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人一生的受教育过程中,对于语文素养的重要程度来说,不论你怎么讲都不为过。特别是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重中之重。因为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语感能力和语文功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我感到,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必须从培养良好兴趣习惯这个关键入手,紧紧抓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块基石,着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所具备的敏锐感觉,让说话和作文变成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的需要。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兴趣习惯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从积极培养语文的学习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学习就是一件有效率的快乐活动,没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厌倦乏味而无效的苦差事。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吸引力;同时,教学中我还注意与学生感情的培养,创设有新意的教学情境,有目的地进行情感教学;另外,教学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避免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我采用了设疑的方法开始,让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结束时我总会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学生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学中我也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多鼓励,这样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语文养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块基石,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如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既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魅力。教学中我还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感受汉字的趣味,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我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再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水、火”这两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而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除了汉字,古诗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精髓,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优良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着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能力
我们常讲的“语感”是学生对学习语言文字所具备的敏锐感觉,也是语文素养中的一种重要学习能力。语感既包括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且也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准确捕捉到文章的意旨,说明有着很强的语感。学生如有很强的语感,与他人交流时方能做到自然得体,写文章时才能做到准确达意。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语文审美能力的高低。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缺乏充分的朗读训练,造成学生语感能力较弱。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语感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典范课文,对好的范文一定要让学生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表现出来,同时教学中我还不断探究一些语言规律,例如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意思,把握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语序、标点、停顿的作用等等,从而让学生体味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另外:我还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获得语感,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语言材料,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生活经历,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准确的语感;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潜心揣摩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操。只有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语言修养才会加强,最终才会具备良好的小学语文素养。
四、提倡积累生活素材写出特色作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的倾吐出来,又是一回事。”于是在教学前,我会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每日都写点什么。如:今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把感受到的生活点滴及时记载下来,这样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同时我鼓励学生多读书,记录读书所获,开展读书交流会,互相取长补短。写作时首先我引导学生自主拟题,如在“父亲节”的前一天,我让学生给父亲写一封信,表达对父亲的祝愿或曾经想说但没有机会说的话,学生发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如,《我给父亲洗脚》,《父亲,我明白您的心》,《早上的那碗小米粥》,篇篇充满童真童趣,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同时我特别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地表达,让学生在一定的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童真、童心、童言。最后我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构思、谋篇布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淡化作文的文体,要重视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热情、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文体,可以写写实作文,也可以寫想象作文;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说明文、散文等。这样自由开放的写作体裁,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的写出了自己所思所想。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写出了特色作文。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敕勒川绿地小学)
一、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兴趣习惯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从积极培养语文的学习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学习就是一件有效率的快乐活动,没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厌倦乏味而无效的苦差事。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吸引力;同时,教学中我还注意与学生感情的培养,创设有新意的教学情境,有目的地进行情感教学;另外,教学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避免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我采用了设疑的方法开始,让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结束时我总会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学生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学中我也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多鼓励,这样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语文养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块基石,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如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既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魅力。教学中我还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感受汉字的趣味,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我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再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水、火”这两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而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除了汉字,古诗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精髓,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优良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着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能力
我们常讲的“语感”是学生对学习语言文字所具备的敏锐感觉,也是语文素养中的一种重要学习能力。语感既包括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且也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准确捕捉到文章的意旨,说明有着很强的语感。学生如有很强的语感,与他人交流时方能做到自然得体,写文章时才能做到准确达意。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语文审美能力的高低。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缺乏充分的朗读训练,造成学生语感能力较弱。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语感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典范课文,对好的范文一定要让学生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表现出来,同时教学中我还不断探究一些语言规律,例如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意思,把握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语序、标点、停顿的作用等等,从而让学生体味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另外:我还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获得语感,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语言材料,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生活经历,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准确的语感;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潜心揣摩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操。只有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语言修养才会加强,最终才会具备良好的小学语文素养。
四、提倡积累生活素材写出特色作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的倾吐出来,又是一回事。”于是在教学前,我会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每日都写点什么。如:今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把感受到的生活点滴及时记载下来,这样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同时我鼓励学生多读书,记录读书所获,开展读书交流会,互相取长补短。写作时首先我引导学生自主拟题,如在“父亲节”的前一天,我让学生给父亲写一封信,表达对父亲的祝愿或曾经想说但没有机会说的话,学生发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如,《我给父亲洗脚》,《父亲,我明白您的心》,《早上的那碗小米粥》,篇篇充满童真童趣,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同时我特别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地表达,让学生在一定的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童真、童心、童言。最后我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构思、谋篇布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淡化作文的文体,要重视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热情、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文体,可以写写实作文,也可以寫想象作文;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说明文、散文等。这样自由开放的写作体裁,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的写出了自己所思所想。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写出了特色作文。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敕勒川绿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