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之妙在于它不仅是一段精彩的描述,而且是一幅令人回味的图画、一篇优美动听的乐章。诗词是有画面、有意境、有情感的,就像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张志和所作的词《渔歌子》。张志和与颜真卿流传至今的唱和共五首,教材选编的是张志和五首《渔歌子》中的其中一首,这首广为流传。它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相生,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耐人寻味,因此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不过,单一文本的阅读容易限制学生对作者及其风格和思想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我将教材外的另外四首《渔歌子》以及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引入课堂,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课内大量阅读、高效阅读为指引,用“1+5”的模式完成了本课教学。
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古诗文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指出了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古典诗词的积淀,也掌握了理解古诗词的一些方法,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但学习过程仍然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及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可偏废,工具性目标为载体,但最终指向人文目标”理念的指引下,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在品味语言魅力、习得鉴赏诗词之法的基础上,感受自然之美,享受人生之美。
一、借助教材习得方法,落实教学工具性目标
这首《渔歌子》虽然短小,但是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有鱼,描绘的画面色彩丰富、宁静优美,是带领学生欣赏画面美和意境美的典范。
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渗透鉴赏诗词之法——想象画面,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描述的画面美,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提供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我仿佛闻到……”的句式品味词中画面。学生们通过想象,用语言描绘出了他们所读到的《渔歌子》:不仅看到了诗词中连绵起伏的西塞山、自由翱翔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和细细的春雨,还听到了白鹭鸣叫的声音、水哗啦啦流动的声音、微风吹拂的声音和鱼游动的声音,并且闻到了桃花散发的阵阵清香……学生们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勾勒出一幅春季江南所特有的唯美画面。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进入了此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在这样的品读之中,学生对词的理解更加丰富,反复朗读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此时,学生兴致盎然,我适时启发学生去发现、总结此景都有哪些内容,学生们的回答不一而足:“此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有山有水……”他们的反馈给了我一种教学相长、与学生同飞共舞的职业幸福感。
二、扩展阅读巩固方法,落实教学人文性目标
教育家梅贻琦曾提出“从游论”的教育观点,“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古诗词的涵泳与熏陶亦是如此,教师前导,学生尾随,从游于更广阔的古诗词海洋去领略诗词之美。
为此,我在课堂上拓展了张志和另外四首《渔歌子》,它们虽然所写地点、季节、景象、方式各不相同,但在写法上是同一个词牌名,所描绘出的自然之美和“与清风明月为伴”的怡然自得的心境也大体相同,是作者摆脱官场的束缚之后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快乐,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无忧无惧,是心灵得到安顿、安贫乐道的乐而忘忧。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出示张志和另外四首《渔歌子》,教师引读《渔歌子》(其二),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脚手架。之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前面所习得的鉴赏诗词的方法合作学习。学生们经过讨论,在全班進行了交流和汇报:“我仿佛置身于冬季江边的皑皑白雪之中,水滨的清风扑面而来,身着荷衣,笑对白雪清风,未曾感叹自己的贫穷。”“一轮皎洁的圆月倒映在湖中,融身于此景,逍遥自在,不是神仙却胜似神仙。”“秋风瑟瑟,枫叶摇曳着身姿纷纷飘落,荻花也渐渐干枯了,作者享受着宿醉渔舟的酣畅淋漓,丝毫没有感觉到阵阵寒意。”……学生们的汇报与品读至今不绝于耳,描绘自然画面之美的词句在学生的汇报中散发着无限的魅力,五首词中“不”的使用所反映出的词人悠闲自得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也深深地印刻在了四年级孩子们的心中。此外,我还引入了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以师生对读的方式深化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体悟到了淡泊也是人生中一种美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我用教材文本教给学生方法,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拓展阅读,一课一得,一以贯之,重在习得,既巩固习得的学习方法,又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孩子的人文底蕴,这是小学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既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基本的能力,又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学习犹如品茶,其魅力若唇齿之间的阵阵清香,令人回味无穷。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修炼内功,使之不断优化,让这古典文学的精华由口入心,渗透至血液,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之中,在品味诗词中涵泳人生,鲜活、灵动地成长于诗词的滋养之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
