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以特有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因素,在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占据一定地位。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探析改编曲在传统乐曲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表现,其中还涉及到原作产生时代背景及音乐标题性的文学特征等内容,试以论述中西方音乐结合的成功之处,从而得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钢琴改编曲 传统乐曲 意境 标题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124-01
一轮明月高悬夜空,引人遐思,令君神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爱月咏月赏月颂月。而在我国中国传统音乐中对月亮的描写也极富诗情画意,渲染着典雅柔美朦胧梦幻般的色彩,令人听之如临仙静,令人流连忘返。《彩云追月》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此曲在长期广泛流传中,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历史景色。作为中国钢琴改编曲的精品代表作《彩云追月》,特别是在今天钢琴界中对此曲的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但大多数研究成果都限于对音乐作品本身或是从演奏、教学、欣赏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而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则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借对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文化学思考,试图从作品的结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等方面来诠释该作品,以补充对此曲的多方位研究。
1 文化形态内涵
《彩云追月》原是首具有广东音乐素材的民族管弦乐曲,由任光于1935年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与聂耳一起为百代国乐队谱写的民族管弦乐曲之一。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行模进,笛子、二胡的轮指泛奏,弹拨乐器的轻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形象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于1975年改编为同名钢琴曲。和声纯朴、织体华美、且有美丽的月色联想。成为大量中国听众所喜闻乐见的钢琴曲之一。
钢琴改编曲,就是将舞曲、歌曲或其它器乐曲的生题旋律,配以适当的和声、复调织体等多种成份,成为钢琴演奏的乐曲。但把原作移植改编到钢琴这一乐器上,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工作。因为钢琴不具备民族乐器的音色、韵味,但它有更宽广的音域,更大幅度的力度变化,几乎无限多样的多声结合方式。作曲家的创造性也就在于如何发挥钢琴长处,再现原作的情感意境,弥补它的短处,使中国古老乐曲放出新的光芒。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乐曲笔法十分干净、精致,既保留原曲民族特色,又扩大了钢琴曲的表现力,格调优美深情。比起原曲,给人以形象更鲜明、色彩更丰富、感情更激动的深刻印象,从而给人以新的美感,同时这新的美感仍然保持传统的占雅情趣,显然是改编者对原曲美的蕴藏的深入体会。
2 音乐语言的民族化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历经长期的实践检验,特别是在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取得丰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族化的音乐旋律
中国传统音乐以横向思维为主,十分重视旋律线条的表现力,讲究线条的流畅和结构的连贯。因此,也就产生了旋律优美和鲜明特色和各地民间音乐。改编曲《彩云追月》的音乐材料主要以传统五声音阶为骨干旋律基础,同时增加和声外音性质(经过音与辅助音等)偏音。全曲以抒情性曲调为主,乐曲华丽又亲切,那种恰似探戈舞曲的节奏描绘出云月交相辉映的景色。
2.2 民族化的和声织体
如果说旋律是关于音乐材料横向进行、贯穿发展的学科,和声则是关于各个声部纵向结合、立体架构的学科。《彩云追月》采用最古典的和声写法并结全民族五声调式的特征,增加音响饱满程度。同时又以柱式和弦及分解和弦构成旋律进行方向,它的传统和声以三度叠置为主,大量平等结构建立在三度、四度音程的叠置,使作品的音乐效果既优美抒情,又带有幻想月色的浪漫东方色彩。
2.3 民族化的音色神韵
在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非常讲究音乐韵味意境的表现。“音韵”是通过音乐的每一个基本要素的细微变化进行艺术处理,不仅能深刻地揭示作品本身的艺术美,而且必须建立在技巧与作品内容的高度统一上。
钢琴的音色和音韵相对单一苍白、平庸,要表现音乐的音色神韵,难度更大。只有充分运用钢琴性能、发挥音区、多声、奏法等多种表现手法的优势来尽量模拟和营造特定氛围,从演奏思维的宏观控制准确理解和把握,才能表达乐曲的神韵。
3 发展与创新
