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养成 夯基础 培养未来合格公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少年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必须首当其冲,认真贯彻《纲要》精神,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承担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责任,为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作出贡献。
  一、认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是学校搞好道德建设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变化和教改的不断深入,传统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挑战,并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结果造成学生知行脱节。作为传道者,在传统德育中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型性,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来强化、规范行为,尤其是在实际的道德操作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道德教育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使得学生成为一个被作用的客体,在道德过程中没有判断选择的余地,只是被动的服从。
  众所周知,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只有它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并转化为情感、意志、信念时,才能得以实现。少年儿童时期,从思想道德层面来看,的确犹如“一张白纸”,只要你用心描绘,便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就能够在思想上产生一道比较坚固的道德堤坝,对于一切不道德的思想、观念和一切假、恶、丑的腐朽思想,就能自觉地加以抵制,并在这种斗争中锻炼自己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尊重个体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自身品德。
  二、学校是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
  公民道德传承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把浓缩了的社会道德传统通过教师和书本等载体,有计划、有组织、高效率地代代相传,实现了社会道德规范的再生产。学校作为创造的主要承担者,就必须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使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永远相生相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道德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更新着、丰富着,且学校聚集了社会道德人才精英,他们在实践社会道德普遍原则的同时,又对传统道德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地方进行有益地修正和增补,学校把这种扩大了的、完善了的道德规范传播给年轻一代,实现了社会道德的进一步发展。教师的道德素质又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学校道德的传承性、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性、高效性,以及学校的社会垂范性、导向性,决定了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关键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历代教育家倡导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等,既是师德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的初定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就要在学生中树立起信仰坚定、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形象,就要带头遵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以自身的良好素质,去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熏陶学生。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向先进学习的活动;同时,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师德规范和岗位职责,完善评价机制。因此,建设一支能力强、业务精、素质高、师德正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振兴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学生的迫切需要,更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苏教版教材中精选了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一、注重整合,增强学生感受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在文字上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来理解诗句应该说不难,但要学生较好地体验诗人的思
2009年4月30日,我校陈老师为参与福建省泉州市“十一五”课题结题研讨会的同行们呈现了“图形中的规律”一课的教学。课后,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以下是我结合本节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理性把握教材,立足学生实际,是“数学味儿”有效凸显的前提    《图形中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以前属于“奥数”的内容,新教材增加了这一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教材让
《数学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我认为,针对这些要求,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的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儿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口语交际教学已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社会各界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小学口语交际课的有效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可操作性的小学口语交际培养教学策略方面的探索,进而造成目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成为“费时低效”的形式主义教学。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行为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涵:往往言必自主学习,行必合作探究;或者公开教学是“锦上添花”,平常上课却“涛声依旧”。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学习方式变革的现状,正确把握学习方式的本质,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自主学习并非金字招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认知因素,还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充分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言和精神共生,让学生的言语生命丰盈。    一、依托文本,朗读与情感双赢    课例说话  有位老师在教《一路花香》一课时,先请学生们默读课文,并想一想,开始时两只水罐是怎么想的?后来他们又是怎么想的?  学生默读课文,并回
当前,弘扬人文教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学校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小学生纯洁无瑕,如果我们能以他们为本,既传授知识,开启智慧,又孕育身心,润泽情操,他们一定会健康成长。可纵观当今,人文教育的现实,让无数教育者尴尬不已。  一、 透视人文教育现状——几多尴尬  1.家庭教育让孩子一脸茫然  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和监护人,其思想、理念必然直接影响到学生,这种影响不但功利性特别强
新课标提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因此,以培养创造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创造教育,应当贯穿于所有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该指导和促进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和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们对于新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求知欲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找规律》探索的是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教材,终于深刻地领悟到:找规律,重点在于“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找到规律的本质所在,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找,用什么方法找,在找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思维的训练和提升。下面,我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找”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是:先用每次能框两个数的方框,在写有1-1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明确折数与成数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成数和折数写成分数、百分数,能正确解答有关折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春节期间为了积聚人气,促销商品,各商家纷纷使出打折的招数。看,这是某电气商城空调柜推出的一则广告(电脑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