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省政府及各地方高校对于大学生困难群体的支持体系已相对完善,但仍无法完全覆盖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多重需求。可可爱心助学基金,作为班级层面的助学平台,通过学校辅导员动员各方社会力量,以一种多方互动的方式协助大学生困难群体树立自强不息的人格信仰和生活技能。
关键词:大学生困难群体 辅导员角色 多重需求 助学基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107-02
1 大学生困难群体资助体系
面对当前存在的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国家、省政府、高校都有相应的资助政策和支持体系,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目前已形成了国家、省政府、学校、社会各级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国家层面设置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帮扶项目,分别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奖励特别优秀和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金额在2500~8000元之间,符合申请标准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机关单位申请。
云南省政府有相应的“省政府助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生源地贷款”等奖助帮扶政策,金额在2000~6000元之间。
各大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层,都有相应的校级贫困生资助政策。如云南农业大学采取“奖、助、贷、补、减、勤”等不同资助措施构建学校层面资助体系。从每年学费收入中提取10%作为专项助困经费,设立了“校级助学金”、“校级奖学金”、“勤工助学金”等,金额在1000~3000元之间,并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在学院层面设置“特殊困难补助”。
社会各界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在校的莘莘学子进行帮扶,如红云红河集团在云南农业大学设立了“红河助学金”,云南农村干部学院联络云南农村干部成立“春雨基金”等。
2 可可爱心助学基金
可可爱心助学基金是一个班级爱心助学基金,由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称:信管)、电子商务(以下称:电商)、农林经济管理(以下称:农林)等三个专业的辅导员Y发起,动员社会多方出资成立。旨在联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对三个班级的大学生困难群体进行及时的帮助,以缓解困难学生的学费压力、生活压力。
2.1 成立背景
辅导员Y作为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管、电商、农林三个班的辅导员兼班主任,管理三个班205名学生。班上70%的学生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收入微薄且不稳定,许多学生家庭在支付了学费之后,生活费就所剩无几。很多学生都需要勤工俭学自己赚取生活费,但是过量的打工,不仅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并且还存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011年2月,学生A因父母年迈,母亲残疾,家庭无法承担其在学校的生活费,A在开学前就外出打工,并打算退学。辅导员Y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学生沟通劝其返校,并决定帮助学生A完成学业。辅导员Y开始有了创立一个班级爱心助学基金的想法。她与朋友共同捐助了4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可可爱心助学基金便于2011年3月10日正式成立。
然而,三个班的实际情况,4000元的启动资金是仅仅是杯水车薪。于是辅导员Y开始发动身边的亲友,动员力所能及的社会网络共同参与到可可基金的建设中。截止2011年9月,可可爱心助学基金已经获得9名资助人士爱心捐款共计27400元。
2.2 运行机制
可可基金的资助人每年进行一次捐款,连续四年至学生毕业,每年捐款时均开具基金统一收据。辅导员Y负责基金资金管理,由学生B管理账本,并由可可基金组委会定期向基金资助人和全班学生公布账目,接受基金资助人和班级学生的共同监督。
可可基金执行一整套严格的申请程序。(1)申请方式。由学生填写“可可爱心助学基金A/B/C类申请表”,并向基金组委会提交“家庭贫困认证表”以及学生证复印件等相关证件,等待审批。(2)审批方式。成立可可基金组委会,由辅导员Y、各班长、团支书、生活委员、宿舍长及学生代表组成。组委会自收到学生申请的三日内召开可可基金组委会例会,讨论评议,并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如申请获得审批,及时按所申请的基金类型的标准进行发放。(3)发放方式。按可可爱心助学基金的发放标准,在规定的时间里,可可爱心助学基金会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在特定的地点通知那些提出申请并获得审批的学生去领取。领取基金时开具专用收据,随学生资料一并归入基金档案,并及时入账。
2.3 捐助类型
可可爱心助学基金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基金为助学基金,资助对象为家庭特别困难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需要的学生自行提出申请,经民主评议小组评议审核后发放,资助金额为每月200元,于每月初的第一个星期三发放。
B类基金为紧急周转基金,用于帮助需要紧急资金周转的学生,由需要的学生提出申请,并同时承诺按期还款的时间,申请金额为每次200元,于申请审批后的三天内发给学生。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每学期最后一个月借B类基金的学生,在还款时基金将按该学生的期末成绩来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
