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5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初中生物教材的编写,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人们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原动力。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能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在生物教学中,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作为重要任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言引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导入新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引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设计的引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例如在设计《人的性状和遗传》时,我通过展示著名影星成龙及他儿子房祖名的照片,设计问题:成龙和房祖名他们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成龙和房祖名在外貌特征上有哪些相同点?成龙的眼皮为双眼皮,而房祖名的眼皮为单眼皮,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名人效应及学生对成龙的崇拜,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设计“拒绝毒品”时,我通过展示几幅吸毒人员患病的照片及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强烈震撼,激发学生想了解毒品的危害及吸毒为什么会成瘾的欲望和兴趣。
  二、情境生趣
  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把学习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学习中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使之保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之愉快地接受学习的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一)创设激奋情境,激发兴趣。
  激奋情境主要是一种对学生的学习起激励作用的氛围。在生物学教学中,这种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老师的语言渲染、电教媒体的烘托等途径产生。激奋情境可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学习热情从事学习和思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一节的教学中,我利用计算机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充满生机、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栩栩如生的动物,色彩鲜艳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使学生想进一步探索生物界的奥秘,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那种带有矛盾的学习情境,老师适时提出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答不了的,而又与新课具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可提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却能由低处流向高处,这是为什么?”通过激疑、设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以其画面丰富、多变、画质优美受到学生的喜爱,使学生有兴趣上课,还能够用于创设情境,激情引趣,让学生“心”动,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介绍《种子植物》一课的课前2分钟,可以播放有关种子植物的一段视频,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在讲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时候,我从网上收集了一些关于播种前农民整理土地的资料和图片,上课时让学生欣赏,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同时让学生自由讨论翻耕土地、播种后浇灌的原因和后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竞争、合作激趣
  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如教师巧设问题,学生竞赛答题、当场评定,既有利于分散教学重难点,又有利于兴趣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的情绪,体现学习的“易”、“趣”、“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思维成果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在合作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探究生趣
  生物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课中许多实验、探究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如:大豆、花生、玉米、塑料瓶、鼠妇、刀片、洋葱、塑料袋、青菜、塑料板、面粉、不同颜色的纸、小鱼,等等,让学生自己准备这些材料,既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入大自然?”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订,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快感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六、实验增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喜欢做实验才爱学生物学。
  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必然会使学生兴趣大增。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布置家庭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兴趣。实验,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类似科学家般的成功感受,诱发学生产生研究生物现象的强烈欲望。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利用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月亮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用的意象,欣赏中国文学离不开对月亮的欣赏。张爱玲的世界中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而把月亮这一意象发展到顶峰,则当推《金锁记》。在这片小说中,共六次描写到月亮,有的一笔带过,有的浓墨重彩,汇成一条动人的月亮河。文中的月亮照耀着我们,使一切深刻的内涵都包蕴、贯穿在月亮之中。在小说情节的关键时刻、人物命运的重要关头,月亮的意象都会出现,与人物同喜同悲,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意象,强调了悲剧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在不断壮大,女性比例逐年提高。高校青年女教师作为青年教师队伍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却承担着角色冲突带来的压力。本文从青年女教师承担的多重角色出发,分析她们的压力及产生原因,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使学校的管理者真正关注青年女教师的发展,有助于高校女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 高校青年女教师 职业发展 职
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的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是每位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关键是信任。在班主任工作中,信任拉近了我和学生们的距离,信任也让我和学生们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走向成功。下面我谈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一、做值得学生信任的班主任  一本书上说过:人
摘 要: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集中沉积在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它们连同佛学一起在中国的发展中完善了中国思想史,渗透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心里,也进入到了学习生活中,从而对大量的心理引导与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孔孟老庄思想 专注谦虚 契合点    “让自己去适应环境,因为环境永远不
摘 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作者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个案来进行调查和分析,解读其“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特色,以其“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特色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希望引起教育界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视,并将其广泛应用到各科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 “活动单导学” 教学特色    一
摘 要: 当代社会,教师这个群体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有的压力是来自于自身,也有的是来自社会其他方面。因此,关注教师尤其是职业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要关爱教师,教师自己要不断学习,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势,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关心自己,拥有健康的人生。身心健康了,心灵才会更阳光,才能拥抱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 职业教师 压力 心理健康 阳光的心 幸福生活    在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当代
教学实景一:教室里,老师或立或坐在讲桌前,学生捧着做好的作业本,排着或长或短的队,等待老师的批阅,老师边批作业,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学生的脸上或露出得意的笑容——许是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或露出遗憾的表情——许是粗心大意出了一些小错;或是露出若有所悟的神情,频频点头——许是疑难之处得到了老师的指点,有茅塞顿开之感。  教学实景二:课间休息时,学生捧着作业本急急地送到老师的办公室里,请老师当面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艺术再现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如果教师遵循这一真理,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就会使教学效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  一、审美感知,体验情感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兴趣。这种学习方式具有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选择空间大等特点,选题一般都符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一般情况下课题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都会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增强自信心大有益处,尤其在教师抓住时机给予鼓励表扬后会使学困生大受鼓舞,信心倍增,这些无疑对提高学困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