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 动手 体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p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我认为,针对这些要求,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的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儿童原有的知识储备,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许多朴素认识,都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现实出发,教学注重现实性。而传统的统计与概率教学,往往也会提供一些真实的数据进行学习,但提供的材料与学生生活时代相差甚远,使学生不能感受材料具有的现实意义,或者提供的材料,其主题学生不熟悉,不能让学生体会数据产生和存在的价值以及分析的意义。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施,首先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学内容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能力感受现实。现行的新教材就特别注意这一点。但现行的新教材由于要面向全体,导致难以考虑各个地方的差异,如让城市的学生去统计养的鸡、鸭等只数,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抓住教材的知识点,根据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为教学素材。例如,有关“最喜欢的水果”统计活动,有的教师为了避免统计过程中的不可知情况,就用小黑板先出示某个班学生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进行统计,最终得出的结果与学生没有任何关系,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教师把假设的情况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让统计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统计的过程和结果会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培养学生统计数据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
  统计与概率是一个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统计的过程,即使是虚拟的过程,也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他才能真正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真正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技能,才能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进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时,教师积极创设选择社会实践地点的情境到哪里去呢?教师指定一个地方,大家都说不公平。有的说搜集校园内各班男、女生人数;有的说到街内搜集各商店每月的销售情况……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究竟该选什么地方,谁也确定不下来。为了做到公平,应该怎么办?在大家左右为难的时候,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举手、投票、画圈圈等,大家想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最后经过讨论选择了举手的方法,先将大家认为不错的地点写在了黑板上,再让学生以举手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一位学生来数人数并记录下来。举手结束后,教师请学生根据记录的结果进行判断,并说说自己的理由,最后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确定了社会实践的地点。这个过程感觉好像是一节解决日常事务的班会课,学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体会到了做小主人的感觉,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喜悦之情。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学会了用统计解决生活问题,知道了统计知识的重要性,这种过程的体验,无须教师用过多的语言解释,而且这种体验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体验。
  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性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最主要体现的是学生主体的参与,这种参与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参与。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第一组7个学生摸球,每个人都摸中了红球,高高兴兴地拿到了自己的奖品。第二组7个学生一个也没摸到红球,都没得到奖品。这时有的学生叫了起来,说老师不公平,第二个盒子里根本就没有红球。教师就问学生是这样吗,有的学生说肯定没有,有的学生说可能没有吧。这时,教师打开盒子,学生发现果真没有红球,于是得到一个结论,盒子里没有红球,不可能摸到红球。这时教师让大家说说怎样才公平呢,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盒子里应该放一半红球、一半黄球,这样才有可能摸到红球,也有可能摸到黄球。
  这样“不可能”、“可能”、“一定”由学生自己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变得明朗起来。好的数学活动能让学生全情投入,由于矛盾激发探索的欲望,在矛盾的解决中,学生会自主获取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统计与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应着眼于生活中问题的探索,体现现实性、过程性、实践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必要性,最终逐渐形成统计观念。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一、师生谈话,导入揭题    师:在我们江南水乡,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小村庄。其中,在一个美丽的村子,这儿的花鸟鱼虫。山水景色,都保持着一种最自然的状态,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月亮湾”。(学生读课题)    二、出示“美图”,初赏美丽    出示月亮湾挂图,学生观察说话:  走进月亮湾,我看到________。    三、先抑后扬,寻找不足    1 师:有这样一些小朋友,他们在春游时来到了月亮湾,
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惑我:怎样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呢?“课内”与“课外”之间为何那么遥远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一厢情愿地“引导”不会有效果,可取的做法是先不要与课内离得太远,认真研究学生课内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内外阅读内在的衔接点上下功夫,悉心为学生走向广阔的课外阅读架设出一个个并不陡峭的坡度,让学生能从课内向课外自信、自主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拾
面对一群天真、活泼、可塑性很强的新一代,需要我们教师在生活、学习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循循善诱的教导,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带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一、变化的点点滴滴    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善于变,优秀的教育在于让你所教育的对象有所改变、往好的方面改变,我们要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感受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新变化。  比如,一次外校的老师到我们班听课交流。本来只想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动员大家上好这堂课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文化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尤其是精神文化,它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身在其中的学子。因而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建立起好的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起来。为此,我也不断地努力着、探索着。    一、书墨飘香——让读书充盈智慧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是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为主的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效果不错,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课始“动”起来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孕育着成功。一堂
我从书柜中翻出落满了尘埃的《红楼梦》,细细品读。少女时代第一次阅读此书,我关注的是令人扼腕叹息的贾林爱情,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现在,从教多年的我再次阅读,我更关注、更欣赏的却是林黛玉,因为她不但才思敏捷、富有诗人的气质,而且诚为人师、乐为人师,更是善为人师。她教香菱做诗的经过,对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无穷的启示。我们可以向黛玉学习,采取有效对策,从“读什么”、“读多少”和“怎么读”三个方面来指导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写字评价能够化解学生的浮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锤炼坚强的意志力。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一、评价语言的形象化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小手稚嫩,写字对他们来说有些单调、枯燥。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将会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马”字的书写时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一、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用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1.以爱激情  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既是每个儿童最起码的心理需求,也是激发儿童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比如,课前微笑着向学生送上亲切的问候:Hello,every body.H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苏教版教材中精选了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一、注重整合,增强学生感受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在文字上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来理解诗句应该说不难,但要学生较好地体验诗人的思
2009年4月30日,我校陈老师为参与福建省泉州市“十一五”课题结题研讨会的同行们呈现了“图形中的规律”一课的教学。课后,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以下是我结合本节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理性把握教材,立足学生实际,是“数学味儿”有效凸显的前提    《图形中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以前属于“奥数”的内容,新教材增加了这一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教材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