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把志愿服务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志愿服务理想信念教育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背景下,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内在的精神诉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讨其内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领悟人生的意义,在奉献中感受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成才目标,不失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一条新途径。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内容上是一个有层次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系统。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开放的信息化环境,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现实性、波动性、独立性和从众性并存的特点。因此,新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内在需求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断地丰富其时代的内涵,不断地拓展其内容,使得高职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时,不再迷茫与困惑,不再出现知行分离的状况。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认知、实践理论,要形成对主体理想信念的正确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笃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中社会生活实践不可缺少。因此,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基地,其理想信念教育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政治理想即最高层面。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
第二,是道德理想。追求和向往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道德修养,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勇于传播文明,礼敬高尚道德,贬斥失德现象。
第三,是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勤俭节约,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到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精神境界,做一个善于与人合作、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第四,是积极践行社会实践观。投身社会实践,加强锻炼,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帮助,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志愿服务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对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作出过明确的界定:志愿服务是“志愿组织成员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因此,根据以上界定,我们认为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用自己的切身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服务对象及周围的人群,改变着社会风气。同时,志愿者通过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获得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激励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进步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力量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特点,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能力水平,设定理想,规划未来,能够较好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认清社会的时代变化,实现理想;但其理想大多停留着自身的兴趣上、社会的热门点上,理想信念的认同大多停留在个人现实生活的切身体会。而很少关注社会大众福利,其理想的实现主要是在生活理想上,对政治理想的概念比较模糊。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由于大学生尚未真正涉及社会,部分学生对于很多社会现实无法适应,不知道大学生活何去何从,当遇到困难时,特别是面临着就业、感情等实际生活中的压力的时候就会退缩,思想情绪有所波动,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
在高校中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将志愿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活动载体。在活动中运用鼓励、启发、教育、引导等方式,有助于大学生自主的公共服务意识的表达,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服务理念和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同时志愿服务工作也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广泛调动了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凝聚了社会力量。
2.提高自我修养,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新风尚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在高校中盛行,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基本淡化人格精神需要。因此,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志愿者而言,志愿服务是高尚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在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不但要懂得“應该怎么做”,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应该这么做”,这引导了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他们道德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志愿服务磨练了坚强的道德意志。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常常会遇到许多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困难和从未想到过的困难,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和目标,他们需要在服务过程中,抵制消极情绪和冲动的行为,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言行。此外,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倡导友善、诚信、敬业、爱国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新风尚。 3.培育健康人格,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校园中“90”后的一代,在多元化的生活环境中,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淡化、怀疑,更多地注重自身精神家园的建设、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独立。同时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个性比较张扬,自我意识较强,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而且很多认识、想法的形成还是受周围的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独立人格尚未形成。
志愿服务是一种实践平台,是实现高职学生社会化的途径和手段,是德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可以淡化自我意识,培养利他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效的拓宽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思路,提高了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性。同时志愿服务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有着积极影响。它能激发志愿者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因为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取经的过程,这会推动他们自发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由于提前与社会进行“磨合”,志愿服务活动还增加了他们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并形成了更加适合社会现实生活的心理倾向、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也增加了他们今后的职业选择。
三、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探索
1.结合人本化和本土化的特点,探索形成具有学生特点的志愿服务项目
探索之一:以浙江省省运动会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省运会志愿服务活动。由于目前大学生的志愿行动更多的是依赖组织化动员,在志愿服务认识上仅简单地理解为他人或社会做好事,而志愿者就是做好事的人、好心人。因此,要经常与他们沟通和交流,重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心理体验和收获以及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公民参与的重要意义。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把志愿行动与学生所学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志愿精神。
探索之二:为进一步推动共青团关爱新居民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深入实施,服务新居民子女健康成长。例如,我校利用学生的优势,形成了一支义务支教的志愿服务队伍,并与周边的新居民子女学校进行长期合作。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增加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明确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深入地接触了社会。部分学生回校后,能够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精神投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
2.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切入点,贴近生活,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
意志和品质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条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校心理协会志愿者为中心,开展“放飞心愿,圆梦志愿——校园公益心愿墙活动”,在校园设置了一个心愿墙,每个学生均可现场领取”心愿卡”,将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扰或需要帮助的内容写在卡片上,然后由志愿者统计录入信息库,同时贴在“心愿墙”上。随后,志愿者将根据学生的需要现场提供咨询、帮助,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及时的联系咨询老师并预约,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辅导”解决学生在成长和成才、择业、交友及健康生活方面的具体问题,同时志愿者自我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助人自助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弘扬雷锋精神,开起爱心小铺义卖活动,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
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树文明新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传播友谊和文明的使者,为嘉兴的文明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校青年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更是在现场开起了爱心小铺,义卖所得的款项将会全部捐献到福利院。该活动进一步地培养了大学生胸怀国家、社会的情感,也丰富了“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0.
[2]沙莉.论志愿服务在大学生道德养成中的作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6):68-70.76.
[3]陈开亮.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入点与路径探析[J].温州医学院学院报,2012,42(1):31.
[4]叶红辉.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分析[J].淮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2):24.
[5]王亚科.论高校志愿服务对培养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意义[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1):6.
