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领域一直重视对于宗教音乐文化的研究。唱诵作为宗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形式与表现手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宗教音乐文化的发展变化,普庵咒作为宗教音乐文化唱诵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在唱诵过程中的旋律手法以及表现特征,都是对宗教音乐唱诵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在分析赣地区唱诵普庵咒兴起背景基础上,对其旋律的发展手法以及音乐表现形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论述,以促进对宗教唱诵以及宗教文化的研究发展,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普庵咒;唱诵;音乐表现形态
赣地区流传的唱诵普庵咒样本中,整首唱诵曲目的结构主要分为引子、主体与尾部三大部分,其中,引子部分也被成为是佛头部分,而主体部分主要包括起咒与各回转旋律曲调,尾部则以佛尾为主。由于唱诵普庵咒在全国各地寺庙中的流传比较广泛,而且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寺庙在唱诵普庵咒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动,但在整体旋律与艺术特征上无显著变化。因此,本文以赣地区流传的唱诵普庵咒样本为例,对其旋律发展手法以及音乐表现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论述。
一、《普庵咒》引子部分的旋律发展手法与音乐表现形式
普庵咒中引子部分,也就是整个曲调的佛头部分,在唱诵开始前,先通过大鼓击打两声的方式,对于寺庙庙堂中森严以及空灵的氛围进行烘托营造,然后由维那开腔,通过深沉并且婉转的方式,对于整个引子部分的旋律进行唱诵,这一部分,在整个普庵咒唱诵曲调中,呈现的是有腔无板的形式,这也是普庵咒引子部分的主要旋律特征。
在完成上述开头唱腔的曲调旋律之后,由寺庙唱诵的众僧以略微中庸并且较为缓慢的语调速度,对于普庵咒曲谱中主题音调进行慢慢唱诵出来。这一唱诵曲调部分,也是整个佛头中请神部分,整体曲调旋律偏向平和,讲究缓缓唱出。随着这段平和缓慢唱诵曲调的结束,然后,在整个唱诵过程中,再次出现维那领唱部分,这一部分,唱诵的曲调旋律与戏曲中甩腔相类似,在这一部分唱诵完成后,就开始进入普庵咒唱诵旋律的主体部分。
二、普庵咒主体部分旋律发展手法与音乐表现形式
普庵咒唱诵旋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唱诵旋律中最大的一部分,综合这一部分的唱诵旋律变化与音乐曲调转变等,可以看出,该部分实际上是通过将一个相对短小的主题乐句作为链接,通过反复的传唱变化,来完成这一部分唱诵以及旋律表达、发展变化展示。值得注意的是,普庵咒主体部分唱腔旋律变化的主题乐句,其音调旋律的制作德是根据佛教文化中梵文的发声方式,通过念唱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于这一句式唱腔旋律的变化概括,完全可以使用念咒一词来总结,这也就是说,普庵咒主体部分旋律变化的主题乐句,是以念咒形式展现和表达的。
普庵咒唱诵中,旋律主体部分中,主题乐句咒语表达主要以“伽伽鸡鸡俱俱鸡”,或者是“哲哲吱吱朱朱吱”、“折折知知都都知”、“多多諦谛多多谛”、“波波悲悲波波悲”、“摩梵波波波”等语调形式为主,通过将这些语调形式的咒语作为主体旋律中各个回转旋律的起句,然后根据不同回转旋律中咒语语句长短,来实现整个旋律主体部分的主题乐句音调上的伸缩变化,最终形成具有一定旋律变化规律的唱诵曲调。
在普庵咒主体部分的唱诵旋律变化,进行旋律变化的唱诵表达,其速度表现形式可快也可慢,整个旋律变化的节奏与普庵咒引子部分的旋律变化节奏,以及它的尾部旋律变化节奏之间最好能够根据唱诵场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对比,从而更好的实现普庵咒唱诵艺术与乐曲魅力的表达。这也就是说,普庵咒主体部分的唱腔旋律要以相对较快并且紧凑的语调旋律变化,与上文所述的引子部分缓慢平和的语调旋律变化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反差对比效果。
普庵咒主体部分中回转旋律的发展变化与唱腔音调处理,根据上述音调节拍设置,在以主题乐句反复念唱表达下,呈现出整个主体部分的唱腔与旋律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反复念唱的主题乐句链接的旋律变化唱诵,其时间长短可以结合寺庙唱诵时间的长短进行确定。总之,在反复念唱的主体部分旋律发展变化,虽然整体音乐表现形成略显单调或者枯燥,但是这种结构安排却十分巧妙有趣,这也是普庵咒主体部分旋律变化的魅力所在。根据这种主体部分音乐旋律变化与结构特点,有人将普庵咒的音乐素材和旋律变化形式,按照由小至大的顺序规律进行排列后显示出一种递增变化的梯形结构美感,这种结构美感在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中被称为是“金字塔”结构形式。
