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相关概念
(1)地理核心素养。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核心素养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人们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核心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教育部颁发了一些关于全面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当前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学生掌握知识方面,还应培养学生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以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切实提高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2)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指善于从区域的视角、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认识的意识与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具备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能够正确采用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它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培养综合思维与人地观念素养的关键点。
本文将对于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真实的地理情境和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成效。
二、学生学习存在的困惑分析
(1)区域定位与空间尺度把控不准。在地理学习当中应该把世界组织成若干个区域空间,而这些空间又是由尺度划分的,在高考题的解题过程当中,学生经常对区域的空间定位把握不准,且对空间的大小分析不准确。
(2)区域地理要素认知的逻辑关系混乱。区域认知除了要了解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还要能阐述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和联系,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是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难度所在。
(3)区域地理要素的主次和层次区分不清。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往往感觉到知识点过于繁多杂乱,分析问题的角度过于零碎,思维比较单一化,经常会缺少主次与层次之分,缺少构建一个有整体性与层次感的知识链,区域的地理现象分析不全面,从而限制了对系统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有效运用。
二、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关联
(1)区域认知能激发综合思维。综合思维包括要素的综合分析、时空的综合分析、区域的综合分析,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与提高,需要在区域各要素特征、差異与联系认知结构建立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加稳定地发展起来。学生只有掌握区域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才能较好地用更高层次的综合思维,分析区域的发展规律并解释地理现象。
(2)区域认知的逻辑性有利于人地观念素养的培养。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区域地理教学最终的目标所在。人地发展关系是落实在具体区域的各地理要素综合影响下而形成的,因此,区域要素能够建立起具有逻辑性的认知结构,能大大地提高解決实际的地理现象能力,有利于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发展观。
四、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有效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渗透了区域观念。渗透地理区域观念是要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基本方法,因为只有帮助高中生建立了明确的区域观念,他们才能对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有直观认识,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灵活调动地理知识储备解决相应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教学难题是高中生们的人生经历较少,甚至有许多学生只对自己家乡的区域环境有直观认识,所以要想渗透区域观念并非易事。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拓展地理学习,鼓励高中生调查与积累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然后以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直观的区域环境画面或视频资料,加深高中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认识程度,为培养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做好准备。
就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教学中,笔者便让本班学生以温带气候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世界地区确定处于温带气候带中的城市或国家,通过资料调查分析这些城市或国家的自然环境差异,由此建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绝对存在的”这一区域认识。然后,我还以风景纪录片导入了新课,让学生们明白即便同处同一气候带之中,各个地域的植被情况、山脉与水源等因素也将导致各个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由此,高中生便可树立空间观念,直观认识区域地理知识,使得区域地理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直观生动的自然景象。
(2)以问题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链引导高中生层层深入探究地理知识的教学方法,以问题探究法组织区域地理知识可以唤起高中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分析具体的区域地理问题,稳步提升高中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但是,要想真正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启智、提效作用,还需教师设计出真正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便于唤起学生认知悬念的区域地理问题。对此,笔者建议高中地理教师以有一定难度但是却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答案的地理问题引发高中生的全面思考,使其在思考与分析下摸索出区域认知的客观规律。
就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教学中,笔者便为高中生设计了不同的地理问题。比如,全球气候有哪些具体变化?全球气候呈现出了哪些变化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规避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等等这些问题整合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的重点知识。高中生可以从三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汇总全球气候未来的变化趋势,根据每一次气候变化的具体原因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形成的具体原因,由此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思考具体的解决对策。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让高中生自然而然地思考了人地和谐发展的相关关系,从区域认知的整体层面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宏观趋势,使学生懂得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等等。在问题探究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各个角度思考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性,比如减少高耗能源的使用、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开发清洁型能源等等。
(3)以地理实践学习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生也需要在实践应用中验证个人所学知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才能逐步深化高中生的地理认识,提升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地理实践学习,高中生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思考区域地理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活动提高自己的区域认知水平。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保证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权与创造性,按照实践任务难度确定高中生的实践学习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地理实践学习本身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学习行为,所以教师不要以标准答案约束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而是要鼓励高中生从多个角度出发,动态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就如在“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地理课堂学习了水稻种植业与大牧场放牧业的全球区位优势与生产特点,了解到农业发展与地域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
