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火共舞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tz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ancing with Fire
  Wei Jiansong always forges ahead despite rough experience from traditional lineage to unremitting pursuit. His insistence helps him set a foothold in the current porcelain art world. He is one of few leaders mastering high-temperature kiln-variation ceramic painting and firing technologies.
  工艺,本是陶瓷艺术的传承基本,在今天却颇有匠气之意,但这个基础在优秀的陶瓷艺术家的创作中依然具有主体性。在日本创作、生活十五载的尉涧松,就是这样一位有所坚持的艺术家。他在瓷艺的道路上坚持着对技艺的追寻,而瓷艺在创作、窑烧的过程中需要更为精湛的技艺来把控,尉涧松也因此围绕着高温窑变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人力和财力,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但他从传统的沿袭、追寻到开创虽步履艰辛却一直坚定向前。这份坚持造就了他今天在瓷艺上的一片天地,他是目前极少数能够熟练掌握高温窑变瓷艺绘画、烧制技术的领军者之一。
  火形与心性
  对尉涧松而言,火是他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源泉,火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并决定了作品的完成状况。窑温的控制在科技发展快速的今天较易掌控,但这只是完成瓷艺作品的一小步,而火在密闭空间中的走向、形态,则是需要经验和探求、研究才能领悟的,这使得所有材料在同样的温度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回应。尉涧松在高温窑变上的成功就来源于他长期钻研并亲历窑烧的过程,与烧窑工保持互动,真正去了解密闭空间中火的生命如何造就瓷艺。从操作的层面来讲这是一种技艺,但从陶瓷作品最终形成的结果来看,却是艺术家与火的对话。陶瓷的本质美,是在火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材质本身,火在窑烧时的走向都在成品瓷上留下特有的印记,包括釉色的效果、表现力和胎质肌理等。
  “火”这个元素在尉涧松的瓷艺作品中表现于瓷器的器形与釉彩的精细、当代性上。他的作品器形并不拘泥于传统风格, 更多地试图表现线条感以及艺术张力。比起火的刚硬、浩荡的符号形象,尉涧松塑造了一个柔美的火舞者形象。无论是釉里红的古典之美以及从色彩到画面的流动性,还是富有线条感的瓷器整体形态,都把尉涧松内心对自然世界的柔美感悟完整地反映给观看者。在1300℃以上的高温烧炼中,他除了判断所使用的矿物质颜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之外,也试着理解火在密闭空间中的动感与能量。
  在与火的结合中,颜色釉不仅是对颜色本身的判断,矿物质之间的冲突、融合,都会影响色釉的形成,因而掌控颜色在立体作品上的流动,也是尉涧松的色釉创作的立足点。釉色不是单纯地装饰,而是在与瓷器胎质结合后对瓷的肌理的凸显。只有在高温的洗礼下,釉色才能像地壳运动所产生的物理结果一样而形成宝石般的艺术价值。无论是釉色还是纹理,尉涧松最强调的还是瓷器本身, 因为釉色或纹理都需要依托这一基础,这也是他从瓷器的造型设计和塑造都从一而终、亲力亲为的观念出发点。如果不能自己动手做坯胎,那么作品的价值也就只限于绘画技艺而已了。
  细腻的视觉语言
  除了技艺之外,陶艺家的创作总是无法离开自然给予的物质和精神冀求。将自然景色移情于作品之中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在瓷艺中,釉药的应用是对这种移情的使用, 而由此出现的“如玉”、“冰裂”、“凝脂”等效果是对自然的具体表现。在尉涧松的作品里,这种自然之情是温润而细腻的。即使是单色釉,在他的作品中也能表现出如沐春风似的流畅感, 具有高明度的中国红色彩鲜明而突出,但因为动态感而软化了红色的强烈冲击力,作品更具感官性。
  事实上尉涧松是将自然抽象化而试图叙述新的视觉语言, 他所追寻的瓷本身的美以及生活、自然的美,都融入在作品中, 形成了“甜美”的视觉形象。可以想象,在瓷土、矿物颜料在火的洗礼下流动着它们各自的生命气息,最后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最佳的火的控制下,作品最后显现的图式画面具有动态视觉效果,色彩鲜明而透亮,在干净的瓷胎背景中勾勒出具象形象,最终传递给观众特定的符号信息而引起共鸣。因而对于瓷艺来讲,釉彩无法离开瓷器本身来评判它,反之亦然。
  在尉涧松的观念里,陶瓷艺术的创新不是在于器型的破格或者色彩的开创,而是在传统的扎实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作体悟与个性。自然窑变能够产生肌理的美,尉涧松所寄望的作品的美则是基于对自然的关怀。于是乎观众不是对他的作品的绘画性进行审视,而是去感受由技艺而生的自然显现。
  慢摇生活享受
  尉涧松对自然的体悟实质上是一种慢摇的生活态度。他无论在创作上还是生活中,都不紧不慢地一步步完成自我设定的目标,而不是急进地想要达到某一个成就。他跟随着自己每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与烧窑工配合、讨论,力图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做到最佳。他自己建窑烧制,尽管还在试验中,但让他有更集中的精力来提升技艺。比起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尉涧松所坚持的亲力亲为的创作脉络,不仅仅是慢工出细活,更是他的生活态度—— 气定神闲而有力地认真生活。近年来尉涧松在东南亚地区受到瓷艺爱好者的追捧,从市场的层面上来讲可能基于某个中介导向, 但从生活的层面而言,则是比起产业化的文化缺失,东南亚闲适而温润的自然环境提供慢生活的人们,更容易审视尉涧松瓷艺作品中釉彩及器形本身的材质流动和富有的气象。从今天艺术消费缺乏耐心的现状来看,这种慢生活的状态恰恰是艺术家、消费者都需要汲取的生活能量。
  尉涧松在日本十五年的生活、创作经历为他的这种创作态度提供了养分,也让他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比较而言是极为缓慢的。尉涧松的作品颜色是新颖的,瓷器造型是具有当代性的,但他对传统的坚持却是循着“无形文化财”(日本用语,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一天工作十小时,为一件满意的作品而反复烧制数月,因而他的作品之间能找到创作思路的脉络,而不是纯粹的概念复制。
