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少年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必须首当其冲,认真贯彻《纲要》精神,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承担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责任,为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作出贡献。
一、认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是学校搞好道德建设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变化和教改的不断深入,传统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挑战,并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结果造成学生知行脱节。作为传道者,在传统德育中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型性,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来强化、规范行为,尤其是在实际的道德操作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道德教育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使得学生成为一个被作用的客体,在道德过程中没有判断选择的余地,只是被动的服从。
众所周知,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只有它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并转化为情感、意志、信念时,才能得以实现。少年儿童时期,从思想道德层面来看,的确犹如“一张白纸”,只要你用心描绘,便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就能够在思想上产生一道比较坚固的道德堤坝,对于一切不道德的思想、观念和一切假、恶、丑的腐朽思想,就能自觉地加以抵制,并在这种斗争中锻炼自己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尊重个体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自身品德。
二、学校是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
公民道德传承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把浓缩了的社会道德传统通过教师和书本等载体,有计划、有组织、高效率地代代相传,实现了社会道德规范的再生产。学校作为创造的主要承担者,就必须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使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永远相生相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道德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更新着、丰富着,且学校聚集了社会道德人才精英,他们在实践社会道德普遍原则的同时,又对传统道德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地方进行有益地修正和增补,学校把这种扩大了的、完善了的道德规范传播给年轻一代,实现了社会道德的进一步发展。教师的道德素质又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学校道德的传承性、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性、高效性,以及学校的社会垂范性、导向性,决定了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关键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历代教育家倡导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等,既是师德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的初定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就要在学生中树立起信仰坚定、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形象,就要带头遵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以自身的良好素质,去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熏陶学生。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向先进学习的活动;同时,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师德规范和岗位职责,完善评价机制。因此,建设一支能力强、业务精、素质高、师德正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振兴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学生的迫切需要,更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责编钟岚)
一、认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是学校搞好道德建设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变化和教改的不断深入,传统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挑战,并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结果造成学生知行脱节。作为传道者,在传统德育中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型性,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来强化、规范行为,尤其是在实际的道德操作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道德教育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使得学生成为一个被作用的客体,在道德过程中没有判断选择的余地,只是被动的服从。
众所周知,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只有它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并转化为情感、意志、信念时,才能得以实现。少年儿童时期,从思想道德层面来看,的确犹如“一张白纸”,只要你用心描绘,便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就能够在思想上产生一道比较坚固的道德堤坝,对于一切不道德的思想、观念和一切假、恶、丑的腐朽思想,就能自觉地加以抵制,并在这种斗争中锻炼自己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尊重个体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自身品德。
二、学校是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
公民道德传承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把浓缩了的社会道德传统通过教师和书本等载体,有计划、有组织、高效率地代代相传,实现了社会道德规范的再生产。学校作为创造的主要承担者,就必须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使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永远相生相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道德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更新着、丰富着,且学校聚集了社会道德人才精英,他们在实践社会道德普遍原则的同时,又对传统道德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地方进行有益地修正和增补,学校把这种扩大了的、完善了的道德规范传播给年轻一代,实现了社会道德的进一步发展。教师的道德素质又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学校道德的传承性、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性、高效性,以及学校的社会垂范性、导向性,决定了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关键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历代教育家倡导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等,既是师德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的初定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就要在学生中树立起信仰坚定、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形象,就要带头遵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以自身的良好素质,去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熏陶学生。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向先进学习的活动;同时,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师德规范和岗位职责,完善评价机制。因此,建设一支能力强、业务精、素质高、师德正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振兴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学生的迫切需要,更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