蜡烛的圆光,  夜蛾作可怜的循环舞,  这些众香国的谪仙不想起  已死的虫,未死的叶。  说这是小睡中的親人,  飞越关山,飞越云树,  来慰藉我们的不幸,  或者是怀念我们的死者,  被记忆所逼,离开了寂寂的夜台来。  我却明白它们就是我自己,  因为它们用彩色的大绒翅  遮覆住我的影子,  让它留在幽暗里。  这只是为了一念,不是梦,  就像那一天我化成凤。
期刊
肺炎疫情还没有退散,确诊病例依然每天都有增加,钟南山院士提醒大家:重视防护,但也不必恐慌。尽量减少走亲访友,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出门戴口罩,在室内注意通风,勤洗手,适量运动,少熬夜。  那么,疫情期间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运动项目,怎么样的运动才算适量运动?  所谓适量运动,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如下:在运动后感觉舒服,不疲劳,不会造成过度疲劳或者气喘。不影响一天的工作、生活为宜。如果运动后,一天感到
期刊
留学生的友谊,往往从吃开始。  “哎,中国超市最近有一种越南的牛肉干很好吃,像国内的。”  “是吗?那一起去啊。”  或者更简单直接。  “你吃辣吗?”  “我超爱吃辣,可是这里找不到好的辣酱啊!”  两人便瞬间成为知己。我和磊哥的友谊,也是这样莫名其妙开始的。  同是天涯一吃客,相逢何必曾相识。年轻的我们就这样在异国他乡,为吃一口来自故国的味道,做傻事,犯错误,寻找着,开垦着,坚守着,创造着。 
期刊
博士同事打了个喷嚏后,忙忙地跑去拿手机道:“我一打喷嚏,总疑心有人想到我了,给我发短信了。”我不禁莞尔,想起我的北大七年同屋leon也是如此,喷嚏之后,必定嘟囔着说一句:“我妈想我了。”  我倒从没有这样的联想,虽然在北京的风沙里鼻炎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年尤其猛烈,倒从没想过谁在想我。喷嚏和想念似乎很早就搭上关系了,《诗经》里有“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的说法,郑笺:“言我愿思也。……我其忧悼而不能寐,
期刊
今天,我想聊聊一位老党员的故事。  她叫申纪兰,在2020年6月28日走完她91岁勤劳的一生。  她是全国唯一一位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她是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她勤劳的一生,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页,在太行山上竖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  那次感动:学校收到一笔退款  我第一次见申纪兰是在1984年。那时,我在平顺中学读初
期刊
有一年冬夜,我洗脚看电视,老婆飞身过来,要抢走我手中的遥控器。遥控器不幸滑落到了我脚下那盆热腾腾的水里。顿时我觉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而是我与电视机之间的距离。一位圣哲有言,工具是身体器官的延伸。少胳膊短腿般不灵便的感觉实在不堪忍受,第二天一大早,我来到电器修理铺。花了5元钱搞定了它。  我第一次见到万能电视遥控器,是2006年冬去黄山的车上。司机边摆弄、边介绍,这东西价廉物美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一明确要求,既揭示了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服务大局的内在逻辑,又提供了抓改革、促发展的重要方法論,对于我们做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势”
期刊
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段时间,我位于北京学院路的家,常迎来一帮独特的客人——当代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翟永明、西川、臧棣、孙文波、萧开愚等先生和女士。我那时读小学六年级,在客厅礼貌露面后,便退回卧室紧闭房门,做起作业。  客厅时常传来高声的谈笑,间或也有争论,却不知他们在争些什么。那时,时兴家庭冷餐,他们来我家,大概是这个目的。偶尔他们也到楼下的小餐馆聚餐。我母亲自然是女主人角色,我跟随吃喝,因此有了
期刊
她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在《林家铺子》《龙须沟》《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影片中塑造了无数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她也是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奠基人,带领中国儿童电影人开辟了新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  6月27日晚,于蓝走完了99年的传奇人生道路。  1921年,于蓝生于辽宁岩岫。“九一八”,炮声隆,她一家逃難到关内,几经流浪,最后勉强寄居北平。七七事变,日本兵在大街小巷烧杀抢掠。有些
期刊
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陪伴儿童玩耍的伙伴。从古至今,诞生了无数各式各样的玩具。这些玩具有的流传至今,依然为人们所喜爱;有的虽风靡一时,却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现在已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玩具,也曾是无数古代儿童的心头之好……  鸠车:寓教于乐的小拉车  《锦绣万花谷》援引晋张华《博物志》曰:“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宋稗类钞》中也有“鸠车,儿戏之具”的记载,说明鸠车是一种古代常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