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小说《Life of Pi》(《派的生活》),本书的中文版与电影同名。
小说讲述了一名叫派的少年由于所搭乘的轮船遇难,在救生艇上与一只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漂流数月,最终获救的故事。整个故事沉浸在幻想的氛围当中,像其他冒险小说一样,内容是关于冒险、成长、希望和奇迹——至少派的故事到结尾之前都是如此。这时我们已经习惯了电影为我们所描绘的孤独、梦幻的场景,将这部电影视为与蒂姆·波顿的《大鱼》一样看似凶险、实则温馨的影片。当我们已不再去追究所发生的一切是否合理,而是沉浸在一个场面壮阔,主人公历经艰辛但最终完成冒险的圆满剧情时,中年派却缓缓讲述了另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似曾相识的场景终结了我们的美好期待,让我们顿时觉得毛骨悚然。
原著小说本已获得英文小说最高奖——布克奖,虽然说不上伟大,但构思精巧,寓言式地对宗教与人生进行了有趣的探讨。电影情节十分忠于原著,同时完美地再现了小说跳跃的语句所传达的传奇感,并且保留了小说的精髓,小心翼翼地保持着立场,触及问题,却不给出回答。导演刻意的模糊给了电影更多探讨的空间。电影上映后,两个相互对应而又截然相反的故事版本成为讨论的中心,“哪一个是真的”成为被讨论最多的话题。派最后的讲述一边引导着观众的思考一边模糊了关键点,前一个故事美好而缥缈,后一个故事显然可以在现实世界里发生但漏洞百出。故意模糊的边界给予了第三种经历存在的可能,对隐藏情节的探索占据了各种杂志的版面,由此引发的智力乐趣成为这部电影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原因。电影并未到此结束,派讲完另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后,问作家:“同样的经历,我讲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版本,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
作家愣了一下:“有老虎的那个。”
“所以你跟随上帝。”派说道。
关于海难的故事我们知道很多,著名的《梅杜萨之筏》、《蝇王》都是讲述人在绝境中所表现出的残忍和恐怖。《梅杜萨之筏》是发生在1816年的真实事件,梅杜萨号在航行中陷入沙碛,船长弃船逃跑,将150名乘客抛弃在临时搭制的木筏上。乘客中最先绝望的人跳海自杀,随即有人砍断缆绳企图让所有人一起完蛋,三次暴动后,木筏上布满尸体,剩下27人。由于食品短缺,又出现了食人的事件,最后10人幸存。《蝇王》讲述几个孩子因为船只失事而漂流到一座荒岛上,其中拉尔夫与杰克为争夺岛上的话语权展开了斗争,他们的同伴西蒙、猪崽子等一个个死去。在这个寓言式的故事里,人类的兽性战胜了人性,野蛮的本能推翻了文明的秩序。小说因为描述的是普遍被认为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而更让人感到震撼。事实上,人性中的残忍和冷酷从来都不是秘密,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显然要说的更多。
李安的电影素来以感情强烈著称,即使是在他导演的商业片《绿巨人》中,我们的这位“超级英雄”也比他的其他同行显得有更多纠结。与许多艺术片导演不同,李安电影的可观性很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它再次证明好的电影总是无视商业片和艺术片这种简单分界。
李安是一个以细腻的手法表现人物情感而著称的导演,人的内心始终是他最为关心的。他精心塑造的人物与他的相似之处是,在平静的外表下情感汹涌。正是这种内敛的强烈情感为我们带来巨大冲击,这也是李安电影的最大特色。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和自然一开始就有所指——“它是没有感情的,你所看到的不过是你自己的投射”——这解释了后来发生的一切。派面对着的始终是他自己。派最后的发问,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回答,他解释了为什么会有两个版本。他给了作家选择,就像生活给予他的:你怎么去面对所发生的不能避免的可怕经历?在海上的日子里,残忍、恐怖、绝望、死亡的威胁从未消失,他由逃避转为面对,选择与老虎共存,他接受老虎所代表的一切并选择另外一些。他不否定现实,却在现实中为纯真的梦留有一席之地。在漫长的漂流中,他找出了答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贯穿了李安最爱的主题,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经历相互交织,共同存在,既不消失也不和解。就像贾科梅蒂的雕塑一样,它就在那儿,存在着,无论以何种形态,它存在着。而派做得更多,他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和记忆。没有比原作者扬·马特尔的话更适合为这部电影定调了:“我写下的是一个关于信念、信仰、毅力、鼓舞与希望的故事,关于人如何在近乎绝境下生存的故事,更关于人的内心如何寻找勇气,让自己坚强活下去的故事。”
