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数学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x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集中水平的虚拟数。“集中水平”和“虚拟性”是理解这个概念的两个重要属性。以成人的视角,只要把它们分别与“分散水平”“真实性”对照起来看,意思就明白得差不多了。但面对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你怎么做呢?俞正强老师不走寻常之路,精心设计、演绎了一个故事,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中,让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从犹豫走向坚定,从朦胧走向清晰。
  一、起:蕴藏学科丰盈的知识内涵
  [课堂再现]
  问题:一个二年级小朋友跑60米,通常要(   )秒。小明回家测了五次,分别是15秒、14秒、12秒、10秒、14秒。填表的时候他犹豫了,不知该填哪一个数。
  俞老师的故事就是从这个极其平常但又极具内涵的问题开始的。我们知道,知识从来都不是以刚开始出现的样子直接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它必定要经历若干次的调整、完善和扩充,最后才会以规范、科学的样式公布于众。但学生却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这一过程,困难可想而知,老师的组织者作用就体现在这个地方。一方面我们要营造出最适合学生研究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提供最适合学生研究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集中力量去高效解决问题。仅以学习的素材而言,它要有趣味性,这样孩子们才会愿意说;它要有生活性,这样孩子们才会有话说;它要有典型性,这样孩子们才能说出关键的核心内容。“记录二年级小朋友跑60米所用的时间”生活性、趣味性都很强,俞老师挑选的五个数(15、14、12、10、14)看似随意,实则独具匠心。一是尽可能减少计算对意义理解带来的障碍。20以内的加法,好算;五个数,也不繁杂。二是尽可能多地包罗了不同的统计量,突出了平均数的价值。15、10是极端值,14是众数,也是中位数,12与中位数、平均数都很接近,但不是平均数,13是平均数,但已有数据中不存在。好的故事必须有一个好的情境,跑步记录时间的情境平淡中显露神奇,为这个故事的后续开展开了一个好头。
  二、承:激活儿童鲜活的经验世界
  [课堂再现]
  师:他先填了15 秒,结果把15 秒涂掉了。你们猜,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生1:这是他所有成绩中最差的。
  生2:把这个最慢的成绩交给老师,他不甘心啊!
  师:于是,他填了10 秒,但过会儿把10 秒也擦掉了。他又怎么了?
  生1:10 秒太快了,他不敢填!
  生2:万一跑不出来怎么办呢?多不好意思。
  师:最后他会填多少呢?
  生:14 秒。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跑出了两次14 秒,最多。
  师:但他甘心吗?
  生:好像还是不甘心。
  师:14 秒还是偏慢,小明还跑过10 秒、12 秒呢。怎么办呢?
  小学数学里的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在儿童的经验世界里找到模型。经验是概念生长的基石,它可以是生活的经验,也可以是先前学习的经验。儿童经验世界的边界就是他学习的边界,一切学习只有与儿童已有的经验联结起来才会真正发生。学生交谈中“最慢的,不甘心”“太快了,不敢填”“有点慢,还是不甘心”等描述,其实就是他们生活中关于真实水平、超常水平、失常水平等经验的外露,在这里被激活了。在熟知的经验世界里,儿童有了困惑才会在尝试中顿悟,有了厌烦才会在择优中另辟蹊径。这些朴素的对数据的体验、比较过程,其实都是在为新概念的产生做准备,在积蓄力量。这就是俞老师讲故事的高明之处,顺着初始问题的情境,很自然地激活了儿童的经验世界。而儿童的数学学习一旦链接上了经验世界,那就如同鱼儿找到水、小草遇到阳光一样,生机勃发。教学中,当我们把引导的力量指向他们原生的经验世界时,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儿童都是天才,都是发明家,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有时是稚嫩的方式去理解,去发现。对他们来说,这其实就是一次正常的生命成长、拔节的过程,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故事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学生的兴趣点被一次次调高,概念的理解逐步进入了预设轨道。
  三、转:激发儿童无畏的创新欲望
  [课堂再现]
  生:13秒刚好不快不慢,正好代表他的水平。
  师:同学们,15 秒偏慢,14 秒偏慢,10 秒偏快,12 秒也偏快,13 秒正好,但他敢填吗?
  生:估计不敢。
  师:为什么?
  生:没跑过。
  师:填上13秒,算不算骗老师?
  (学生与老师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讨论,认为可以填13秒。)
  师:那13在哪里呢?
  生:(利用圆片移多补少)
  师:现在你们认为填什么最合适?
  生:13秒。
  “13秒正好,但他敢填吗?”情节发展急转直下,这个问题彰显了平均数的集中水平,同时也直指它的虚拟性。在激烈的交流中,学生主观上预感到了它的合理性,但没有根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学具,客观上找到了法理,最终认定13秒就是最合适的答案,无畏的创造潜能得到了释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其强烈。”正视并挖掘每一个孩子内在的创新意识和潜能,胜过一切浮于表面的表扬。创新素养中基本的态度是质疑,基本的精神是批判。我们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敢提别人不曾提的。要让孩子明白:只要言之有理、有據,一切想法都可以说,一切问题都可以提,都会得到大家的关注或认可。这一段是概念理解的关键,也是故事的高潮。
  四、合:沟通儿童熟知的知识系统
  [课堂再现]
  师:这个数能够代表他的一般水平,数学上我们叫它“平均数”。
  众:原来这样。
  师:除了移多补少,还可以怎样得到13?
