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田野的春天》是一首曲调欢快、歌词朴实的歌曲,表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三农政策”对农村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影响。文章从分析这部作品的音乐本体出发,借咏物来揭示出它所蕴含的新农村欣欣向荣的发展和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高远立意。
【关键词】白描;音乐联觉;音乐视觉
白描是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在不施任何色彩的情况下,仅用墨线勾描形象。《田野的春天》是由曹勇作词,徐沛东作曲的一首声乐作品。于2007年,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国家的“三农政策”对新农村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影响而作。曹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他以诚挚的情怀,不羁的笔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普通大众与讴歌新时代的作品。徐沛东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他秉承着民族性与时代感相结合的创作理念,采用多元化的创作手法,用他的音乐语言为我们书写了大量的作品。《田野的春天》曲词高尚、立意高远,优美的旋律炽热动听,一气呵成直抒胸臆。词曲作者用简练朴素的文字与音乐语言描摹出了一幅春回大地的自然景象、农民劳作的丰收景象、祖国强盛的繁荣景象。
一、春天的壮锦
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莎士比亚启发了一位音乐家写出了他最优秀的乐曲吗?难道我们可以抹杀大自然的功绩,否认我们在乐曲中利用了美丽宏伟的自然景色吗?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壮丽的海洋景色、春回人间、大地苏醒的宜人春色,这一切,音乐难道没有向我们描述吗?”作曲家通过一连串的反问,来说明音乐具有描绘客观现实的功能。“春天春天春天终于来到田野上,红的黄的蓝的紫的无数花儿吐芬芳……”《田野的春天》在开始就带给了我们许多大自然的美丽瞬间。经过一个漫长冬天的期待,终于等来春的复苏,色彩斑斓的花朵向田野、山岗、蓝天展示着它的无限魅力与姿色。花海在涌动着芬芳,我们能够闻到它们的香味、闻到它们的欢快。比翼的鸟儿飞回了故里,广阔的江河在与肥沃的大草原媲美,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都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故事。朴实的农民们在背负劳累以后看到了禾苗披上绿装节节拔高,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音为祖国的明天铺满了希望。新农村换上了新妆颜,祖国的河山处处呈现繁荣景象,民族的希望在处处昂扬。
二、春天的白描
《田野的春天》为bE调,4/4拍,曲调欢快简明,歌词朴实真诚。歌曲的A段是由五个乐句构成,每句话有四个小节。旋律起于调式主音,落于属音。以坚定的四分音符节奏型引入,在第一和第三小节做了两次四度上行发展,充分表现了对期待已久的春天的来临一种赞扬与欣喜。第二句由Ⅵ级音开始,止于上主音。在第五和第六小节之间的五度跳进,意在听众眼前展现一幅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景象。第三句起于中音,在第十一小节做了一次攀爬时的上行发展再落于下中音,非常形象地展现出当春回大地之时,燕子重返故土,在人们新建的家园安家落户的场面。其中,第二句与第三句的节奏几乎相同,附点与长音的结合,加强了旋律弹性,使得静态的音符所要表现的动态形象更加逼真。第四句又是起于调式主音,本该做一个稳定的终止,但是却落在属音。这句话类似于结束句,但事实上它并不是,就在旋律的第十六小节属音做长音持续的时候,钢琴伴奏以三连音的节奏型在同音反复的情况下,由mf推向f,自然地引出了第五句话。这一句是第四句的变化反复,无论音高或是节奏都相同,唯独最后一个音,这一次落在了主音上,做了一次收拢在主调上的完全终止。这种变化反复更加凸显了一个明媚灿烂、成功并伴着辉煌的春天。整个A段我们能够体味到进行曲风格的出现,它不但增强了旋律的动力性,更增强了坚定与欢畅的信念。并列的五句话,旋律线条优美流畅,布局错落有致、前后呼应。它们统一于同一个调性,统一于同一个主题,将客观大自然五彩斑斓、潮气蓬勃的春天与主观人的积极向上心情、不断进取的心态和谐地统一于一体。
歌曲的第二十一小节和二十二小节构成了一个过渡句,节奏由均分的二八演变成为三连音,在强调“心情都是一样”之后,衬词“啦啦啦”以主和弦的三连音形式不断向上攀爬,将激动的情绪推向全曲的最高点,从而引出歌曲的B段。