小说讲述了一名叫派的少年由于所搭乘的轮船遇难,在救生艇上与一只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漂流数月,最终获救的故事。整个故事沉浸在幻想的氛围当中,像其他冒险小说一样,内容是关于冒险、成长、希望和奇迹——至少派的故事到结尾之前都是如此。这时我们已经习惯了电影为我们所描绘的孤独、梦幻的场景,将这部电影视为与蒂姆·波顿的《大鱼》一样看似凶险、实则温馨的影片。当我们已不再去追究所发生的一切是否合理,而是沉浸在一个场面壮阔,主人公历经艰辛但最终完成冒险的圆满剧情时,中年派却缓缓讲述了另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似曾相识的场景终结了我们的美好期待,让我们顿时觉得毛骨悚然。
原著小说本已获得英文小说最高奖——布克奖,虽然说不上伟大,但构思精巧,寓言式地对宗教与人生进行了有趣的探讨。电影情节十分忠于原著,同时完美地再现了小说跳跃的语句所传达的传奇感,并且保留了小说的精髓,小心翼翼地保持着立场,触及问题,却不给出回答。导演刻意的模糊给了电影更多探讨的空间。电影上映后,两个相互对应而又截然相反的故事版本成为讨论的中心,“哪一个是真的”成为被讨论最多的话题。派最后的讲述一边引导着观众的思考一边模糊了关键点,前一个故事美好而缥缈,后一个故事显然可以在现实世界里发生但漏洞百出。故意模糊的边界给予了第三种经历存在的可能,对隐藏情节的探索占据了各种杂志的版面,由此引发的智力乐趣成为这部电影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原因。电影并未到此结束,派讲完另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后,问作家:“同样的经历,我讲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版本,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
作家愣了一下:“有老虎的那个。”
“所以你跟随上帝。”派说道。
关于海难的故事我们知道很多,著名的《梅杜萨之筏》、《蝇王》都是讲述人在绝境中所表现出的残忍和恐怖。《梅杜萨之筏》是发生在1816年的真实事件,梅杜萨号在航行中陷入沙碛,船长弃船逃跑,将150名乘客抛弃在临时搭制的木筏上。乘客中最先绝望的人跳海自杀,随即有人砍断缆绳企图让所有人一起完蛋,三次暴动后,木筏上布满尸体,剩下27人。由于食品短缺,又出现了食人的事件,最后10人幸存。《蝇王》讲述几个孩子因为船只失事而漂流到一座荒岛上,其中拉尔夫与杰克为争夺岛上的话语权展开了斗争,他们的同伴西蒙、猪崽子等一个个死去。在这个寓言式的故事里,人类的兽性战胜了人性,野蛮的本能推翻了文明的秩序。小说因为描述的是普遍被认为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而更让人感到震撼。事实上,人性中的残忍和冷酷从来都不是秘密,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显然要说的更多。
李安的电影素来以感情强烈著称,即使是在他导演的商业片《绿巨人》中,我们的这位“超级英雄”也比他的其他同行显得有更多纠结。与许多艺术片导演不同,李安电影的可观性很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它再次证明好的电影总是无视商业片和艺术片这种简单分界。
李安是一个以细腻的手法表现人物情感而著称的导演,人的内心始终是他最为关心的。他精心塑造的人物与他的相似之处是,在平静的外表下情感汹涌。正是这种内敛的强烈情感为我们带来巨大冲击,这也是李安电影的最大特色。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和自然一开始就有所指——“它是没有感情的,你所看到的不过是你自己的投射”——这解释了后来发生的一切。派面对着的始终是他自己。派最后的发问,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回答,他解释了为什么会有两个版本。他给了作家选择,就像生活给予他的:你怎么去面对所发生的不能避免的可怕经历?在海上的日子里,残忍、恐怖、绝望、死亡的威胁从未消失,他由逃避转为面对,选择与老虎共存,他接受老虎所代表的一切并选择另外一些。他不否定现实,却在现实中为纯真的梦留有一席之地。在漫长的漂流中,他找出了答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贯穿了李安最爱的主题,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经历相互交织,共同存在,既不消失也不和解。就像贾科梅蒂的雕塑一样,它就在那儿,存在着,无论以何种形态,它存在着。而派做得更多,他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和记忆。没有比原作者扬·马特尔的话更适合为这部电影定调了:“我写下的是一个关于信念、信仰、毅力、鼓舞与希望的故事,关于人如何在近乎绝境下生存的故事,更关于人的内心如何寻找勇气,让自己坚强活下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