责任编辑 王 慧
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古诗文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指出了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古典诗词的积淀,也掌握了理解古诗词的一些方法,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但学习过程仍然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及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可偏废,工具性目标为载体,但最终指向人文目标”理念的指引下,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在品味语言魅力、习得鉴赏诗词之法的基础上,感受自然之美,享受人生之美。
一、借助教材习得方法,落实教学工具性目标
这首《渔歌子》虽然短小,但是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有鱼,描绘的画面色彩丰富、宁静优美,是带领学生欣赏画面美和意境美的典范。
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渗透鉴赏诗词之法——想象画面,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描述的画面美,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提供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我仿佛闻到……”的句式品味词中画面。学生们通过想象,用语言描绘出了他们所读到的《渔歌子》:不仅看到了诗词中连绵起伏的西塞山、自由翱翔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和细细的春雨,还听到了白鹭鸣叫的声音、水哗啦啦流动的声音、微风吹拂的声音和鱼游动的声音,并且闻到了桃花散发的阵阵清香……学生们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勾勒出一幅春季江南所特有的唯美画面。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进入了此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在这样的品读之中,学生对词的理解更加丰富,反复朗读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此时,学生兴致盎然,我适时启发学生去发现、总结此景都有哪些内容,学生们的回答不一而足:“此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有山有水……”他们的反馈给了我一种教学相长、与学生同飞共舞的职业幸福感。
二、扩展阅读巩固方法,落实教学人文性目标
教育家梅贻琦曾提出“从游论”的教育观点,“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古诗词的涵泳与熏陶亦是如此,教师前导,学生尾随,从游于更广阔的古诗词海洋去领略诗词之美。
为此,我在课堂上拓展了张志和另外四首《渔歌子》,它们虽然所写地点、季节、景象、方式各不相同,但在写法上是同一个词牌名,所描绘出的自然之美和“与清风明月为伴”的怡然自得的心境也大体相同,是作者摆脱官场的束缚之后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快乐,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无忧无惧,是心灵得到安顿、安贫乐道的乐而忘忧。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出示张志和另外四首《渔歌子》,教师引读《渔歌子》(其二),为学生合作学习搭建脚手架。之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前面所习得的鉴赏诗词的方法合作学习。学生们经过讨论,在全班進行了交流和汇报:“我仿佛置身于冬季江边的皑皑白雪之中,水滨的清风扑面而来,身着荷衣,笑对白雪清风,未曾感叹自己的贫穷。”“一轮皎洁的圆月倒映在湖中,融身于此景,逍遥自在,不是神仙却胜似神仙。”“秋风瑟瑟,枫叶摇曳着身姿纷纷飘落,荻花也渐渐干枯了,作者享受着宿醉渔舟的酣畅淋漓,丝毫没有感觉到阵阵寒意。”……学生们的汇报与品读至今不绝于耳,描绘自然画面之美的词句在学生的汇报中散发着无限的魅力,五首词中“不”的使用所反映出的词人悠闲自得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也深深地印刻在了四年级孩子们的心中。此外,我还引入了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以师生对读的方式深化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体悟到了淡泊也是人生中一种美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我用教材文本教给学生方法,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拓展阅读,一课一得,一以贯之,重在习得,既巩固习得的学习方法,又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孩子的人文底蕴,这是小学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既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基本的能力,又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学习犹如品茶,其魅力若唇齿之间的阵阵清香,令人回味无穷。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修炼内功,使之不断优化,让这古典文学的精华由口入心,渗透至血液,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之中,在品味诗词中涵泳人生,鲜活、灵动地成长于诗词的滋养之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
责任编辑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