B段是一个复乐段,由四句话构成,整体采用长线条的发展手法来突出旋律的扩充性与伸展性,与A段形成了明显的抗衡关系。其中第一句(第二十三至二十六小节)与第三句(第三十一至三十四小节)采用了相同的音乐素材,由全曲最高音G开始,不断强化分解的主和弦,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出现,长短节奏型的搭配一直在强调改革开放后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绩。第二句(第二十七至三十小节)与第四句(第三十五至三十九小节)是不同的音乐材料。其中第二句沿用了第一句的长短结合的线条发展方式,在节奏方面完全相同,但是在音高的处理上采用了分解的属和弦,这就与第一句和第三句形成了I-V-I的发展关系。第四句,以附点二分音符的长音形式由中音区向高音区推进,sol、la、si不断将歌曲的昂扬精神推向一个新的高点。这两个乐段之间形成了同头变尾的复乐段,伴奏部分的长短节奏增强了动力性,与长线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自第四十小节开始进入歌曲的尾声,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为B段的附属结构。在这一个部分出现了前面的音乐材料,但是曲作者又将他们变化发展,主属分解和弦的对比,以及七度上行大跳,在四小节的紧密音型发展之后,将旋律线推向了高音区的主音,做了一个稳定的完满的终止。徐沛东先生在此处将旋律及节奏织体的组织方式与歌词巧妙结合,点描式的伴奏音型再次出现,与昂扬的主旋律线条构成对比,更加突出春天的万物生机。所以他在提供别致音响的同时,也非常形象地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与国家发展新农村旧貌换新颜的大气辉煌的峻美画面。
三、春天的启示
“音乐的音响材料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当这些音响独立存在时,它们只代表其自身;而当它们成为音乐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却可以成为不同于它自身的某种东西或运动的表现和反映。”因此,作曲家完全可以通过音响借助音乐自身的独特方式向听众传达客观世界的某种景色、形象或人类的情感,甚至是思想与哲理。 改革开放好似一声春的呼唤,霎时打动人心,祖国上下产生了美好的神奇变化。在文艺界产生了许多赞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作品,乐坛尤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合唱歌曲是十年浩劫后的引领乐坛方向的春色之作,词曲作者扑捉到了特殊年代下人们内心春潮萌动的特点,以充沛的热情、深刻细腻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秀丽画卷。再如歌曲《春天的故事》是90年代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的作品,他们以感人肺腑的歌词、亲切动人的旋律,不但歌颂了邓小平的个人魅力,更展现了中华大地改革崛起后的新篇章。如果说《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个对改革成果的总结,《春天的故事》是一个对改革成果的赞颂,那么《田野的春天》就是一次对改革成果认可的升华。
“音乐自身的非视觉性与非语义性决定了声音刺激直接引起的是联觉活动”《田野的春天》这首歌曲有很高的浓郁民族审美气质,它让我们用耳朵看到一个百鸟争唱、千虫齐鸣、万花吐香、崭新清绿的世界同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春天就是一个满载着希望和力量,一个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季节,让我们能够体验到伫立在这个春天里观阅大自然苏醒的隽容,感受万物重生的喜悦;也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的春天,用心去领悟春天为我们所带来的一切启迪与智慧;还能够让我们看到,新农村的斐然成绩,农民面对丰收的欢愉;更能够让我们看到在改革的春天,拥有数千年文化沉淀的注重实干取得成就的中国更注重自身梦想的实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这就是中国态度,世界在注视着中国式前进。作品用这种咏物的情怀赞扬祖国今天的成绩,明天的骄傲。
《田野的春天》用美妙的时代旋律,赞颂新农村新面貌,赞颂中国人民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词曲作者秉承着一种对纯真而又朴实的美的追求,表达一种强烈深厚的内涵。从对春天的白描,到农民艰辛命运的改变,再到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强盛,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所蕴含的深情淳朴的美也是与中华民族伟大的美德一脉相承的。这首歌曲用规整的曲式结构来映衬农民的朴实品格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走过的坚实之路,用朴素求实的歌词来赞颂农民用汗水播种出的繁荣景色与改革开放后祖国欣欣向荣的夺目辉煌,它催人奋进更是预示着中华民族静静绽放的美好春天。
参考文献
[1]王萃.与时代踏歌而行——徐沛东的艺术情怀[J].音乐创作,2012,(8).
[2]吴志菲.“春天的故事”从这里拉开序幕——邓小平“南方谈话”始末[J].财经界,2012,(2).