钢琴曲《彩云追月》结构是有再现的三部性曲式,显然是值鉴西方音乐曲式原则,但不是标准原样再现的三部曲式。一般中国作曲家都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因此,改编者在原曲的改编中,不仅曲式结构上实现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而且进一步体现了传统技法与音乐技法相结合的创作思维。
改编曲《彩云追月》充分发挥出钢琴特有的丰富音色,使钢琴曲的演奏比民乐演奏表现更多的内涵。虽然作品相对单纯,但使人沉浸到月夜的静谧意境中。音乐语言十分清新,没有感情的大起大落,细细品味,仿佛能够使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纯净的神怡之美。
4 音乐美学价值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沿用原曲的主题,新乐古题,可谓中两合壁,但它们在标题意境上对乐曲表现内容的描述和提示,对启迪演奏者的乐思,进而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具有重要作用。
改编曲《彩云追月》是借明亮的皓月抒发自己情感意境。而“月”作为中国传统乐曲的主要题材,其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月在中国传统乐曲中的重要性是与它自身所含有的文化意蕴分不开的,这个文化意蕴即:月象征着和谐、妩媚、宁静、休息和超脱,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崇高柔性的一面。
就现实中的日月世界来说,月下的世界静定、洁静、朦胧使人迷醉。如果以日为代表的白天是使用理智和力量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代表着劳作与务实,那么以月为标志的夜晚就意味着轻松、休息、寂静与超脱。从而由“月”的象意蕴长期积淀而成的审美原型和审美理想,成为支配艺术创造和审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改编曲《彩云追月》虽以描绘月下景色为主要内容,但它所反映的意境并不是纯客观的描写“夜景月色”,而是把大自然最美瞬间作为突出线条去描绘,音乐处处充满了神奇的诗情画意,这种“以景写情”,“寓景抒情”的写法大大增强了改编曲的艺术感染力。
5 结语
改编曲《彩云追月》体现了“中西”音乐成功结合的典范。因此在演奏追求“清、高、淡、远”意境的这些中国钢琴改编曲,不仅要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还要了解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文化气质,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把握和提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和神韵,更好的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发展中国钢琴音乐。
参考文献
[1] 代百生.根据传统乐曲改编的5首中国钢琴曲的艺术特色[J].黄钟,1999(3).
[2] 陈旭.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2001(4).
[3] 王文俐.中国钢琴曲的民族化技法简析[J].音乐研究,1999(1).
关键词:钢琴改编曲 传统乐曲 意境 标题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124-01
一轮明月高悬夜空,引人遐思,令君神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爱月咏月赏月颂月。而在我国中国传统音乐中对月亮的描写也极富诗情画意,渲染着典雅柔美朦胧梦幻般的色彩,令人听之如临仙静,令人流连忘返。《彩云追月》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此曲在长期广泛流传中,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历史景色。作为中国钢琴改编曲的精品代表作《彩云追月》,特别是在今天钢琴界中对此曲的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但大多数研究成果都限于对音乐作品本身或是从演奏、教学、欣赏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而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则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借对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文化学思考,试图从作品的结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等方面来诠释该作品,以补充对此曲的多方位研究。
1 文化形态内涵
《彩云追月》原是首具有广东音乐素材的民族管弦乐曲,由任光于1935年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与聂耳一起为百代国乐队谱写的民族管弦乐曲之一。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行模进,笛子、二胡的轮指泛奏,弹拨乐器的轻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形象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于1975年改编为同名钢琴曲。和声纯朴、织体华美、且有美丽的月色联想。成为大量中国听众所喜闻乐见的钢琴曲之一。