  生:(15+14+10+12+14)÷5=13(秒)。
  命名,是概念理解的终结。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是“通常”与“非常”之间的选择,是“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纠结。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感觉不到这是在学习,真的就好似在听一个故事,随着情节的一步步展开,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焦虑着,苦恼着,思索着,惊喜着。只有在最后的一刹那,当老师为这个成果套上“平均数”这件外衣后,他们才突然意识到这是在学习,是在创造一个伟大的新概念。这个过程,细腻中带着一点刺激,深刻中伴有一些清香,品之不歇,回味无穷。前测显示,70%以上的孩子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也知道平均数的一些简单应用。但这些知识基本没有概念理解的支撑,只能算是一种解题技能而已,是 “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淡忘。故事让新的概念与原有的方法有了沟通,这么一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更直观,对方法的领悟就会更通畅。至此,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其他文献
导 读:  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的看家本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普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再开发。通过“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避免先入为主,做教材的理解者;挖掘文本特点,做教材的发现者”三种途径,教师对文本作精准解读,依据教学目标因时施策、“随性把玩”,课堂也因此有了灵性和厚重,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  一、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章,
期刊
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等家国思想世代传承,充满智慧与温暖。近年来,赣州市潭东中学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学校特色的实践中,用亲情和关爱打造温馨、和谐的家文化,构建有爱、幸福的家园。“好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无形力量。”赣州市潭东中学校长朱文告诉记者,学校的发力点便是立足家文化,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事业乐园、学生成长的伊甸园、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期刊
导 读:  在小学阶段,朗读教学普遍存在三种误区:缺少目标指向;不区分文体;走向表演化和程式化。通过对朗读内涵的辨析和上述问题的分析,朗读教学走出误区的主要对策是:(1)朗读活动设计要指向特定的目标:理解和文本意义的建构;(2)区分文体,分别进行标准语音朗读指导和表情朗读指导;(3)打通朗读与吟诵的通道,为鉴赏与表现性阅读奠基。  朗读是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活动形式。朗读活动既是“将文字
期刊
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教的“相遇问题”一课,印象最深的是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有趣,善用体验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推进教学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得知识。  【片段一】在表演中认知概念  出示词语 “相对、同时、相遇、相距”,学生先读一读。  师:你能用你的动作、声音,把这4个词的意思表现出来吗?  师:同学们可以找伙伴来一起表演这4个词。(全班同学站起来表演)  师:请一组同学,把你们
期刊
题记:我一直在期待,期待遇见你,遇见最美好的教育。今日,沉睡已久的你终于复苏了,你告诉我:“‘五彩线绳’虽然是两种简简单单的材料,却碰撞出了不一般的火花,重塑了艺术教育的美好。”  一、遇见线绳,引发课程诞生  我的母亲是一位中国传统女性,她爱打毛衣,从小我就耳濡目染,所以对毛线情有独钟。如今,母亲已是花甲之年,加之視力不佳,家中毛线就一直闲置在箱底。一日,我翻阅陶行知先生的《走近陶行知——教师读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一套母语课程改革的整体解决方案,它围绕教材单元语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双主题”,通过整合、精读、拓展等手段,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章、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要旨是:以一个主题去整合几篇文章,通过强调课内大量阅读来学好语文,使被动读书变为主动读书,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实现海量阅读。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重大实验成果,清远地区现在也广泛参与实验推广,但
期刊
本学期开学以来,和两个班的学生共读了美国作家哈珀·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学生们更多的是对书中斯库特、杰姆兄妹的成长经历感兴趣,我则更多地关注书中不同家庭在孩子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影响下的孩子成长的情况。我与学生约定我们自选感兴趣的角度写读后感。  阿蒂克斯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家长,他是小说主人公斯库特、杰姆兄妹的爸爸。通过细读他和一对儿女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更坚信“陪伴”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大
期刊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不禁为薛瑞萍老师的爱心和真诚付出点赞,为她的用心而叹服,也为她坚持带领孩子们读书而感动。联想自己在不少方面和薛老师的做法颇为相似,也感到有几分自豪。   [读书是提升自我的必由之路]   薛瑞萍老师说:“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自己的成长也是从读书开始的。从2010年7月份开始,我开始深入研读教育教
期刊
鄱阳县五一中心学校位于“中国湖城——鄱阳”县城建设路中段,这里民风淳朴、学风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学校与江西省最大的文庙——鄱阳文庙毗邻,古代学府与现代学校相得益彰,共同见证着鄱阳教育的辉煌。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源,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多措并举,努力构建适合五一教育科研特点的个性发展模式。  “三五”工程煅青苗  学校把剛入职或刚跨学科的教师称为青苗教师,为了更加了解新教师,学
期刊
导 读:  新课标非常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课文《比尾巴》,紧扣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训练,给我们诠释了何谓“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课堂上,薛老师精准把握儿歌的韵律及反复特点,删繁就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激励作用,巧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读得趣味盎然。  一、反复朗读,熟能生巧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