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流行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实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它们在教学的主体性认同上各有侧重,因而在设计中所体现出来教学主体性作用也各不相同。利用上述两种教学设计模式指导教学实践,不能兼顾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基于此种考虑,本文提出利用“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来实现师生的“双主体”作用。
关键词: 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31-01
1 引言
在三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历经了由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教育、从广播电视教育到现代远程教育三代。发展远程教育意义重大,它适应了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在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方面作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是在借鉴传统课堂教学优缺点的基础上,伴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方式。
2 “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内容阐述
“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这是它区别于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特征。模式步骤实施顺序依次分为分析、设计和评价三个阶段。
2.1分析阶段。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的开始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研究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最终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顺序以及学习主题。
2)分析学生特征。
师生特征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师生特征,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步骤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师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变量。了解师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网络课程中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对基础知识的确认可通过预备技能和目标技能进行测试、分析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分类测定法”和“二叉树探索法”。确定认知结构变量主要是研究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这三方面特性直接影响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
3)分析教学内容特征
研究学科的知识体系,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对学科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及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为后续设计教学问题任务提供参考依据。如程序性知识教学采用“学生主体”的教学分支,陈述性知识教学采用“教师主体”的教学分支,实现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
2.2设计阶段。
2.2.1学生主体教学分支。
如果学生特征和学习内容特征分析结果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则进入“学生主体”的教学分支。主要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依次进行确定“最近发展区”、进入情境和独立探索的设计。
1)确定“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这一步骤的设计中,要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
是指将学习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框架中的某个层。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所学习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诱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導、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2.2.2教师主体教学分支。
如果师生特征和学习内容特征分析结果适合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则进入“教师主体”的教学分支。依次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确定“先进组织者”、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和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工作,达到促进知识迁移的目的。
1)确定“先进组织者”。
确定“先进组织者”的主要作用是将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用适当的语言文字、媒体呈现出来。在网络课程开发中,根据学科内容先行组织者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类型的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即“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和“整合协调”策略。
2)选择教学媒体。
选择教学媒体一方面要考虑要传输的教学信息、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习惯、爱好以及当地的教学条件。
3)设计教学内容组织策略
设计教学内容组织策略是对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编排,当前较为流行的有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加涅的直线式编排和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三种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可根据学科特点对上述三种理论综合运用。
2.3评价阶段。
1、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反馈信息,为调整网络课程提供依据。
2、进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网络课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3.结语
要实现远程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借助于网络课程,只有通过网络课程才能实现教学内容在远程教育工程中的传输,满足师生不同的需求。因此研究实现师生主体作用的“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意义重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网络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谢幼如,网络课程的系统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7期.
[2]杨九民,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论,湖北电化教育,2004年2期 .
[3]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2005.
作者简介:刘璐(1991-至今),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河南 学历硕士 职称助教,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关键词: 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31-01
1 引言
在三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历经了由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教育、从广播电视教育到现代远程教育三代。发展远程教育意义重大,它适应了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在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方面作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是在借鉴传统课堂教学优缺点的基础上,伴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方式。
2 “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内容阐述
“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这是它区别于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特征。模式步骤实施顺序依次分为分析、设计和评价三个阶段。
2.1分析阶段。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的开始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研究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最终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顺序以及学习主题。
2)分析学生特征。
师生特征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师生特征,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步骤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师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变量。了解师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网络课程中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对基础知识的确认可通过预备技能和目标技能进行测试、分析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分类测定法”和“二叉树探索法”。确定认知结构变量主要是研究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这三方面特性直接影响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
3)分析教学内容特征
研究学科的知识体系,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对学科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及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为后续设计教学问题任务提供参考依据。如程序性知识教学采用“学生主体”的教学分支,陈述性知识教学采用“教师主体”的教学分支,实现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
2.2设计阶段。
2.2.1学生主体教学分支。
如果学生特征和学习内容特征分析结果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则进入“学生主体”的教学分支。主要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依次进行确定“最近发展区”、进入情境和独立探索的设计。
1)确定“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这一步骤的设计中,要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
是指将学习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框架中的某个层。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所学习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诱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導、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2.2.2教师主体教学分支。
如果师生特征和学习内容特征分析结果适合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则进入“教师主体”的教学分支。依次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确定“先进组织者”、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和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工作,达到促进知识迁移的目的。
1)确定“先进组织者”。
确定“先进组织者”的主要作用是将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用适当的语言文字、媒体呈现出来。在网络课程开发中,根据学科内容先行组织者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类型的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即“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和“整合协调”策略。
2)选择教学媒体。
选择教学媒体一方面要考虑要传输的教学信息、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习惯、爱好以及当地的教学条件。
3)设计教学内容组织策略
设计教学内容组织策略是对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编排,当前较为流行的有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加涅的直线式编排和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三种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可根据学科特点对上述三种理论综合运用。
2.3评价阶段。
1、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反馈信息,为调整网络课程提供依据。
2、进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网络课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3.结语
要实现远程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借助于网络课程,只有通过网络课程才能实现教学内容在远程教育工程中的传输,满足师生不同的需求。因此研究实现师生主体作用的“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意义重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网络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谢幼如,网络课程的系统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7期.
[2]杨九民,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论,湖北电化教育,2004年2期 .
[3]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2005.
作者简介:刘璐(1991-至今),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河南 学历硕士 职称助教,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