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证明题思想方法初探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xiong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教会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认真分析、体会证明题用到的思想方法,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证明题用到的方法、技巧,从而形成自己证明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思想 方法 新课标 训练探索 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发展数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想方法的培养,不仅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近年来,我在数学证明题思想方法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做法如下:
  一、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数学证明题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具体数学知识初期,由于数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对其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感性认识,很难理解掌握教师所讲授的难点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这课时,学生对全等判定定理的内容掌握较差,我建议四个学生为一组,先做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和直尺测量各角和各边,按定理的要求,分别根据SAS、ASA、AAS、SSS四个公理或定理做三角形。学生发现做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这样,学生通过做图分析可发现,判定定理的三个条件能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这也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实质。为了加深学生对全等判定定理的理解,在做证明题时,要让他们能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图形,选择用哪一个定理来证明全等。
  例:如图,AB=CD,问再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能够证明∠A=∠D
  这道题给出的条件不明确,我们无法直接确定用哪一个定理来证明结论,因此不妨倒过来看:想证∠A=∠D,只需证△ABC≌△DCB,题目中知AB=CD,由图可知BC为公共边,也就是说△ABC和△DCB中有两条边相等,而判定定理中涉及两条边的判定定理有两个,分别为SAS和SSS,如果我们想用SAS,只需证明∠ABC=∠DCB即可。如果想用SSS定理,只需AC=DB即可。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A=∠D。
  通过具体知识的讲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证明题的基本过程,掌握证明用到的思维方法及应用定理证明题时选择方法的技巧,使学生对证明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经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就会在不断感悟的基础上,逐渐掌握证明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个人做证明题的基本能力。
  二、在数学技能的训练中培养数学证明题思想方法
  由于在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呈现形式是隐藏的,一般不直接讲解具体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应根据数学科知识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常用的训练方法有下面几项:
  1、专题训练
  所谓专题训练,就是通过一类题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做这一类题用到的基本方法和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例:△ABC中,AB=CD,E为AB上一点,D为AC延长线上一点,且BE=CD,DE交BC于F,求证:DF=EF。
  这是一首证明线段相等的题目。要让学生自己想想哪些方法可证明线段相等,如:等角对等边、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中垂线定理、角平分线定理、平形四边形的性质等可证明线段相等,根据题目条件及图形,我们来选择用哪一种方法来证明:因为EF与DF没有在同一三角形中,没有提到角平分线、中垂线及平行四边形,所以我们选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但是,EF边与DF边所在的三角形不可能全等,这就需要作辅助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线段相等。可过点E作EM∥AC交BC于点M,根据题意可推△EFM≌△DFC,这样就可解决这道题目。
  通过这一题目的证明,可使学生掌握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会根据题意选择方法及做旋转、平移或做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等思想,从而对证明线段相等的题目有了自己的想法。再经过一定的训练,就能掌握证明线段等类题目的思想方法,利用一些方法可培养学生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理解其中原理,掌握基本证明题的思想方法。
  2、分类讨论训练
  分类讨论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对情况比较复杂的问题,能够根据出现的各种可能情况,做全面周到的分析、考虑。
  例:等腰三角形两边为3和4,求周长。因为题目没告诉3是底边还是腰,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考虑:其一,3为腰,4为底,则周长为10;其二,3为底,4为腰,周长为11。
  通过一定量题目的训练,让学生知道,当有的题意情况不确定时,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讨论,考虑问题要全面,掌握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3、构造基本图形、转化问题的训练
  在几何证明题中,辅助线能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可以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那么,如何做辅助线呢?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定理中的基本图形及做题的基本认识——这也是我们做辅助线时的依据。如:在等腰三角形中,常做的辅助线就是三线合一。遇到角平分线时,经常由角平分线上的点向角两边引垂线;求线段长度时,尽量构造直角三角形。
  例:△ABC中,∠B=30°、∠C=45°、AB=2,求BC的长度?
  30°、45°都属特殊角,应尽量把特殊角放在直角三角形中,所以做AD⊥BC于D点,这样就可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BC的长度。这样,这道题也可变式为:△ABC中,∠B=30°、∠C=45°、BC=1+,求AB的长度。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图形,在做题时尽可能地寻找条件构造基本图形,或转化其中的一些条件,构造基本图形,从而也可构造出新的题型。这样就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
  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证明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杜威、布鲁纳提出的思维模式“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验证真伪”,很适合我校做证明题的思路分析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试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就要用到已掌握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例:△ABC中,AB=AC,∠BAC=120°,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E,交BC于F,你认为BF与CF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结合图形,首先连接AF,这样就可构造出中垂线定理中的基本图形,而且知道AF=CF,而题目求BF与CF的关系就可转化为BF与AF的关系。从图形可知,BF与AF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且BF与AF不相等,从图形可以假设BF=2AF,因为∠BAF=120°,∠B=∠C=30°,AF=CF,可知∠C=∠CAF=30°,这样可知∠BAF=90°,从而可知假设成立。
  通过学生参与、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假设在证明题中的作用,这也是学生应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在不断感悟中使自己的思想升华,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在解题中掌握证明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几何证明题的教学过程中,处处蕴涵着证明题的思想方法,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总结、归纳,就可掌握证明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更好地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氛围,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影响教师情绪变化的因素,探讨了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教师应如何调整情绪,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情绪 课堂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 教学质量 课堂氛围 情绪状态 情绪体验  情绪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教师的情绪则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情绪是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学行
期刊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传统的封闭型阅读教学具有很大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那么,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
期刊
小红花在幼儿园的孩子们心里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象征着他们比较懂事,象征着他们比较聪明,同时也象征着他们是其他小朋友的小模范。我们是小红花的发放者,每天都会在班里的“我最棒”给一些表现好的孩子贴上漂亮的小红花。但是,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些贴上去的小红花。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既让我惭愧,更让我感动:惭愧的是自己是个不称职的教师,感动的是孩子和家长对我的原谅。  这件事发生在去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那时我
期刊
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主体性与创新性又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上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因此,数学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即主体地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期刊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在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位中学教师应该考虑和探讨的课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是培
期刊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新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掌握学困生的
期刊
当前,讴歌教师的文字实在太多。在百度里输入“赞美老师”这四个字,你知道会有多少个结果吗?答案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至少549万个!有人说教师像春蚕,只求奉献不求索取;有人说教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说教师像人梯、像铺路石,让一代又一代新人踩着自己向更高更远的方向登攀。看到这些,我深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骄傲,可是,我却并不太喜欢这样的说法,我更愿意把自己比作小小的水滴——沉得下心气儿,经得
期刊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让学生
期刊
解题活动离不开观察。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使学生抓住本质,产生联想,发现解题捷径;能启发学生辨证思考,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也成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在解题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观察数量关系  某些命题中的某些表面上的数量关系就反映了内在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抓住它,往往能找到解题思路。  例1:
期刊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根据我校课改的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疑问是实施教学的开始,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从而激发他们对掌握未知知识的渴求。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究学习。创设情境可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