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天福集团的成功上市,无疑成为茶业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细究天福成功上市的原因,不难发现业绩快速成长是关键。据悉,2011年上半年天福集团获得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79.8%。天福集团在中报中披露,“期内收入的增加主要受本集团销售网络的扩张,尤其是自有零售门市及专卖点数量的增长所推动”。由此可以看出,天福的业绩成长,主要来源于销售网络的扩张。
而且天福集团表示,上市募集到的资金,40%用于开设新的门店,25%用于购买合适的开设天福门店的店铺。针对天福将使用超过50%的资金扩展营业网点的计划,分析人士给出了看法:天福和八马都是南方数一数二的茶业品牌,假设生产茶产品的其他环节没有太大差异,那么谁占有销售市场,谁就能抢得盈利先机。天福募集的资金用于开设门店,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大市场占有率。
目前,大部分茶企业已经看到了发展连锁业的重要作用,它们纷纷加速发展连锁店。2011年,天福拥有的销售终端数量已经超过1100家,并且期望在5年之内,把门店的数量翻一番。国内不少的茶企也有意加快连锁店的发展速度,中茶、八马、大益、华祥苑等国内知名茶企纷纷表示,未来几年将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增加专卖店,让消费者能更方便地购买到本企业的产品。
2011年,全国茶企零售终端布局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点评:
2011年年末,采访和君资本蒋同先生的时候,他曾经这样说:目前,摆在中国茶企面前的不是茶文化是否被精美地演绎,而是我们缺少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茶业营销模式,缺少一大批有专业素质的人才,缺少具有世界眼光的产品定位。目前,中国的茶行业正处于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自然过渡的阶段,大批的生产型企业就地转化成流通型企业,而大批的茶人由农民就地转化成为茶商。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茶企有着先天的不足。
姑且不论蒋同先生这番言论是否有过激之处,有一点我们必须看到,那就是我们的茶行业多年来积习未改,小农意识和家族企业的保守严重制约着这个行业的深入发展,由此带来的是营销方式的滞后。
面对中国茶业第一股天福茗茶的种种做法,我们的茶业企业该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每一个零售终端的增加,就是天福茗茶在当地投放的一份无声的广告。更何况这广告自身还可以进行产品销售,创造价值。深入天福茗茶的每一家门店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天福模式的精髓乃在于,不做生产型企业,而做能控制零售终端的营销型企业,通过委托加工,什么茶好卖就卖什么茶,如同茶业的“国美、苏宁”。天福是中国茶业连锁店的老大,接近千家店的规模,让同行只有无限嫉妒的份了。天福的成功乃是建立在对中国茶叶产量严重过剩的深刻理解上,在生产过剩年代,最吃亏的无疑是生产商,因为它们往往被迫陷入残酷的价格战,导致利润微薄,甚至是亏损。在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茶叶企业往往无法同时在生产与渠道两线作战,为了降低成本,绝大部分茶厂不得不放弃对市场精耕细作,走上粗放式经营的道路,甚至大部分茶厂沦落为单纯的茶叶加工厂。中国茶叶企业由于先天不足,缺乏规模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极低,往往沦为靠天吃饭的企业,市场好的时候,比如前几年普洱茶热了,茶叶企业的利润多了,厂家非常重视渠道建设,到全国各地建立销售办事处,对经销商颐指气使,等到市场不景气了,这些茶叶企业就收缩战线,龟守生产,成为经销商的代加工点。
洞悉行业秘密的天福茗茶,不把主要精力浪费在风险极大的原料基地与生产建设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销售方面,通过搭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平台,充分供应能为消费者接受的产品,从而化解了销售压力。一句话,我不管你的产品来自哪里,我只管产品好不好卖,什么产品好卖我就进什么货。所以,天福茗茶尽管是福建的企业,乌龙茶是其主推的茶类产品,但其他五大茶类产品,如绿茶、红茶等它也卖,因为这些茶类的产品在中国都有广阔的市场。
2011,天福茗茶依然给我们带来诸多感悟,诸多启发。
而且天福集团表示,上市募集到的资金,40%用于开设新的门店,25%用于购买合适的开设天福门店的店铺。针对天福将使用超过50%的资金扩展营业网点的计划,分析人士给出了看法:天福和八马都是南方数一数二的茶业品牌,假设生产茶产品的其他环节没有太大差异,那么谁占有销售市场,谁就能抢得盈利先机。天福募集的资金用于开设门店,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大市场占有率。
目前,大部分茶企业已经看到了发展连锁业的重要作用,它们纷纷加速发展连锁店。2011年,天福拥有的销售终端数量已经超过1100家,并且期望在5年之内,把门店的数量翻一番。国内不少的茶企也有意加快连锁店的发展速度,中茶、八马、大益、华祥苑等国内知名茶企纷纷表示,未来几年将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增加专卖店,让消费者能更方便地购买到本企业的产品。
2011年,全国茶企零售终端布局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点评:
2011年年末,采访和君资本蒋同先生的时候,他曾经这样说:目前,摆在中国茶企面前的不是茶文化是否被精美地演绎,而是我们缺少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茶业营销模式,缺少一大批有专业素质的人才,缺少具有世界眼光的产品定位。目前,中国的茶行业正处于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自然过渡的阶段,大批的生产型企业就地转化成流通型企业,而大批的茶人由农民就地转化成为茶商。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茶企有着先天的不足。
姑且不论蒋同先生这番言论是否有过激之处,有一点我们必须看到,那就是我们的茶行业多年来积习未改,小农意识和家族企业的保守严重制约着这个行业的深入发展,由此带来的是营销方式的滞后。
面对中国茶业第一股天福茗茶的种种做法,我们的茶业企业该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每一个零售终端的增加,就是天福茗茶在当地投放的一份无声的广告。更何况这广告自身还可以进行产品销售,创造价值。深入天福茗茶的每一家门店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天福模式的精髓乃在于,不做生产型企业,而做能控制零售终端的营销型企业,通过委托加工,什么茶好卖就卖什么茶,如同茶业的“国美、苏宁”。天福是中国茶业连锁店的老大,接近千家店的规模,让同行只有无限嫉妒的份了。天福的成功乃是建立在对中国茶叶产量严重过剩的深刻理解上,在生产过剩年代,最吃亏的无疑是生产商,因为它们往往被迫陷入残酷的价格战,导致利润微薄,甚至是亏损。在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茶叶企业往往无法同时在生产与渠道两线作战,为了降低成本,绝大部分茶厂不得不放弃对市场精耕细作,走上粗放式经营的道路,甚至大部分茶厂沦落为单纯的茶叶加工厂。中国茶叶企业由于先天不足,缺乏规模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极低,往往沦为靠天吃饭的企业,市场好的时候,比如前几年普洱茶热了,茶叶企业的利润多了,厂家非常重视渠道建设,到全国各地建立销售办事处,对经销商颐指气使,等到市场不景气了,这些茶叶企业就收缩战线,龟守生产,成为经销商的代加工点。
洞悉行业秘密的天福茗茶,不把主要精力浪费在风险极大的原料基地与生产建设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销售方面,通过搭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平台,充分供应能为消费者接受的产品,从而化解了销售压力。一句话,我不管你的产品来自哪里,我只管产品好不好卖,什么产品好卖我就进什么货。所以,天福茗茶尽管是福建的企业,乌龙茶是其主推的茶类产品,但其他五大茶类产品,如绿茶、红茶等它也卖,因为这些茶类的产品在中国都有广阔的市场。
2011,天福茗茶依然给我们带来诸多感悟,诸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