C类基金为一对一助学基金。资助对象为家庭非常困难,情况特殊且品学兼优的学生,由社会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资助额度由资助人自行决定,捐款由基金统一管理并按月发给受助学生,目前发放金额为每月300元。剩余部分用于学生的学费不足部分。
2.4 回馈社会
可可基金要求接受基金资助的学生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和感恩。每学期至少参加两次基金组织的义务活动,如到敬老院、福利院义务打扫,到附近小学捐书活动等,从小事培养学生们“受助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的奉献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 可可基金还力争加强与基金资助人的交流和联系,定期向基金资助人发送基金运行汇报信,邀请资助人参加每年的三个班联欢晚会。接受C类一对一捐助学生,还需每学期给资助人写一封感谢信,寄送成绩单,让资助人对所资助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详细了解。
2.5 运行现状
可可爱心助学基金于2011年3月成立至今,始终以“给学习认真的学生一份鼓励,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一份帮助”为宗旨,凝聚学校和社会爱心,帮助三个班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安心完成学业。
基金自成立以来已集得资金共计27400元,资助人共计9人。目前通过基金运行已帮助了共计41个学生,共支出14160元,剩余13240元。其中,A类基金申请12人,共发放6600元,B类基金申请26人,共计10800 元,已按时还款9140元,奖励金额1060元,申请缓期还款3人。C类基金一对一帮助人次3人,共募集12800元,已发放5700元,剩余7100元。
可可助学基金组委会还在本学期策划了覆盖全学院的捐书助学活动,动员受基金资助的学生和高年级学生自愿地把自己用过的旧书籍捐到基金中,基金再统一的发放给低年级贫困学生,缓解家庭贫困学生书费的压力。
3 基金运行后的发现
3.1 精神收获大于物质付出
对于受助的大学生困难群体来说,基金的帮助使得他们可以安心的完成学业,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负担,并成为认真学习的动力。对于捐款的爱心人士来说,捐款可以直接帮助大学生困难群体而没有其他中间环节,通过基金的定时账目汇报和学生情况的反馈,能够切实的看到自己捐助的资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实实在在的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大学生困难群体,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对于辅导员Y来说,通过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帮助班上的贫困学生,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开拓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班级管理的新思路。
3.2 社会互动优于单方出力
可可爱心助学基金的成立,借助社会爱心人士的爱心捐款来帮助学校里的大学生困难群体,是一种社会资源的优化,在关爱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同时又加强了社会爱心人士对高校情况和现代教育的了解。可可基金建立起了学校与社会交流的桥梁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在校贫困学生良好沟通的渠道,更多的唤起了社会各界和学校共同携起手来帮助在校大学生困难群体的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3.3 角色多元强于任务规定
辅导员Y建立可可基金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书所定义的内容。辅导员Y通过与社会各界的衔接和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沟通,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并获得爱心捐款,在此过程中,她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是她的爱心将社会各界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携手来帮助在校大学生困难群体。她从爱心资助人和受助人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将社会资源回馈到学校,既让爱心人士的爱心得到了现实的体现,又为学生解决了经济上的问题。
4 结语
辅导员Y在学生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成立了班级层面的可可爱心助学基金。辅导员角色的多元化对大学生困难群体多重的需求做出了积极的反应。Y的角色定位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名年级辅导员的定义,她是教会学生懂得感恩社会的精神导师;是倡导社会力量践行慈善的行动一派;是打造班级形象经营助学基金的精明商人;是众多高校辅导员用激情来工作、拿真心待学生的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 崔邦焱.教育部:九项政策保证大学生困难群体入学[Z].2008-07-28.
[2] 张民选.理想与抉择—— 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52-153.
[3] 叶荔辉.大学生困难群体就业促进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借鉴[Z].2009.
[4] 张怡真.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46-48.
[5] 周蓓蓓.高校贫困生资助体制探析——以美国高校之有益经验为借鉴[Z].2007.
[6] 张怡真.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46-48.
