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本质 促进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aby54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行为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涵:往往言必自主学习,行必合作探究;或者公开教学是“锦上添花”,平常上课却“涛声依旧”。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学习方式变革的现状,正确把握学习方式的本质,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自主学习并非金字招牌
  现象:“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 ……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退避三舍,谨小慎微,没了主见,教学无主次,不去正确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为了在课堂上体现一种民主、平等的姿态,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再也不去分析与讲解。
  思考:新课程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力求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和自主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精神需求、彰显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主去探索知识,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
  但是,当新的学习内容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学习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这样做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有时只能适得其反。“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难道学生不喜欢的方法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还不丰富,智力和体力还不成熟,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社会化的过程,不可能完全轻松愉快,没有一点挫折,更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过分迎合学生快乐的情感,实际就意味着对学生艰苦思维锻炼的一种减弱。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的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本身指的是一种需要。在这种动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由学习过程和内容直接引起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也就是求知欲,求知欲带有追求真理的情绪色彩,往往能使人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教学中我们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通过阅读、搜集、实验、操作、思考、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的魅力。
  二、合作学习怎能貌合神离
  现象:如今的公开课课堂,学生的座位排列不再是“秧田式”,一律代之以“团团围坐”。教学中,不看问题的难易程度,都要安排小组讨论。有的问题刚刚提出来就让学生讨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只能大眼瞪小眼,抑或随意乱说一气;有的没有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争执吵闹不休,乱成“一锅粥”,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有的小权威一统天下,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还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开始组织汇报交流,其结果往往只能是发言的学生用个人的意见替代小组的成果……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未能考虑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合作学习”。
  思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就强调学生之间的切磋和交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团队的合作精神。目前,合作学习已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开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所以被认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成了一些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时尚,堂堂有合作交流,动辄搞小组讨论,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等没有进行应有的整体把握,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一方面是大量浅层次、低水平的小组活动;另一方面,当真正需要发挥集体智慧时,却又浅尝辄止,对学生的合作缺乏有效的指导。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群体性的学习方式,应该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学生良好的合作行为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合作学习的小组分组要科学,一般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成4-6人的小组,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学习任务的不同进行灵活分组。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明确,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并定期轮换,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教师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把教材中结论性知识改造成贴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能唤起学生合作愿望并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可学习”的材料。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围绕中心把自己的意思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向同学请教或互相帮助,同时要尊重别人,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并通过评价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佳功效。
  从教育实际来看,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当积极地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同时则又应当防止各种简单化的理解与绝对化的主张,特别是,不应将“新”“旧”看成区分学习方式“好”“坏”的主要标准,并因此而对某些学习方式采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恰恰相反,我们应当更为明确地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深入地去认识各种学习方式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从而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对象、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和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面对一群天真、活泼、可塑性很强的新一代,需要我们教师在生活、学习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循循善诱的教导,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带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一、变化的点点滴滴    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善于变,优秀的教育在于让你所教育的对象有所改变、往好的方面改变,我们要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感受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新变化。  比如,一次外校的老师到我们班听课交流。本来只想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动员大家上好这堂课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文化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尤其是精神文化,它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身在其中的学子。因而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建立起好的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起来。为此,我也不断地努力着、探索着。    一、书墨飘香——让读书充盈智慧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是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为主的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效果不错,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课始“动”起来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孕育着成功。一堂
我从书柜中翻出落满了尘埃的《红楼梦》,细细品读。少女时代第一次阅读此书,我关注的是令人扼腕叹息的贾林爱情,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现在,从教多年的我再次阅读,我更关注、更欣赏的却是林黛玉,因为她不但才思敏捷、富有诗人的气质,而且诚为人师、乐为人师,更是善为人师。她教香菱做诗的经过,对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无穷的启示。我们可以向黛玉学习,采取有效对策,从“读什么”、“读多少”和“怎么读”三个方面来指导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写字评价能够化解学生的浮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锤炼坚强的意志力。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一、评价语言的形象化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小手稚嫩,写字对他们来说有些单调、枯燥。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将会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马”字的书写时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一、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用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1.以爱激情  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既是每个儿童最起码的心理需求,也是激发儿童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比如,课前微笑着向学生送上亲切的问候:Hello,every body.H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苏教版教材中精选了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一、注重整合,增强学生感受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在文字上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来理解诗句应该说不难,但要学生较好地体验诗人的思
2009年4月30日,我校陈老师为参与福建省泉州市“十一五”课题结题研讨会的同行们呈现了“图形中的规律”一课的教学。课后,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以下是我结合本节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理性把握教材,立足学生实际,是“数学味儿”有效凸显的前提    《图形中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以前属于“奥数”的内容,新教材增加了这一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教材让
《数学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我认为,针对这些要求,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的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儿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口语交际教学已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社会各界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小学口语交际课的有效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可操作性的小学口语交际培养教学策略方面的探索,进而造成目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成为“费时低效”的形式主义教学。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