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在“读懂”上,很少从“写”的角度去挖掘利用。笔者认为,也不妨适当挖掘利用文言文的写作教学资源。
一、挖掘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的意义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的理解,在一定范围内灵活处理教材。
尽管教材编写者在文言文阅读的处理上,更多是从“读”的角度去设计,但有的单元提示和练习题本来就含有指导写作的因子,它有待语文教师去挖掘利用。
2.以读促写,一以贯之
学生的“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纯粹是为读而读,重在读懂,重在吸收;一类是为学习写作而读,读的重点在学习“如何写”,重在表达。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师生是忽略了第二种“读”。殊不知第二种“读”,目标明确,更易发现那些可以为我所用的写作资源,从而对写作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和“写”之间搭起桥梁,让他们从读中获得写的观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所学有所用;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亲切的,平易的,不是高不可攀的。
3.养成学生积累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写作,就更容易让学生沉潜进教材,品味涵咏,化为我用,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阅读中去,养成受用终生的习惯。
二、如何挖掘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
1.提炼观点
一篇文言文,可以看作一则材料作文,据此可以训练学生审题立意。除了正面提炼观点,还可逆向思维,质疑文中观点。还可以本着古为今用的出发点,用现在的观点审视古人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正反、历史与现实等多角度立意,对学生思维会有极强的刺激和训练,多几次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必将明显提高。
2.积累材料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练习,让他们将材料和观点加以联系,加以梳理归类,加以比较联系,学生积累的材料就会组织有序,在作文时就更容易提取,用得也会更好。
对同一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不同性质的素材。比如《触龙说赵太后》,可以积累的素材有:触龙的进谏艺术,赵太后的利弊权衡,触龙和赵太后对子女的爱。引导学生做出这样的区分,甚至可以区分得更加详细,有利于学生加工材料,让材料在头脑中组织得更加清晰有序,使用起来也更加便捷。
同一则材料,可以启发学生用以证明不同观点。这与前面所述“提炼观点”雷同。积累素材要防止空泛,要让学生记住人物、过程和一些必不可少的细节。
素材除了大量事实材料以外,还有许多名言警句,也值得记忆。
3.学习写法
从写作的角度去学习文言文,不完全等同于从阅读的角度学习艺术手法,这个“不同”在于我们不是机械地复古,而是“拿来”,是为我所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写法,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文一得。
议论类文体,可以学习结构方法、论证方法等。《劝学》可以主要学习比喻论证,《师说》可以学习下定义作结论和对比论证,《六国论》可以学习总分和并列式结构。
散文类,可以学习抒情的方法、行云流水的结构等。《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可以学习写景、叙事、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阿房宫赋》可以学习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可以学习因事说理的方法等。
除了全文的写法以外,局部的表现手法,各种句式,各种有效仿价值的修辞格,也不妨偶尔拈出一二,像做语言表达题一样,小小地训练一下。
三、如何利用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
挖掘了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就要运用它去指导学生写作,这是关键。如果没有实践操作,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1.充分利用习题中的写作教学资源
有的课后练习题没有这类写作题,或者老师认为这类题还未充分体现出原文最有价值的写作教学训练点,就可以设置一个写作训练题。这种题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原文,充分体现原文最适合学生学习的“点”,提法要明确,要具有可操作性。
2.放手让学生挖掘写作教学资源
面对一篇对学生来说有写作仿效价值的文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从中找出最值得仿效的“点”,将目标明确化、细化,仿效原文写一段或一篇文章。也可以相互讨论,师生共同讨论,确定训练重点。
四、应注意的问题
1.古为今用
学习任何文化,都要批判继承,立意应从现代而来,从我而来;材料虽有古人,却是为我所用的,并且要吸收更多当下新鲜的现实材料;写法也不纯粹是古人翻版,而是继承之后的创新。
2.杜绝机械运用
我们学的是方法,不是模式,至于具体到一篇作文中,学那一篇文章或那几篇文章,一种写法或几种写法,要看我们自己写作的实际需要,它受制于作文的主旨、文体、材料等。至于机械学习文言,更是复古与倒退,偶尔为之则可,经常运用则与本文观点背道而驰了。
3.一课一练,适可而止
挖掘利用文言文的写作教学资源,必须注意时间和量的控制。时间不能太多,只是完全阅读目标之后的画龙点睛。量也不能太大,一课一练甚至两课一练足矣,练也并非每次都是大作文,可以大小穿插,方式也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个人与小组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具体写作可能更多是课后的事。