志愿服务理想信念教育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背景下,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内在的精神诉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讨其内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领悟人生的意义,在奉献中感受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成才目标,不失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一条新途径。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内容上是一个有层次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系统。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开放的信息化环境,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现实性、波动性、独立性和从众性并存的特点。因此,新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内在需求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断地丰富其时代的内涵,不断地拓展其内容,使得高职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时,不再迷茫与困惑,不再出现知行分离的状况。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认知、实践理论,要形成对主体理想信念的正确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笃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中社会生活实践不可缺少。因此,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基地,其理想信念教育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政治理想即最高层面。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
第二,是道德理想。追求和向往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道德修养,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勇于传播文明,礼敬高尚道德,贬斥失德现象。
第三,是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勤俭节约,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到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精神境界,做一个善于与人合作、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第四,是积极践行社会实践观。投身社会实践,加强锻炼,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帮助,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志愿服务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对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作出过明确的界定:志愿服务是“志愿组织成员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因此,根据以上界定,我们认为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用自己的切身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服务对象及周围的人群,改变着社会风气。同时,志愿者通过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获得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激励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进步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力量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特点,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能力水平,设定理想,规划未来,能够较好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认清社会的时代变化,实现理想;但其理想大多停留着自身的兴趣上、社会的热门点上,理想信念的认同大多停留在个人现实生活的切身体会。而很少关注社会大众福利,其理想的实现主要是在生活理想上,对政治理想的概念比较模糊。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由于大学生尚未真正涉及社会,部分学生对于很多社会现实无法适应,不知道大学生活何去何从,当遇到困难时,特别是面临着就业、感情等实际生活中的压力的时候就会退缩,思想情绪有所波动,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
在高校中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将志愿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活动载体。在活动中运用鼓励、启发、教育、引导等方式,有助于大学生自主的公共服务意识的表达,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服务理念和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同时志愿服务工作也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广泛调动了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凝聚了社会力量。
2.提高自我修养,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新风尚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在高校中盛行,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基本淡化人格精神需要。因此,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志愿者而言,志愿服务是高尚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在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不但要懂得“應该怎么做”,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应该这么做”,这引导了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他们道德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志愿服务磨练了坚强的道德意志。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常常会遇到许多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困难和从未想到过的困难,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和目标,他们需要在服务过程中,抵制消极情绪和冲动的行为,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言行。此外,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倡导友善、诚信、敬业、爱国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新风尚。 3.培育健康人格,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校园中“90”后的一代,在多元化的生活环境中,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淡化、怀疑,更多地注重自身精神家园的建设、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独立。同时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个性比较张扬,自我意识较强,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而且很多认识、想法的形成还是受周围的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独立人格尚未形成。
志愿服务是一种实践平台,是实现高职学生社会化的途径和手段,是德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可以淡化自我意识,培养利他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效的拓宽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思路,提高了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性。同时志愿服务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有着积极影响。它能激发志愿者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因为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取经的过程,这会推动他们自发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由于提前与社会进行“磨合”,志愿服务活动还增加了他们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并形成了更加适合社会现实生活的心理倾向、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也增加了他们今后的职业选择。
三、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探索
1.结合人本化和本土化的特点,探索形成具有学生特点的志愿服务项目
探索之一:以浙江省省运动会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省运会志愿服务活动。由于目前大学生的志愿行动更多的是依赖组织化动员,在志愿服务认识上仅简单地理解为他人或社会做好事,而志愿者就是做好事的人、好心人。因此,要经常与他们沟通和交流,重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心理体验和收获以及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公民参与的重要意义。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把志愿行动与学生所学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志愿精神。
探索之二:为进一步推动共青团关爱新居民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深入实施,服务新居民子女健康成长。例如,我校利用学生的优势,形成了一支义务支教的志愿服务队伍,并与周边的新居民子女学校进行长期合作。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增加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明确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深入地接触了社会。部分学生回校后,能够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精神投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
2.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切入点,贴近生活,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
意志和品质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条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校心理协会志愿者为中心,开展“放飞心愿,圆梦志愿——校园公益心愿墙活动”,在校园设置了一个心愿墙,每个学生均可现场领取”心愿卡”,将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扰或需要帮助的内容写在卡片上,然后由志愿者统计录入信息库,同时贴在“心愿墙”上。随后,志愿者将根据学生的需要现场提供咨询、帮助,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及时的联系咨询老师并预约,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辅导”解决学生在成长和成才、择业、交友及健康生活方面的具体问题,同时志愿者自我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助人自助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弘扬雷锋精神,开起爱心小铺义卖活动,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
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树文明新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传播友谊和文明的使者,为嘉兴的文明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校青年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更是在现场开起了爱心小铺,义卖所得的款项将会全部捐献到福利院。该活动进一步地培养了大学生胸怀国家、社会的情感,也丰富了“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0.
[2]沙莉.论志愿服务在大学生道德养成中的作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6):68-70.76.
[3]陈开亮.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入点与路径探析[J].温州医学院学院报,2012,42(1):31.
[4]叶红辉.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分析[J].淮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2):24.
[5]王亚科.论高校志愿服务对培养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意义[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