[3]徐沛东.就是要写大众喜欢的歌[J].黄河之声,2007,(23).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
[5]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关键词】白描;音乐联觉;音乐视觉
白描是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在不施任何色彩的情况下,仅用墨线勾描形象。《田野的春天》是由曹勇作词,徐沛东作曲的一首声乐作品。于2007年,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国家的“三农政策”对新农村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影响而作。曹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他以诚挚的情怀,不羁的笔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普通大众与讴歌新时代的作品。徐沛东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他秉承着民族性与时代感相结合的创作理念,采用多元化的创作手法,用他的音乐语言为我们书写了大量的作品。《田野的春天》曲词高尚、立意高远,优美的旋律炽热动听,一气呵成直抒胸臆。词曲作者用简练朴素的文字与音乐语言描摹出了一幅春回大地的自然景象、农民劳作的丰收景象、祖国强盛的繁荣景象。
一、春天的壮锦
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莎士比亚启发了一位音乐家写出了他最优秀的乐曲吗?难道我们可以抹杀大自然的功绩,否认我们在乐曲中利用了美丽宏伟的自然景色吗?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壮丽的海洋景色、春回人间、大地苏醒的宜人春色,这一切,音乐难道没有向我们描述吗?”作曲家通过一连串的反问,来说明音乐具有描绘客观现实的功能。“春天春天春天终于来到田野上,红的黄的蓝的紫的无数花儿吐芬芳……”《田野的春天》在开始就带给了我们许多大自然的美丽瞬间。经过一个漫长冬天的期待,终于等来春的复苏,色彩斑斓的花朵向田野、山岗、蓝天展示着它的无限魅力与姿色。花海在涌动着芬芳,我们能够闻到它们的香味、闻到它们的欢快。比翼的鸟儿飞回了故里,广阔的江河在与肥沃的大草原媲美,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都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故事。朴实的农民们在背负劳累以后看到了禾苗披上绿装节节拔高,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音为祖国的明天铺满了希望。新农村换上了新妆颜,祖国的河山处处呈现繁荣景象,民族的希望在处处昂扬。
二、春天的白描
《田野的春天》为bE调,4/4拍,曲调欢快简明,歌词朴实真诚。歌曲的A段是由五个乐句构成,每句话有四个小节。旋律起于调式主音,落于属音。以坚定的四分音符节奏型引入,在第一和第三小节做了两次四度上行发展,充分表现了对期待已久的春天的来临一种赞扬与欣喜。第二句由Ⅵ级音开始,止于上主音。在第五和第六小节之间的五度跳进,意在听众眼前展现一幅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景象。第三句起于中音,在第十一小节做了一次攀爬时的上行发展再落于下中音,非常形象地展现出当春回大地之时,燕子重返故土,在人们新建的家园安家落户的场面。其中,第二句与第三句的节奏几乎相同,附点与长音的结合,加强了旋律弹性,使得静态的音符所要表现的动态形象更加逼真。第四句又是起于调式主音,本该做一个稳定的终止,但是却落在属音。这句话类似于结束句,但事实上它并不是,就在旋律的第十六小节属音做长音持续的时候,钢琴伴奏以三连音的节奏型在同音反复的情况下,由mf推向f,自然地引出了第五句话。这一句是第四句的变化反复,无论音高或是节奏都相同,唯独最后一个音,这一次落在了主音上,做了一次收拢在主调上的完全终止。这种变化反复更加凸显了一个明媚灿烂、成功并伴着辉煌的春天。整个A段我们能够体味到进行曲风格的出现,它不但增强了旋律的动力性,更增强了坚定与欢畅的信念。并列的五句话,旋律线条优美流畅,布局错落有致、前后呼应。它们统一于同一个调性,统一于同一个主题,将客观大自然五彩斑斓、潮气蓬勃的春天与主观人的积极向上心情、不断进取的心态和谐地统一于一体。
歌曲的第二十一小节和二十二小节构成了一个过渡句,节奏由均分的二八演变成为三连音,在强调“心情都是一样”之后,衬词“啦啦啦”以主和弦的三连音形式不断向上攀爬,将激动的情绪推向全曲的最高点,从而引出歌曲的B段。