总之,提出挖掘利用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并非是要标新立异,而是旨在开拓一种思路,追求课程资源的最大化,教学目标的立体化,语文能力的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挖掘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的意义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的理解,在一定范围内灵活处理教材。
尽管教材编写者在文言文阅读的处理上,更多是从“读”的角度去设计,但有的单元提示和练习题本来就含有指导写作的因子,它有待语文教师去挖掘利用。
2.以读促写,一以贯之
学生的“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纯粹是为读而读,重在读懂,重在吸收;一类是为学习写作而读,读的重点在学习“如何写”,重在表达。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师生是忽略了第二种“读”。殊不知第二种“读”,目标明确,更易发现那些可以为我所用的写作资源,从而对写作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和“写”之间搭起桥梁,让他们从读中获得写的观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所学有所用;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亲切的,平易的,不是高不可攀的。
3.养成学生积累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写作,就更容易让学生沉潜进教材,品味涵咏,化为我用,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阅读中去,养成受用终生的习惯。
二、如何挖掘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
1.提炼观点
一篇文言文,可以看作一则材料作文,据此可以训练学生审题立意。除了正面提炼观点,还可逆向思维,质疑文中观点。还可以本着古为今用的出发点,用现在的观点审视古人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正反、历史与现实等多角度立意,对学生思维会有极强的刺激和训练,多几次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必将明显提高。
2.积累材料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练习,让他们将材料和观点加以联系,加以梳理归类,加以比较联系,学生积累的材料就会组织有序,在作文时就更容易提取,用得也会更好。
对同一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不同性质的素材。比如《触龙说赵太后》,可以积累的素材有:触龙的进谏艺术,赵太后的利弊权衡,触龙和赵太后对子女的爱。引导学生做出这样的区分,甚至可以区分得更加详细,有利于学生加工材料,让材料在头脑中组织得更加清晰有序,使用起来也更加便捷。
同一则材料,可以启发学生用以证明不同观点。这与前面所述“提炼观点”雷同。积累素材要防止空泛,要让学生记住人物、过程和一些必不可少的细节。
素材除了大量事实材料以外,还有许多名言警句,也值得记忆。
3.学习写法
从写作的角度去学习文言文,不完全等同于从阅读的角度学习艺术手法,这个“不同”在于我们不是机械地复古,而是“拿来”,是为我所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写法,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文一得。
议论类文体,可以学习结构方法、论证方法等。《劝学》可以主要学习比喻论证,《师说》可以学习下定义作结论和对比论证,《六国论》可以学习总分和并列式结构。
散文类,可以学习抒情的方法、行云流水的结构等。《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可以学习写景、叙事、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阿房宫赋》可以学习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可以学习因事说理的方法等。
除了全文的写法以外,局部的表现手法,各种句式,各种有效仿价值的修辞格,也不妨偶尔拈出一二,像做语言表达题一样,小小地训练一下。
三、如何利用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
挖掘了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就要运用它去指导学生写作,这是关键。如果没有实践操作,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1.充分利用习题中的写作教学资源
有的课后练习题没有这类写作题,或者老师认为这类题还未充分体现出原文最有价值的写作教学训练点,就可以设置一个写作训练题。这种题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原文,充分体现原文最适合学生学习的“点”,提法要明确,要具有可操作性。
2.放手让学生挖掘写作教学资源
面对一篇对学生来说有写作仿效价值的文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从中找出最值得仿效的“点”,将目标明确化、细化,仿效原文写一段或一篇文章。也可以相互讨论,师生共同讨论,确定训练重点。
四、应注意的问题
1.古为今用
学习任何文化,都要批判继承,立意应从现代而来,从我而来;材料虽有古人,却是为我所用的,并且要吸收更多当下新鲜的现实材料;写法也不纯粹是古人翻版,而是继承之后的创新。
2.杜绝机械运用
我们学的是方法,不是模式,至于具体到一篇作文中,学那一篇文章或那几篇文章,一种写法或几种写法,要看我们自己写作的实际需要,它受制于作文的主旨、文体、材料等。至于机械学习文言,更是复古与倒退,偶尔为之则可,经常运用则与本文观点背道而驰了。
3.一课一练,适可而止
挖掘利用文言文的写作教学资源,必须注意时间和量的控制。时间不能太多,只是完全阅读目标之后的画龙点睛。量也不能太大,一课一练甚至两课一练足矣,练也并非每次都是大作文,可以大小穿插,方式也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个人与小组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具体写作可能更多是课后的事。
总之,提出挖掘利用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并非是要标新立异,而是旨在开拓一种思路,追求课程资源的最大化,教学目标的立体化,语文能力的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