普庵咒主体部分的整体音乐旋律变化呈现简单,并且结构形式明了的变化特征,整个主体部分的音乐乐调音域变化为六度,相对较低。但是,在这种不断转换、重复表现的音乐旋律中,时而递增、时而递减的发展变化模式,对于整个重复念咒的音调变化,又有了一定程度的丰富化转折,因此,整个主体音乐部分呈现出平板中稍显活力的旋律变化与音乐展现特点。
三、普庵咒尾部旋律发展手法与音乐表现形式
普庵咒尾部音乐旋律的发展变化,在整个曲目中,与引子部分是相互呼应的,并且所占的篇幅内容也比较大,是整个曲目变化中,变化手法与展现形式较为多样化的结构部分,尾部的音乐转化与旋律发展相对完整。与引子以及主体部分不同,普庵咒尾部的音乐旋律变化呈现出较为宽广的音域特征,并且整体呈现出跌宕起伏、委婉、优美、深沉的艺术美感。在进行这一部分唱诵演绎中,由寺庙的众僧一起合声齐念的场景,对于听众来讲,仿佛被带进了佛国文化的深处,处于一种清凉、幽远又带有一丝凄苍的环境中,整体呈现出慈悲中带有一丝宽宏和温暖的气场。
普庵咒尾部曲调与旋律结构安排中,是以对主体部分旋律结构与变化的承接上呈现,然后再次以维那领唱形式实现过渡转折,进入众僧舒缓合念的旋律发展与音乐展现形式中。普庵咒尾部音乐旋律的发展变化中,主要以两个具有特点的短句通过不规律性的相互贯穿连接,来完成尾部音乐旋律的发展变化与展现表达。其中,这两个富有特征的短句中,一句是以稍微带有凄婉情绪与场景特点语句为主,在整个尾部旋律发展变化中一共出现过约4次之多,而另一句则是以情绪激昂表达展现的语句为主,在尾部旋律发展变化中也出现了约3次之多。由此可见,这两种包含不同情绪与特征的语句,在尾部音乐旋律发展变化中通过各自穿插,相互转承,构成了尾部音乐旋律跌宕变化、直抒胸臆的表现形式。
此外,普庵咒尾部音乐旋律变化发展中,还存在有相对自由的递升或者是递减变化,对于整个尾部音乐旋律变化与发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力支持,形成了婉转、悦耳、宜唱宜记的旋律变化与音乐表现特征。
结语
总之,普庵咒作为赣地区寺庙唱诵中最为常见且经典的代表之一,其旋律发展手法与音乐表现形式中,包含了这一时期的丰富的艺术文化与佛教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变化以及开展佛教文化研究,推动我国现代文化与艺术发展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京华. 没有和尚的“香花和尚舞”[J]. 当代江西,2009,(06)。
[2]刘永华.道教传统、士大夫文化与地方社会 [J].历史研究, 2007(03).
[3]魏德毓.明以来正一派道教的世俗化 [J].社会科学,2006(11).
【关键词】:普庵咒;唱诵;音乐表现形态
赣地区流传的唱诵普庵咒样本中,整首唱诵曲目的结构主要分为引子、主体与尾部三大部分,其中,引子部分也被成为是佛头部分,而主体部分主要包括起咒与各回转旋律曲调,尾部则以佛尾为主。由于唱诵普庵咒在全国各地寺庙中的流传比较广泛,而且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寺庙在唱诵普庵咒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动,但在整体旋律与艺术特征上无显著变化。因此,本文以赣地区流传的唱诵普庵咒样本为例,对其旋律发展手法以及音乐表现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论述。
一、《普庵咒》引子部分的旋律发展手法与音乐表现形式
普庵咒中引子部分,也就是整个曲调的佛头部分,在唱诵开始前,先通过大鼓击打两声的方式,对于寺庙庙堂中森严以及空灵的氛围进行烘托营造,然后由维那开腔,通过深沉并且婉转的方式,对于整个引子部分的旋律进行唱诵,这一部分,在整个普庵咒唱诵曲调中,呈现的是有腔无板的形式,这也是普庵咒引子部分的主要旋律特征。
在完成上述开头唱腔的曲调旋律之后,由寺庙唱诵的众僧以略微中庸并且较为缓慢的语调速度,对于普庵咒曲谱中主题音调进行慢慢唱诵出来。这一唱诵曲调部分,也是整个佛头中请神部分,整体曲调旋律偏向平和,讲究缓缓唱出。随着这段平和缓慢唱诵曲调的结束,然后,在整个唱诵过程中,再次出现维那领唱部分,这一部分,唱诵的曲调旋律与戏曲中甩腔相类似,在这一部分唱诵完成后,就开始进入普庵咒唱诵旋律的主体部分。
二、普庵咒主体部分旋律发展手法与音乐表现形式