钢琴改编曲,就是将舞曲、歌曲或其它器乐曲的生题旋律,配以适当的和声、复调织体等多种成份,成为钢琴演奏的乐曲。但把原作移植改编到钢琴这一乐器上,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工作。因为钢琴不具备民族乐器的音色、韵味,但它有更宽广的音域,更大幅度的力度变化,几乎无限多样的多声结合方式。作曲家的创造性也就在于如何发挥钢琴长处,再现原作的情感意境,弥补它的短处,使中国古老乐曲放出新的光芒。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乐曲笔法十分干净、精致,既保留原曲民族特色,又扩大了钢琴曲的表现力,格调优美深情。比起原曲,给人以形象更鲜明、色彩更丰富、感情更激动的深刻印象,从而给人以新的美感,同时这新的美感仍然保持传统的占雅情趣,显然是改编者对原曲美的蕴藏的深入体会。
2 音乐语言的民族化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历经长期的实践检验,特别是在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取得丰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族化的音乐旋律
中国传统音乐以横向思维为主,十分重视旋律线条的表现力,讲究线条的流畅和结构的连贯。因此,也就产生了旋律优美和鲜明特色和各地民间音乐。改编曲《彩云追月》的音乐材料主要以传统五声音阶为骨干旋律基础,同时增加和声外音性质(经过音与辅助音等)偏音。全曲以抒情性曲调为主,乐曲华丽又亲切,那种恰似探戈舞曲的节奏描绘出云月交相辉映的景色。
2.2 民族化的和声织体
如果说旋律是关于音乐材料横向进行、贯穿发展的学科,和声则是关于各个声部纵向结合、立体架构的学科。《彩云追月》采用最古典的和声写法并结全民族五声调式的特征,增加音响饱满程度。同时又以柱式和弦及分解和弦构成旋律进行方向,它的传统和声以三度叠置为主,大量平等结构建立在三度、四度音程的叠置,使作品的音乐效果既优美抒情,又带有幻想月色的浪漫东方色彩。
2.3 民族化的音色神韵
在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非常讲究音乐韵味意境的表现。“音韵”是通过音乐的每一个基本要素的细微变化进行艺术处理,不仅能深刻地揭示作品本身的艺术美,而且必须建立在技巧与作品内容的高度统一上。
钢琴的音色和音韵相对单一苍白、平庸,要表现音乐的音色神韵,难度更大。只有充分运用钢琴性能、发挥音区、多声、奏法等多种表现手法的优势来尽量模拟和营造特定氛围,从演奏思维的宏观控制准确理解和把握,才能表达乐曲的神韵。
3 发展与创新
钢琴曲《彩云追月》结构是有再现的三部性曲式,显然是值鉴西方音乐曲式原则,但不是标准原样再现的三部曲式。一般中国作曲家都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因此,改编者在原曲的改编中,不仅曲式结构上实现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而且进一步体现了传统技法与音乐技法相结合的创作思维。
改编曲《彩云追月》充分发挥出钢琴特有的丰富音色,使钢琴曲的演奏比民乐演奏表现更多的内涵。虽然作品相对单纯,但使人沉浸到月夜的静谧意境中。音乐语言十分清新,没有感情的大起大落,细细品味,仿佛能够使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纯净的神怡之美。
4 音乐美学价值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沿用原曲的主题,新乐古题,可谓中两合壁,但它们在标题意境上对乐曲表现内容的描述和提示,对启迪演奏者的乐思,进而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具有重要作用。
改编曲《彩云追月》是借明亮的皓月抒发自己情感意境。而“月”作为中国传统乐曲的主要题材,其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月在中国传统乐曲中的重要性是与它自身所含有的文化意蕴分不开的,这个文化意蕴即:月象征着和谐、妩媚、宁静、休息和超脱,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崇高柔性的一面。
就现实中的日月世界来说,月下的世界静定、洁静、朦胧使人迷醉。如果以日为代表的白天是使用理智和力量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代表着劳作与务实,那么以月为标志的夜晚就意味着轻松、休息、寂静与超脱。从而由“月”的象意蕴长期积淀而成的审美原型和审美理想,成为支配艺术创造和审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改编曲《彩云追月》虽以描绘月下景色为主要内容,但它所反映的意境并不是纯客观的描写“夜景月色”,而是把大自然最美瞬间作为突出线条去描绘,音乐处处充满了神奇的诗情画意,这种“以景写情”,“寓景抒情”的写法大大增强了改编曲的艺术感染力。
5 结语
改编曲《彩云追月》体现了“中西”音乐成功结合的典范。因此在演奏追求“清、高、淡、远”意境的这些中国钢琴改编曲,不仅要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还要了解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文化气质,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把握和提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和神韵,更好的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发展中国钢琴音乐。
参考文献
[1] 代百生.根据传统乐曲改编的5首中国钢琴曲的艺术特色[J].黄钟,1999(3).
[2] 陈旭.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2001(4).
[3] 王文俐.中国钢琴曲的民族化技法简析[J].音乐研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