  也正是在这种创作观念影响下,尉涧松自己建窑并不断试验,也因此让他难以与“高产”挂钩,这需要艺术家的时间和精力的高度奉献。2011年尉涧松在上海壹号美术馆举办了首个个展,对他这样一位1950年代的艺术家而言,不是为了展出而展出,而是把他个人这么多年创作的精华都集中在一起,也是艺术家对自己的一种颇为苛刻的认可。在尉涧松这里,瓷艺的路程是艰辛的,也是一个需要合作团队共同努力的过程,只有当参与作品完成的所有人都对瓷艺有了深入的想法之后,才可能产出近乎完美的作品。
其他文献
上海工艺美术设计服务平台建成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Design Service Platform  It is imperative for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Design Service Platform with promotion, display, linkag
期刊
现代社会中的社区如同社会细胞,它与周围地区与整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一刻不停地进行商品、物质、信息、技术、人员、资金等互通交换。因此,良好的居民素质,互助的社区风气,民众对社区的整体认同,对于稳步发展经济和优化社会环境有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另外,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科技高度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也要求社会发展水平相应提高。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先进文化的引入,使愈来愈多人开始厌倦工
期刊
从2010年1月《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开始,且在“十二五规划”对文化事业大力支持的热况下,民办博物馆事业获得了诸多机遇与期待,更得到了全国和社会各层面的积极支持。国家文物局通知印发的《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公布了上海市拥有12家民办博物馆,而目前在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注册具有民办非企业独立法人资质的博物馆达到16家,超过了上海地区博物馆总数15%的比例。但民办博物馆的兴起也伴
期刊
如何保护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让传统手工艺能够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文脉而延续,从工艺文化、手艺创造、回归与环保等多种视角,关注工艺传承在现代艺术教学中的价值,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教学并存,在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的同时,探索手工技艺对于当今生活的发展需要,并以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展开实践和思考。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支撑,当我们的国家由“制造大国”向“创
期刊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包装行业发展迅速,几乎任何一种商品都有其自身的包装。而在当下,包装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无处不在,不仅出现在任何商品所到之处,并在履行“本分”之余还为人们的生活增添各种新鲜色彩,甚至有些包装给人留下的印象远胜于其所包之物,这便是本文所要谈论的后现代创意包装。  后现代包装形态与手法千变万化、作用与效果也往往出人意料,而在形形色色的包装上如何即凸显了创造性同时又巧妙地解决了实际问
期刊
Care Only For Colorful Peony  In April, people feast their eyes with colorful peony in Haiwan National Forest Park. Hailed as “Peony Master Tang”, Tang Zhaoji is particularly excited. On this day, 30-
期刊
身边的老上海人纷纷感叹已经找不回昔日的老上海味道,有轨电车、上海小弄堂、路边的小吃店……已经从生活中淡出,老城厢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是方便了,城市也变得现代化了,可是这样的改变真的就是合适的吗?近几年,政府制定了保护老城厢的条例法规,一些重要建筑群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侥幸地保存下来,然而,上海人的心里仍然在感叹那个逝去的老上海。在意大利城市博洛尼亚的考察访问期间,则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城市更
期刊
Craft and Life—  Exhibition of Shanghai Original Arts and Crafts Works  展览宗旨:  创导“工艺创新、现代生活 ”。回归工艺美术的本质,体现工艺品的设计制作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崇尚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及活力,为美化环境、美化家庭、美化生活服务。  主办单位: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 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  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上海
期刊
“上海摩登——海派服饰时尚展”举行  In Retrospect to Origin of Shanghai-style Fashion  李晓君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othes and accessorie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modern era, historical changes in Shanghai-
期刊
海派玉雕传人冯翔  New Interpretation for Old-Fashioned Jade Carving  吉文  Born in 1978, Feng Xiang should be respected as a typical artist among the new-generation Shanghai-style jade carvers. As a native of 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