B段是一个复乐段,由四句话构成,整体采用长线条的发展手法来突出旋律的扩充性与伸展性,与A段形成了明显的抗衡关系。其中第一句(第二十三至二十六小节)与第三句(第三十一至三十四小节)采用了相同的音乐素材,由全曲最高音G开始,不断强化分解的主和弦,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出现,长短节奏型的搭配一直在强调改革开放后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绩。第二句(第二十七至三十小节)与第四句(第三十五至三十九小节)是不同的音乐材料。其中第二句沿用了第一句的长短结合的线条发展方式,在节奏方面完全相同,但是在音高的处理上采用了分解的属和弦,这就与第一句和第三句形成了I-V-I的发展关系。第四句,以附点二分音符的长音形式由中音区向高音区推进,sol、la、si不断将歌曲的昂扬精神推向一个新的高点。这两个乐段之间形成了同头变尾的复乐段,伴奏部分的长短节奏增强了动力性,与长线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自第四十小节开始进入歌曲的尾声,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为B段的附属结构。在这一个部分出现了前面的音乐材料,但是曲作者又将他们变化发展,主属分解和弦的对比,以及七度上行大跳,在四小节的紧密音型发展之后,将旋律线推向了高音区的主音,做了一个稳定的完满的终止。徐沛东先生在此处将旋律及节奏织体的组织方式与歌词巧妙结合,点描式的伴奏音型再次出现,与昂扬的主旋律线条构成对比,更加突出春天的万物生机。所以他在提供别致音响的同时,也非常形象地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与国家发展新农村旧貌换新颜的大气辉煌的峻美画面。
三、春天的启示
“音乐的音响材料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当这些音响独立存在时,它们只代表其自身;而当它们成为音乐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却可以成为不同于它自身的某种东西或运动的表现和反映。”因此,作曲家完全可以通过音响借助音乐自身的独特方式向听众传达客观世界的某种景色、形象或人类的情感,甚至是思想与哲理。 改革开放好似一声春的呼唤,霎时打动人心,祖国上下产生了美好的神奇变化。在文艺界产生了许多赞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作品,乐坛尤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合唱歌曲是十年浩劫后的引领乐坛方向的春色之作,词曲作者扑捉到了特殊年代下人们内心春潮萌动的特点,以充沛的热情、深刻细腻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秀丽画卷。再如歌曲《春天的故事》是90年代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的作品,他们以感人肺腑的歌词、亲切动人的旋律,不但歌颂了邓小平的个人魅力,更展现了中华大地改革崛起后的新篇章。如果说《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个对改革成果的总结,《春天的故事》是一个对改革成果的赞颂,那么《田野的春天》就是一次对改革成果认可的升华。
“音乐自身的非视觉性与非语义性决定了声音刺激直接引起的是联觉活动”《田野的春天》这首歌曲有很高的浓郁民族审美气质,它让我们用耳朵看到一个百鸟争唱、千虫齐鸣、万花吐香、崭新清绿的世界同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春天就是一个满载着希望和力量,一个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季节,让我们能够体验到伫立在这个春天里观阅大自然苏醒的隽容,感受万物重生的喜悦;也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的春天,用心去领悟春天为我们所带来的一切启迪与智慧;还能够让我们看到,新农村的斐然成绩,农民面对丰收的欢愉;更能够让我们看到在改革的春天,拥有数千年文化沉淀的注重实干取得成就的中国更注重自身梦想的实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这就是中国态度,世界在注视着中国式前进。作品用这种咏物的情怀赞扬祖国今天的成绩,明天的骄傲。
《田野的春天》用美妙的时代旋律,赞颂新农村新面貌,赞颂中国人民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词曲作者秉承着一种对纯真而又朴实的美的追求,表达一种强烈深厚的内涵。从对春天的白描,到农民艰辛命运的改变,再到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强盛,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所蕴含的深情淳朴的美也是与中华民族伟大的美德一脉相承的。这首歌曲用规整的曲式结构来映衬农民的朴实品格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走过的坚实之路,用朴素求实的歌词来赞颂农民用汗水播种出的繁荣景色与改革开放后祖国欣欣向荣的夺目辉煌,它催人奋进更是预示着中华民族静静绽放的美好春天。
参考文献
[1]王萃.与时代踏歌而行——徐沛东的艺术情怀[J].音乐创作,2012,(8).
[2]吴志菲.“春天的故事”从这里拉开序幕——邓小平“南方谈话”始末[J].财经界,2012,(2).
[3]徐沛东.就是要写大众喜欢的歌[J].黄河之声,2007,(23).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
[5]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