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校属于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学校,针对学校微机少,信息技术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层次差异明显等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做到精讲多练;操作中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逐一消化操作内容;教师应巡回指导,做到针对差异,分层教学;学习中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关键词:精讲多练;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意识
2000年10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我校有40台计算机,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信息技术课是1节/周,学生上课时通常是1.5人共同使用一台电脑,每个学生每周实际上机操作时间仅20分钟左右。这对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下面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与同仁共勉。
一、 明确教学目标,做到精讲多练
中小学信息技术理论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有关知识等。教学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理论知识讲清,关键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目标,制作课件,让学生知道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浪费时间。如:在学习Windows窗口的操作时,通过课件向学生演示教学目标:窗口组成;窗口的打开与退出;窗口的移动、改变窗口大小。另外,每节课只安排3~5个知识点,并且简明扼要地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安排3~4分钟自学教材内容。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讲解,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如在讲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时,我只PPT演示“计算机正朝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智能化、开放化方向发展”,再简单地解释一下,这样就把更多的时间用到后面的实际操作中。
二、 操作中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逐一消化操作内容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的核心和重点。课堂操作中应采用任务驱动,逐一消化操作内容。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的特点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教师设计合理的任务,使学生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当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及时向他人或老师求助,此时教师就发挥了主导作用。如:利用word制作一张课程表,通过样例的欣赏,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课程表所用到知识,(1)先建立一张空表格;(2)对表格进行编辑,调整行列,合并单元格,加斜线;(3)表格修饰,字体设置,边框底纹;(4)完成作品,对作品进行交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再来分析任务,最后作出适当的总结。
三、 教师巡回指导,做到针对差异,分层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但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才能选择好教学内容,把握难易程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让他们在各自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又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优先提问、优先辅导,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上机操作的演示讲解完后,教师还要耐心细致的巡回指导,做到有问必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种种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求助老师,教师根本忙不过来,可能会挫伤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要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以减轻教师的压力
四、 学习中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农村中小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不平衡、层次差异较大。在计算机入门教育期间,为帮助那些基础差和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尽快赶上全班平均水平,在编排座位时,把基础好的同学与操作能力差的同学编成邻桌,中等同学与基础差的编在一起,这样便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取长补短。让一部分基础好的同学辅导基础差的同学,这既让基础好的同学的实际操作得到巩固和强化,又使基础差的同学操作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和合作关系,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在平时的理论教学中,安排水平接近的两个同学在一起,使他们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中相互竞争,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
[2]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报,2002-9-20.
(通渭县平襄镇店子学校)
关键词:精讲多练;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意识
2000年10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我校有40台计算机,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信息技术课是1节/周,学生上课时通常是1.5人共同使用一台电脑,每个学生每周实际上机操作时间仅20分钟左右。这对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下面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与同仁共勉。
一、 明确教学目标,做到精讲多练
中小学信息技术理论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有关知识等。教学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理论知识讲清,关键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目标,制作课件,让学生知道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浪费时间。如:在学习Windows窗口的操作时,通过课件向学生演示教学目标:窗口组成;窗口的打开与退出;窗口的移动、改变窗口大小。另外,每节课只安排3~5个知识点,并且简明扼要地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安排3~4分钟自学教材内容。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讲解,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如在讲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时,我只PPT演示“计算机正朝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智能化、开放化方向发展”,再简单地解释一下,这样就把更多的时间用到后面的实际操作中。
二、 操作中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逐一消化操作内容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的核心和重点。课堂操作中应采用任务驱动,逐一消化操作内容。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的特点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教师设计合理的任务,使学生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当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及时向他人或老师求助,此时教师就发挥了主导作用。如:利用word制作一张课程表,通过样例的欣赏,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课程表所用到知识,(1)先建立一张空表格;(2)对表格进行编辑,调整行列,合并单元格,加斜线;(3)表格修饰,字体设置,边框底纹;(4)完成作品,对作品进行交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再来分析任务,最后作出适当的总结。
三、 教师巡回指导,做到针对差异,分层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但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才能选择好教学内容,把握难易程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让他们在各自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又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优先提问、优先辅导,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上机操作的演示讲解完后,教师还要耐心细致的巡回指导,做到有问必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种种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求助老师,教师根本忙不过来,可能会挫伤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要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以减轻教师的压力
四、 学习中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农村中小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不平衡、层次差异较大。在计算机入门教育期间,为帮助那些基础差和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尽快赶上全班平均水平,在编排座位时,把基础好的同学与操作能力差的同学编成邻桌,中等同学与基础差的编在一起,这样便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取长补短。让一部分基础好的同学辅导基础差的同学,这既让基础好的同学的实际操作得到巩固和强化,又使基础差的同学操作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和合作关系,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在平时的理论教学中,安排水平接近的两个同学在一起,使他们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中相互竞争,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
[2]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报,2002-9-20.
(通渭县平襄镇店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