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了一则故事:
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法师月夜里散步回来,碰上了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往外走去。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小偷的背影,老法师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门口。老法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问题生”。所谓“问题生”是指那些在心理、性格或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一般而言,这类学生头脑聪明、自尊心较强,但性格孤僻、敏感、冲动,易产生一些破坏性行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问题生”似乎什么(品德、学习)都差,乃“朽木不可雕也”。除了少数幸运者能成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外,“屡教不改”、“顽固不化”成了大多数“问题生”的代名词,故而常被忽略、轻视、甚至歧视,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面对人人喊打的小偷,老法师没有训斥,没有指责,更没有讽刺挖苦,而是以超然的心境和博大宽宏的胸怀,使小偷幡然醒悟,从此改变了小偷的一生。而我们面对的那些所谓“问题生”真的是“朽木不可雕”“烂泥糊不上墙”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老法师那样,也送给他们一轮明月呢?或许,我们也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一、真诚地关心、爱护“问题生”
“问题生”的实质问题不是行为问题而是心理问题,缺少亲情、友情,被轻视、忽略是导致这类学生的性格和行为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他们既渴求关爱又自我封闭,既自我膨胀又自惭形秽。倘若老师动不动便以恨铁不成钢似的态度对待他们,则只会让他们更加问题化。因此,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老师必须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滚落就会破碎,永不复存。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这呵护也就是爱。要想转化“问题生”,我们必须以更多的爱关注他们,让他们在微笑中沐浴爱的阳光,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实实在在的关心、爱护,并非恨铁不成钢似的关心、爱护。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关切的问候,一个温柔的抚摸,一个热情的拥抱……都能体现你对他们的爱心。他们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便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真诚的鼓励、赏识“问题生”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问题生”渴望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以进行自我认同(不被关注时,他们常采取偏激的行为以引起他人特别是老师的注意),而老师和家长是其人生成长特定阶段中的重要“他人”,因而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和评价对其来说至关重要。要想使“问题生”持久地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适当的赏识与鼓励是最有效的手段(一惟赏识弊病多)。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一个人某方面的能力低下并不意味着其它方面能力也差,既是对一个白痴也是如此。在“多元智能”的理论视域中,没有差生,没有失败者,有的是个性迥异、能力不同的丰富多彩的人。多数“问题生”身上存在许多闪光点,甚至有那些所谓优生所没有的特长。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有一句关于教育的名言:“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因此,我们要带着显微镜和放大镜去努力寻找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进步。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温暖他们脆弱的心灵,提高他们前行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心。
李某,因各种原因从城关中学转入我班。通过半期的熟悉之后,班上同学纷纷反映,他上课讲话,不做作业,常与老师、同学做对(我曾看见有一次他被生物老师气冲冲的带进办公室单独“帮助教育”)。通过谈话,我知道他非常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但周围的老师和学生对他缺乏宽容和耐心。因此,我一方面为他创造机会,使他品尝成功,获得自信;另一方面则要做其他同学的工作,让他们对他更宽容、更耐心些。
一次学校集会上,邻班一个男生突然晕倒,我连忙示意他上前将那个男生扶回教室;一次数学课上,一个同学因感冒突然呕吐。在周围同学大都捂口掩鼻之时,我又叫他去打扫;班上办黑板报时,美术较好的他又被邀请去画图案等。
抓住这几件事,我在班团队会上,引导大家先回顾了他以前的种种“劣迹”。然后,联系他近期做的一系列好事与班上其他同学甚至班委干部对这些事的冷漠态度,让大家讨论:李某是否已取得进步?是否值得大家学习?结果全班同学都称赞他,并表示要向他学习。最后,他激动地说:“我谢谢老师……谢谢同学们……原来我还有这么多优点……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
果然,从那以后,他真的变了,举止文明,学习认真,乐于助人,并且被大家选为生活委员,成为入团积极分子。
当然,“问题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再省悟、转变直至稳定等阶段。因此,面对“问题生”的反复,老师不应气馁,应保持满腔热情,遵循教育规律,抓反复,反复抓,因势利导,使其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哭了好几次。他说,教育制度的改革就像是挖池塘,有人说该挖成方的,有人说该挖成圆的,但都没有成功,因为池塘里没有水!这“水”就是“爱”。没有爱,教育制度无论怎么改都是失败的。没有爱,对“问题生”转化的一切技巧与方法都是苍白无力的。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深,我的心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请送“问题生”一轮明月吧!