普庵咒唱诵旋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唱诵旋律中最大的一部分,综合这一部分的唱诵旋律变化与音乐曲调转变等,可以看出,该部分实际上是通过将一个相对短小的主题乐句作为链接,通过反复的传唱变化,来完成这一部分唱诵以及旋律表达、发展变化展示。值得注意的是,普庵咒主体部分唱腔旋律变化的主题乐句,其音调旋律的制作德是根据佛教文化中梵文的发声方式,通过念唱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于这一句式唱腔旋律的变化概括,完全可以使用念咒一词来总结,这也就是说,普庵咒主体部分旋律变化的主题乐句,是以念咒形式展现和表达的。
普庵咒唱诵中,旋律主体部分中,主题乐句咒语表达主要以“伽伽鸡鸡俱俱鸡”,或者是“哲哲吱吱朱朱吱”、“折折知知都都知”、“多多諦谛多多谛”、“波波悲悲波波悲”、“摩梵波波波”等语调形式为主,通过将这些语调形式的咒语作为主体旋律中各个回转旋律的起句,然后根据不同回转旋律中咒语语句长短,来实现整个旋律主体部分的主题乐句音调上的伸缩变化,最终形成具有一定旋律变化规律的唱诵曲调。
在普庵咒主体部分的唱诵旋律变化,进行旋律变化的唱诵表达,其速度表现形式可快也可慢,整个旋律变化的节奏与普庵咒引子部分的旋律变化节奏,以及它的尾部旋律变化节奏之间最好能够根据唱诵场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对比,从而更好的实现普庵咒唱诵艺术与乐曲魅力的表达。这也就是说,普庵咒主体部分的唱腔旋律要以相对较快并且紧凑的语调旋律变化,与上文所述的引子部分缓慢平和的语调旋律变化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反差对比效果。
普庵咒主体部分中回转旋律的发展变化与唱腔音调处理,根据上述音调节拍设置,在以主题乐句反复念唱表达下,呈现出整个主体部分的唱腔与旋律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反复念唱的主题乐句链接的旋律变化唱诵,其时间长短可以结合寺庙唱诵时间的长短进行确定。总之,在反复念唱的主体部分旋律发展变化,虽然整体音乐表现形成略显单调或者枯燥,但是这种结构安排却十分巧妙有趣,这也是普庵咒主体部分旋律变化的魅力所在。根据这种主体部分音乐旋律变化与结构特点,有人将普庵咒的音乐素材和旋律变化形式,按照由小至大的顺序规律进行排列后显示出一种递增变化的梯形结构美感,这种结构美感在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中被称为是“金字塔”结构形式。
普庵咒主体部分的整体音乐旋律变化呈现简单,并且结构形式明了的变化特征,整个主体部分的音乐乐调音域变化为六度,相对较低。但是,在这种不断转换、重复表现的音乐旋律中,时而递增、时而递减的发展变化模式,对于整个重复念咒的音调变化,又有了一定程度的丰富化转折,因此,整个主体音乐部分呈现出平板中稍显活力的旋律变化与音乐展现特点。
三、普庵咒尾部旋律发展手法与音乐表现形式
普庵咒尾部音乐旋律的发展变化,在整个曲目中,与引子部分是相互呼应的,并且所占的篇幅内容也比较大,是整个曲目变化中,变化手法与展现形式较为多样化的结构部分,尾部的音乐转化与旋律发展相对完整。与引子以及主体部分不同,普庵咒尾部的音乐旋律变化呈现出较为宽广的音域特征,并且整体呈现出跌宕起伏、委婉、优美、深沉的艺术美感。在进行这一部分唱诵演绎中,由寺庙的众僧一起合声齐念的场景,对于听众来讲,仿佛被带进了佛国文化的深处,处于一种清凉、幽远又带有一丝凄苍的环境中,整体呈现出慈悲中带有一丝宽宏和温暖的气场。
普庵咒尾部曲调与旋律结构安排中,是以对主体部分旋律结构与变化的承接上呈现,然后再次以维那领唱形式实现过渡转折,进入众僧舒缓合念的旋律发展与音乐展现形式中。普庵咒尾部音乐旋律的发展变化中,主要以两个具有特点的短句通过不规律性的相互贯穿连接,来完成尾部音乐旋律的发展变化与展现表达。其中,这两个富有特征的短句中,一句是以稍微带有凄婉情绪与场景特点语句为主,在整个尾部旋律发展变化中一共出现过约4次之多,而另一句则是以情绪激昂表达展现的语句为主,在尾部旋律发展变化中也出现了约3次之多。由此可见,这两种包含不同情绪与特征的语句,在尾部音乐旋律发展变化中通过各自穿插,相互转承,构成了尾部音乐旋律跌宕变化、直抒胸臆的表现形式。
此外,普庵咒尾部音乐旋律变化发展中,还存在有相对自由的递升或者是递减变化,对于整个尾部音乐旋律变化与发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力支持,形成了婉转、悦耳、宜唱宜记的旋律变化与音乐表现特征。
结语
总之,普庵咒作为赣地区寺庙唱诵中最为常见且经典的代表之一,其旋律发展手法与音乐表现形式中,包含了这一时期的丰富的艺术文化与佛教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变化以及开展佛教文化研究,推动我国现代文化与艺术发展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京华. 没有和尚的“香花和尚舞”[J]. 当代江西,2009,(06)。
[2]刘永华.道教传统、士大夫文化与地方社会 [J].历史研究, 2007(03).
[3]魏德毓.明以来正一派道教的世俗化 [J].社会科学,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