[7] 王建中.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43-144.
[8] 蒋连霞,李小鲁.当前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1):21-22.
[9] 赵炳起,李永宁.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6(6):26-29.
关键词:大学生困难群体 辅导员角色 多重需求 助学基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107-02
1 大学生困难群体资助体系
面对当前存在的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国家、省政府、高校都有相应的资助政策和支持体系,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目前已形成了国家、省政府、学校、社会各级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国家层面设置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帮扶项目,分别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奖励特别优秀和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金额在2500~8000元之间,符合申请标准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机关单位申请。
云南省政府有相应的“省政府助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生源地贷款”等奖助帮扶政策,金额在2000~6000元之间。
各大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层,都有相应的校级贫困生资助政策。如云南农业大学采取“奖、助、贷、补、减、勤”等不同资助措施构建学校层面资助体系。从每年学费收入中提取10%作为专项助困经费,设立了“校级助学金”、“校级奖学金”、“勤工助学金”等,金额在1000~3000元之间,并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在学院层面设置“特殊困难补助”。
社会各界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在校的莘莘学子进行帮扶,如红云红河集团在云南农业大学设立了“红河助学金”,云南农村干部学院联络云南农村干部成立“春雨基金”等。
2 可可爱心助学基金
可可爱心助学基金是一个班级爱心助学基金,由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称:信管)、电子商务(以下称:电商)、农林经济管理(以下称:农林)等三个专业的辅导员Y发起,动员社会多方出资成立。旨在联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对三个班级的大学生困难群体进行及时的帮助,以缓解困难学生的学费压力、生活压力。
2.1 成立背景
辅导员Y作为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管、电商、农林三个班的辅导员兼班主任,管理三个班205名学生。班上70%的学生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收入微薄且不稳定,许多学生家庭在支付了学费之后,生活费就所剩无几。很多学生都需要勤工俭学自己赚取生活费,但是过量的打工,不仅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并且还存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011年2月,学生A因父母年迈,母亲残疾,家庭无法承担其在学校的生活费,A在开学前就外出打工,并打算退学。辅导员Y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学生沟通劝其返校,并决定帮助学生A完成学业。辅导员Y开始有了创立一个班级爱心助学基金的想法。她与朋友共同捐助了4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可可爱心助学基金便于2011年3月10日正式成立。
然而,三个班的实际情况,4000元的启动资金是仅仅是杯水车薪。于是辅导员Y开始发动身边的亲友,动员力所能及的社会网络共同参与到可可基金的建设中。截止2011年9月,可可爱心助学基金已经获得9名资助人士爱心捐款共计27400元。
2.2 运行机制
可可基金的资助人每年进行一次捐款,连续四年至学生毕业,每年捐款时均开具基金统一收据。辅导员Y负责基金资金管理,由学生B管理账本,并由可可基金组委会定期向基金资助人和全班学生公布账目,接受基金资助人和班级学生的共同监督。
可可基金执行一整套严格的申请程序。(1)申请方式。由学生填写“可可爱心助学基金A/B/C类申请表”,并向基金组委会提交“家庭贫困认证表”以及学生证复印件等相关证件,等待审批。(2)审批方式。成立可可基金组委会,由辅导员Y、各班长、团支书、生活委员、宿舍长及学生代表组成。组委会自收到学生申请的三日内召开可可基金组委会例会,讨论评议,并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如申请获得审批,及时按所申请的基金类型的标准进行发放。(3)发放方式。按可可爱心助学基金的发放标准,在规定的时间里,可可爱心助学基金会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在特定的地点通知那些提出申请并获得审批的学生去领取。领取基金时开具专用收据,随学生资料一并归入基金档案,并及时入账。
2.3 捐助类型
可可爱心助学基金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基金为助学基金,资助对象为家庭特别困难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需要的学生自行提出申请,经民主评议小组评议审核后发放,资助金额为每月200元,于每月初的第一个星期三发放。
B类基金为紧急周转基金,用于帮助需要紧急资金周转的学生,由需要的学生提出申请,并同时承诺按期还款的时间,申请金额为每次200元,于申请审批后的三天内发给学生。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每学期最后一个月借B类基金的学生,在还款时基金将按该学生的期末成绩来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
C类基金为一对一助学基金。资助对象为家庭非常困难,情况特殊且品学兼优的学生,由社会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资助额度由资助人自行决定,捐款由基金统一管理并按月发给受助学生,目前发放金额为每月300元。剩余部分用于学生的学费不足部分。