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法师月夜里散步回来,碰上了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往外走去。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小偷的背影,老法师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门口。老法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问题生”。所谓“问题生”是指那些在心理、性格或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一般而言,这类学生头脑聪明、自尊心较强,但性格孤僻、敏感、冲动,易产生一些破坏性行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问题生”似乎什么(品德、学习)都差,乃“朽木不可雕也”。除了少数幸运者能成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外,“屡教不改”、“顽固不化”成了大多数“问题生”的代名词,故而常被忽略、轻视、甚至歧视,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面对人人喊打的小偷,老法师没有训斥,没有指责,更没有讽刺挖苦,而是以超然的心境和博大宽宏的胸怀,使小偷幡然醒悟,从此改变了小偷的一生。而我们面对的那些所谓“问题生”真的是“朽木不可雕”“烂泥糊不上墙”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老法师那样,也送给他们一轮明月呢?或许,我们也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一、真诚地关心、爱护“问题生”
“问题生”的实质问题不是行为问题而是心理问题,缺少亲情、友情,被轻视、忽略是导致这类学生的性格和行为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他们既渴求关爱又自我封闭,既自我膨胀又自惭形秽。倘若老师动不动便以恨铁不成钢似的态度对待他们,则只会让他们更加问题化。因此,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老师必须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滚落就会破碎,永不复存。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这呵护也就是爱。要想转化“问题生”,我们必须以更多的爱关注他们,让他们在微笑中沐浴爱的阳光,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实实在在的关心、爱护,并非恨铁不成钢似的关心、爱护。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关切的问候,一个温柔的抚摸,一个热情的拥抱……都能体现你对他们的爱心。他们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便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真诚的鼓励、赏识“问题生”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问题生”渴望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以进行自我认同(不被关注时,他们常采取偏激的行为以引起他人特别是老师的注意),而老师和家长是其人生成长特定阶段中的重要“他人”,因而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和评价对其来说至关重要。要想使“问题生”持久地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适当的赏识与鼓励是最有效的手段(一惟赏识弊病多)。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一个人某方面的能力低下并不意味着其它方面能力也差,既是对一个白痴也是如此。在“多元智能”的理论视域中,没有差生,没有失败者,有的是个性迥异、能力不同的丰富多彩的人。多数“问题生”身上存在许多闪光点,甚至有那些所谓优生所没有的特长。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有一句关于教育的名言:“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因此,我们要带着显微镜和放大镜去努力寻找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进步。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温暖他们脆弱的心灵,提高他们前行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心。
李某,因各种原因从城关中学转入我班。通过半期的熟悉之后,班上同学纷纷反映,他上课讲话,不做作业,常与老师、同学做对(我曾看见有一次他被生物老师气冲冲的带进办公室单独“帮助教育”)。通过谈话,我知道他非常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但周围的老师和学生对他缺乏宽容和耐心。因此,我一方面为他创造机会,使他品尝成功,获得自信;另一方面则要做其他同学的工作,让他们对他更宽容、更耐心些。
一次学校集会上,邻班一个男生突然晕倒,我连忙示意他上前将那个男生扶回教室;一次数学课上,一个同学因感冒突然呕吐。在周围同学大都捂口掩鼻之时,我又叫他去打扫;班上办黑板报时,美术较好的他又被邀请去画图案等。
抓住这几件事,我在班团队会上,引导大家先回顾了他以前的种种“劣迹”。然后,联系他近期做的一系列好事与班上其他同学甚至班委干部对这些事的冷漠态度,让大家讨论:李某是否已取得进步?是否值得大家学习?结果全班同学都称赞他,并表示要向他学习。最后,他激动地说:“我谢谢老师……谢谢同学们……原来我还有这么多优点……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
果然,从那以后,他真的变了,举止文明,学习认真,乐于助人,并且被大家选为生活委员,成为入团积极分子。
当然,“问题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再省悟、转变直至稳定等阶段。因此,面对“问题生”的反复,老师不应气馁,应保持满腔热情,遵循教育规律,抓反复,反复抓,因势利导,使其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哭了好几次。他说,教育制度的改革就像是挖池塘,有人说该挖成方的,有人说该挖成圆的,但都没有成功,因为池塘里没有水!这“水”就是“爱”。没有爱,教育制度无论怎么改都是失败的。没有爱,对“问题生”转化的一切技巧与方法都是苍白无力的。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深,我的心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请送“问题生”一轮明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