总而言之,培养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是解决区域地理教学难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分析高中生们的地理认知水平与区域认知能力,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的区域探索与体验活动稳步培养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为高中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1)地理核心素养。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核心素养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人们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核心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教育部颁发了一些关于全面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当前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学生掌握知识方面,还应培养学生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以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切实提高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2)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指善于从区域的视角、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认识的意识与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具备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能够正确采用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它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培养综合思维与人地观念素养的关键点。
本文将对于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真实的地理情境和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成效。
二、学生学习存在的困惑分析
(1)区域定位与空间尺度把控不准。在地理学习当中应该把世界组织成若干个区域空间,而这些空间又是由尺度划分的,在高考题的解题过程当中,学生经常对区域的空间定位把握不准,且对空间的大小分析不准确。
(2)区域地理要素认知的逻辑关系混乱。区域认知除了要了解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还要能阐述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和联系,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是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难度所在。
(3)区域地理要素的主次和层次区分不清。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往往感觉到知识点过于繁多杂乱,分析问题的角度过于零碎,思维比较单一化,经常会缺少主次与层次之分,缺少构建一个有整体性与层次感的知识链,区域的地理现象分析不全面,从而限制了对系统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有效运用。
二、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关联
(1)区域认知能激发综合思维。综合思维包括要素的综合分析、时空的综合分析、区域的综合分析,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与提高,需要在区域各要素特征、差異与联系认知结构建立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加稳定地发展起来。学生只有掌握区域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才能较好地用更高层次的综合思维,分析区域的发展规律并解释地理现象。
(2)区域认知的逻辑性有利于人地观念素养的培养。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区域地理教学最终的目标所在。人地发展关系是落实在具体区域的各地理要素综合影响下而形成的,因此,区域要素能够建立起具有逻辑性的认知结构,能大大地提高解決实际的地理现象能力,有利于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发展观。
四、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有效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渗透了区域观念。渗透地理区域观念是要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基本方法,因为只有帮助高中生建立了明确的区域观念,他们才能对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有直观认识,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灵活调动地理知识储备解决相应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教学难题是高中生们的人生经历较少,甚至有许多学生只对自己家乡的区域环境有直观认识,所以要想渗透区域观念并非易事。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拓展地理学习,鼓励高中生调查与积累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然后以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直观的区域环境画面或视频资料,加深高中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认识程度,为培养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做好准备。
就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教学中,笔者便让本班学生以温带气候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世界地区确定处于温带气候带中的城市或国家,通过资料调查分析这些城市或国家的自然环境差异,由此建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绝对存在的”这一区域认识。然后,我还以风景纪录片导入了新课,让学生们明白即便同处同一气候带之中,各个地域的植被情况、山脉与水源等因素也将导致各个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由此,高中生便可树立空间观念,直观认识区域地理知识,使得区域地理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直观生动的自然景象。
(2)以问题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链引导高中生层层深入探究地理知识的教学方法,以问题探究法组织区域地理知识可以唤起高中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分析具体的区域地理问题,稳步提升高中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但是,要想真正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启智、提效作用,还需教师设计出真正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便于唤起学生认知悬念的区域地理问题。对此,笔者建议高中地理教师以有一定难度但是却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答案的地理问题引发高中生的全面思考,使其在思考与分析下摸索出区域认知的客观规律。
就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教学中,笔者便为高中生设计了不同的地理问题。比如,全球气候有哪些具体变化?全球气候呈现出了哪些变化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规避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等等这些问题整合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的重点知识。高中生可以从三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汇总全球气候未来的变化趋势,根据每一次气候变化的具体原因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形成的具体原因,由此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思考具体的解决对策。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让高中生自然而然地思考了人地和谐发展的相关关系,从区域认知的整体层面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宏观趋势,使学生懂得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等等。在问题探究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各个角度思考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性,比如减少高耗能源的使用、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开发清洁型能源等等。
(3)以地理实践学习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生也需要在实践应用中验证个人所学知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才能逐步深化高中生的地理认识,提升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地理实践学习,高中生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思考区域地理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活动提高自己的区域认知水平。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保证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权与创造性,按照实践任务难度确定高中生的实践学习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地理实践学习本身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学习行为,所以教师不要以标准答案约束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而是要鼓励高中生从多个角度出发,动态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就如在“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地理课堂学习了水稻种植业与大牧场放牧业的全球区位优势与生产特点,了解到农业发展与地域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
总而言之,培养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是解决区域地理教学难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分析高中生们的地理认知水平与区域认知能力,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的区域探索与体验活动稳步培养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为高中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