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有效教学?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能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波利亚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的确,没有问题,就没有知识的获取与更新,就没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没有数学的进步与发展.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让学生从技能、思维、智力或非智力方面塑造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那么,如何根据新教材设计好的问题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浅见.
一、问题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启迪学生的
思维,解决学生的困惑
在有些课堂上,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這时,在我们耳边会响起响亮整齐的回答“对、是、行……”课堂氛围很好,似乎人人都参与了课堂.但细细回味,这样的提问与回答有意义吗?似乎价值不大!我们的提问要问到“节骨眼”上,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框架结构.提问如果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如果太难,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则会无从着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创造有利条件.
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这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亲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才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发展,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二、问题设计应有梯度,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
络,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数学题浩如烟海,但都是依据典型模式变形出新的模式.而学生遇到新的模式会感到陌生棘手,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式与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去认识新旧模式的本质,从而望题兴叹,无从着手.因此,我们的问题设计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要善于把复杂的、难度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力图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创新意识.
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越抽象,其适用面越广.”大多数学生自主获得这种抽象知识有一定难度,需要我的积极引导.我们应经常对问题进行变式,将所教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以帮助学生获得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知识.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共性,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三、问题设计应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优化学生的知
识结构,提高数学素养
随着人们对数学学习的本质认识的深入,一直隐身于象牙塔之中的数学开始脱掉神秘的外衣,走到学生生活中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不应只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变式问题,也可把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等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探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验、去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去寻找结果,使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头脑中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素养.
四、问题设计应体现数学思想,把握知识精髓,使学生
形成具有选择性、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习惯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形成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有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所以,我们的问题设计要循序渐进,要在知识运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在问题的探索、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
总之,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思考的开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习者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教学中,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作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做好问题设计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进行自主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教材实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诚然,问题设计作为新课程形势下的一个大课题,还有待不断改进与提升.
波利亚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的确,没有问题,就没有知识的获取与更新,就没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没有数学的进步与发展.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让学生从技能、思维、智力或非智力方面塑造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那么,如何根据新教材设计好的问题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浅见.
一、问题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启迪学生的
思维,解决学生的困惑
在有些课堂上,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這时,在我们耳边会响起响亮整齐的回答“对、是、行……”课堂氛围很好,似乎人人都参与了课堂.但细细回味,这样的提问与回答有意义吗?似乎价值不大!我们的提问要问到“节骨眼”上,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框架结构.提问如果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如果太难,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则会无从着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创造有利条件.
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这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亲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才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发展,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二、问题设计应有梯度,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
络,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数学题浩如烟海,但都是依据典型模式变形出新的模式.而学生遇到新的模式会感到陌生棘手,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式与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去认识新旧模式的本质,从而望题兴叹,无从着手.因此,我们的问题设计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要善于把复杂的、难度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力图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创新意识.
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越抽象,其适用面越广.”大多数学生自主获得这种抽象知识有一定难度,需要我的积极引导.我们应经常对问题进行变式,将所教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以帮助学生获得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知识.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共性,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三、问题设计应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优化学生的知
识结构,提高数学素养
随着人们对数学学习的本质认识的深入,一直隐身于象牙塔之中的数学开始脱掉神秘的外衣,走到学生生活中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不应只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变式问题,也可把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等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探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验、去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去寻找结果,使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头脑中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素养.
四、问题设计应体现数学思想,把握知识精髓,使学生
形成具有选择性、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习惯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形成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有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所以,我们的问题设计要循序渐进,要在知识运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在问题的探索、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
总之,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思考的开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习者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教学中,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作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做好问题设计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进行自主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教材实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诚然,问题设计作为新课程形势下的一个大课题,还有待不断改进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