2.4 回馈社会
可可基金要求接受基金资助的学生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和感恩。每学期至少参加两次基金组织的义务活动,如到敬老院、福利院义务打扫,到附近小学捐书活动等,从小事培养学生们“受助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的奉献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 可可基金还力争加强与基金资助人的交流和联系,定期向基金资助人发送基金运行汇报信,邀请资助人参加每年的三个班联欢晚会。接受C类一对一捐助学生,还需每学期给资助人写一封感谢信,寄送成绩单,让资助人对所资助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详细了解。
2.5 运行现状
可可爱心助学基金于2011年3月成立至今,始终以“给学习认真的学生一份鼓励,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一份帮助”为宗旨,凝聚学校和社会爱心,帮助三个班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安心完成学业。
基金自成立以来已集得资金共计27400元,资助人共计9人。目前通过基金运行已帮助了共计41个学生,共支出14160元,剩余13240元。其中,A类基金申请12人,共发放6600元,B类基金申请26人,共计10800 元,已按时还款9140元,奖励金额1060元,申请缓期还款3人。C类基金一对一帮助人次3人,共募集12800元,已发放5700元,剩余7100元。
可可助学基金组委会还在本学期策划了覆盖全学院的捐书助学活动,动员受基金资助的学生和高年级学生自愿地把自己用过的旧书籍捐到基金中,基金再统一的发放给低年级贫困学生,缓解家庭贫困学生书费的压力。
3 基金运行后的发现
3.1 精神收获大于物质付出
对于受助的大学生困难群体来说,基金的帮助使得他们可以安心的完成学业,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负担,并成为认真学习的动力。对于捐款的爱心人士来说,捐款可以直接帮助大学生困难群体而没有其他中间环节,通过基金的定时账目汇报和学生情况的反馈,能够切实的看到自己捐助的资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实实在在的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大学生困难群体,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对于辅导员Y来说,通过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帮助班上的贫困学生,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开拓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班级管理的新思路。
3.2 社会互动优于单方出力
可可爱心助学基金的成立,借助社会爱心人士的爱心捐款来帮助学校里的大学生困难群体,是一种社会资源的优化,在关爱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同时又加强了社会爱心人士对高校情况和现代教育的了解。可可基金建立起了学校与社会交流的桥梁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在校贫困学生良好沟通的渠道,更多的唤起了社会各界和学校共同携起手来帮助在校大学生困难群体的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3.3 角色多元强于任务规定
辅导员Y建立可可基金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书所定义的内容。辅导员Y通过与社会各界的衔接和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沟通,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并获得爱心捐款,在此过程中,她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是她的爱心将社会各界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携手来帮助在校大学生困难群体。她从爱心资助人和受助人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将社会资源回馈到学校,既让爱心人士的爱心得到了现实的体现,又为学生解决了经济上的问题。
4 结语
辅导员Y在学生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成立了班级层面的可可爱心助学基金。辅导员角色的多元化对大学生困难群体多重的需求做出了积极的反应。Y的角色定位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名年级辅导员的定义,她是教会学生懂得感恩社会的精神导师;是倡导社会力量践行慈善的行动一派;是打造班级形象经营助学基金的精明商人;是众多高校辅导员用激情来工作、拿真心待学生的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 崔邦焱.教育部:九项政策保证大学生困难群体入学[Z].2008-07-28.
[2] 张民选.理想与抉择—— 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52-153.
[3] 叶荔辉.大学生困难群体就业促进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借鉴[Z].2009.
[4] 张怡真.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46-48.
[5] 周蓓蓓.高校贫困生资助体制探析——以美国高校之有益经验为借鉴[Z].2007.
[6] 张怡真.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46-48.
[7] 王建中.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43-144.
[8] 蒋连霞,李小鲁.当前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1):21-22.
[9] 赵炳起,李永宁.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6(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