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我认为,针对这些要求,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的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儿童原有的知识储备,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许多朴素认识,都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现实出发,教学注重现实性。而传统的统计与概率教学,往往也会提供一些真实的数据进行学习,但提供的材料与学生生活时代相差甚远,使学生不能感受材料具有的现实意义,或者提供的材料,其主题学生不熟悉,不能让学生体会数据产生和存在的价值以及分析的意义。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施,首先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学内容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能力感受现实。现行的新教材就特别注意这一点。但现行的新教材由于要面向全体,导致难以考虑各个地方的差异,如让城市的学生去统计养的鸡、鸭等只数,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抓住教材的知识点,根据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为教学素材。例如,有关“最喜欢的水果”统计活动,有的教师为了避免统计过程中的不可知情况,就用小黑板先出示某个班学生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进行统计,最终得出的结果与学生没有任何关系,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教师把假设的情况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让统计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统计的过程和结果会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培养学生统计数据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
统计与概率是一个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统计的过程,即使是虚拟的过程,也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他才能真正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真正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技能,才能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进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时,教师积极创设选择社会实践地点的情境到哪里去呢?教师指定一个地方,大家都说不公平。有的说搜集校园内各班男、女生人数;有的说到街内搜集各商店每月的销售情况……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究竟该选什么地方,谁也确定不下来。为了做到公平,应该怎么办?在大家左右为难的时候,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举手、投票、画圈圈等,大家想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最后经过讨论选择了举手的方法,先将大家认为不错的地点写在了黑板上,再让学生以举手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一位学生来数人数并记录下来。举手结束后,教师请学生根据记录的结果进行判断,并说说自己的理由,最后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确定了社会实践的地点。这个过程感觉好像是一节解决日常事务的班会课,学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体会到了做小主人的感觉,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喜悦之情。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学会了用统计解决生活问题,知道了统计知识的重要性,这种过程的体验,无须教师用过多的语言解释,而且这种体验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体验。
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性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最主要体现的是学生主体的参与,这种参与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参与。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第一组7个学生摸球,每个人都摸中了红球,高高兴兴地拿到了自己的奖品。第二组7个学生一个也没摸到红球,都没得到奖品。这时有的学生叫了起来,说老师不公平,第二个盒子里根本就没有红球。教师就问学生是这样吗,有的学生说肯定没有,有的学生说可能没有吧。这时,教师打开盒子,学生发现果真没有红球,于是得到一个结论,盒子里没有红球,不可能摸到红球。这时教师让大家说说怎样才公平呢,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盒子里应该放一半红球、一半黄球,这样才有可能摸到红球,也有可能摸到黄球。
这样“不可能”、“可能”、“一定”由学生自己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变得明朗起来。好的数学活动能让学生全情投入,由于矛盾激发探索的欲望,在矛盾的解决中,学生会自主获取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统计与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应着眼于生活中问题的探索,体现现实性、过程性、实践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必要性,最终逐渐形成统计观念。
(责编杜华)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的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儿童原有的知识储备,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许多朴素认识,都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现实出发,教学注重现实性。而传统的统计与概率教学,往往也会提供一些真实的数据进行学习,但提供的材料与学生生活时代相差甚远,使学生不能感受材料具有的现实意义,或者提供的材料,其主题学生不熟悉,不能让学生体会数据产生和存在的价值以及分析的意义。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施,首先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学内容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能力感受现实。现行的新教材就特别注意这一点。但现行的新教材由于要面向全体,导致难以考虑各个地方的差异,如让城市的学生去统计养的鸡、鸭等只数,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抓住教材的知识点,根据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为教学素材。例如,有关“最喜欢的水果”统计活动,有的教师为了避免统计过程中的不可知情况,就用小黑板先出示某个班学生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进行统计,最终得出的结果与学生没有任何关系,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教师把假设的情况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让统计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统计的过程和结果会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培养学生统计数据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
统计与概率是一个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统计的过程,即使是虚拟的过程,也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他才能真正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真正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技能,才能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进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时,教师积极创设选择社会实践地点的情境到哪里去呢?教师指定一个地方,大家都说不公平。有的说搜集校园内各班男、女生人数;有的说到街内搜集各商店每月的销售情况……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究竟该选什么地方,谁也确定不下来。为了做到公平,应该怎么办?在大家左右为难的时候,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举手、投票、画圈圈等,大家想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最后经过讨论选择了举手的方法,先将大家认为不错的地点写在了黑板上,再让学生以举手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一位学生来数人数并记录下来。举手结束后,教师请学生根据记录的结果进行判断,并说说自己的理由,最后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确定了社会实践的地点。这个过程感觉好像是一节解决日常事务的班会课,学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体会到了做小主人的感觉,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喜悦之情。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学会了用统计解决生活问题,知道了统计知识的重要性,这种过程的体验,无须教师用过多的语言解释,而且这种体验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体验。
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性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最主要体现的是学生主体的参与,这种参与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参与。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第一组7个学生摸球,每个人都摸中了红球,高高兴兴地拿到了自己的奖品。第二组7个学生一个也没摸到红球,都没得到奖品。这时有的学生叫了起来,说老师不公平,第二个盒子里根本就没有红球。教师就问学生是这样吗,有的学生说肯定没有,有的学生说可能没有吧。这时,教师打开盒子,学生发现果真没有红球,于是得到一个结论,盒子里没有红球,不可能摸到红球。这时教师让大家说说怎样才公平呢,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盒子里应该放一半红球、一半黄球,这样才有可能摸到红球,也有可能摸到黄球。
这样“不可能”、“可能”、“一定”由学生自己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变得明朗起来。好的数学活动能让学生全情投入,由于矛盾激发探索的欲望,在矛盾的解决中,学生会自主获取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统计与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应着眼于生活中问题的探索,体现现实性、过程性、实践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必要性,最终逐渐形成统计观念。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