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事英语教学有十年了,教学前总以为小学英语很简单,当面临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时发现用书本上教英语的那一套完全过时,完全不能让这些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于是我就开始反思、探索、学习,通过观摩别人的课堂,学习别人的经验,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工作方法,我意识到运用好了“PK”这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英语教学的大门,可以激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孩子们对英语的应知能力,从而让孩子们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实践 反思“PK”化
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可用的方法很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在英语课堂中引入“PK”环节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小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他们的心理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但是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是谁都渴望被肯定,渴望在挑战中获取胜利的满足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喜欢“PK”,愿意在“PK”中迎风翱翔锻炼自己的羽翼。
一、小学英语课堂“PK”化的价值
1.培养团结精神、造就成功感。“PK”激烈的二十一世纪需要人们具有刚毅的性格、强烈的进取心、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又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学生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组“PK”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讨论、表演、“PK”等活动。作为小组成员,为了小组的荣誉,每个学生都得积极参与,为自己的团队添砖加瓦,努力获得好成绩。这样既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促进主体性的发展,也使学生学会充分借助集体的力量,为自己的成功创设有利条件。
2.培养创新意识、增强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总是抱着、扶着不放手,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参与实践,注重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PK”过程中,学生不会只局限于老师或教材的条条框框中,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开拓,他们思维活跃,在思维的海洋中,通过老师进行设问启迪,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发现总结规律,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从而使学生保持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二、小学英语课堂“PK”化的形式和内容设计
1.单枪匹马式:一对一“PK”。在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互相选择“PK”对手并把他们自由配对的结果公示出来。在每次比赛后我都会公布成绩,一方面充分肯定在比赛中胜出的同学所付出的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积极的引导暂时落后的同学奋发向上争取下一次的胜利。记得上个星期三早自习的时候,有个学生为了赢得他所谓的“尊严”,在和同桌“PK”默写第一和第二单元的句型的时候争的是面红耳赤的,结果还是输了,但是他仍然不服气,和同桌约定中午来继续“PK”。放学了还放“狠话”说:“我要赢回我的‘尊严’!”。当时我们都乐坏了。
2.团结合作式:小组“PK”。小学阶段男女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两大永远对立的“阵营”时刻上演着精彩的“争斗”。男生经常指责女生爱打小报告,女生则是抱怨男生总是爱搞恶作剧。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男生女生展开对抗以实际的成绩来比较这样很容易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这种形式的“PK”在我们班那是相当“流行”,尤其是复习课上的词组默写,和语法“PK”,我们的孩子是相当的期待,课堂气氛是相当的有“杀气”。有一节课就为了一个五角星男女同学都不甘示弱,都纷纷拿出“绝活”,有的基础好的同学就和对方“PK”起了课文默写,更有意思的是在改写的时候我把默写的东西放在投影仪上互相批改,在批改的时候学生改的比我还要细,一个个眼睛瞪多大找错误,效果那是相当的好!
3.集体参与式:班级之间“PK”。英语教师一般都需要接受多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首先,在学生们的心目中班级荣誉胜过个人荣誉例如看到自己的班级在运动会中夺得第一位成员都会欢呼雀跃;相反若是成绩不佳,班级里女生大多会留下失落的眼泪而男生则是一脸的懊恼。其次,每位学生都有向师性,他们渴望老师认可自己的班级夸奖自己班的同学。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在班与班之间开展多方面的竞赛,适时给予夸奖和提醒,会提高学生的荣誉感,鼓励学生做的更好。
三、小学英语课堂作业设计“PK”化
英语课外作业是对课堂的有效延伸,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巩固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让学生有效地、乐意地完成作业,从而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挖掘学生的课余时间,设计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课外作业,让学生的英語知识得到和谐的巩固,因此针对现在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状,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精心设计能够体现探究性、实践性、层次性和人文性的作业,使英语作业生活化,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充分利用“PK” 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教在有心,学在有力,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愿我们寻找出自己英语课堂上hold住的法宝,在小学英语教学这块沃土上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4.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实践 反思“PK”化
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可用的方法很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在英语课堂中引入“PK”环节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小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他们的心理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但是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是谁都渴望被肯定,渴望在挑战中获取胜利的满足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喜欢“PK”,愿意在“PK”中迎风翱翔锻炼自己的羽翼。
一、小学英语课堂“PK”化的价值
1.培养团结精神、造就成功感。“PK”激烈的二十一世纪需要人们具有刚毅的性格、强烈的进取心、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又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学生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组“PK”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讨论、表演、“PK”等活动。作为小组成员,为了小组的荣誉,每个学生都得积极参与,为自己的团队添砖加瓦,努力获得好成绩。这样既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促进主体性的发展,也使学生学会充分借助集体的力量,为自己的成功创设有利条件。
2.培养创新意识、增强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总是抱着、扶着不放手,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参与实践,注重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PK”过程中,学生不会只局限于老师或教材的条条框框中,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开拓,他们思维活跃,在思维的海洋中,通过老师进行设问启迪,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发现总结规律,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从而使学生保持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二、小学英语课堂“PK”化的形式和内容设计
1.单枪匹马式:一对一“PK”。在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互相选择“PK”对手并把他们自由配对的结果公示出来。在每次比赛后我都会公布成绩,一方面充分肯定在比赛中胜出的同学所付出的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积极的引导暂时落后的同学奋发向上争取下一次的胜利。记得上个星期三早自习的时候,有个学生为了赢得他所谓的“尊严”,在和同桌“PK”默写第一和第二单元的句型的时候争的是面红耳赤的,结果还是输了,但是他仍然不服气,和同桌约定中午来继续“PK”。放学了还放“狠话”说:“我要赢回我的‘尊严’!”。当时我们都乐坏了。
2.团结合作式:小组“PK”。小学阶段男女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两大永远对立的“阵营”时刻上演着精彩的“争斗”。男生经常指责女生爱打小报告,女生则是抱怨男生总是爱搞恶作剧。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男生女生展开对抗以实际的成绩来比较这样很容易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这种形式的“PK”在我们班那是相当“流行”,尤其是复习课上的词组默写,和语法“PK”,我们的孩子是相当的期待,课堂气氛是相当的有“杀气”。有一节课就为了一个五角星男女同学都不甘示弱,都纷纷拿出“绝活”,有的基础好的同学就和对方“PK”起了课文默写,更有意思的是在改写的时候我把默写的东西放在投影仪上互相批改,在批改的时候学生改的比我还要细,一个个眼睛瞪多大找错误,效果那是相当的好!
3.集体参与式:班级之间“PK”。英语教师一般都需要接受多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首先,在学生们的心目中班级荣誉胜过个人荣誉例如看到自己的班级在运动会中夺得第一位成员都会欢呼雀跃;相反若是成绩不佳,班级里女生大多会留下失落的眼泪而男生则是一脸的懊恼。其次,每位学生都有向师性,他们渴望老师认可自己的班级夸奖自己班的同学。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在班与班之间开展多方面的竞赛,适时给予夸奖和提醒,会提高学生的荣誉感,鼓励学生做的更好。
三、小学英语课堂作业设计“PK”化
英语课外作业是对课堂的有效延伸,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巩固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让学生有效地、乐意地完成作业,从而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挖掘学生的课余时间,设计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课外作业,让学生的英語知识得到和谐的巩固,因此针对现在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状,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精心设计能够体现探究性、实践性、层次性和人文性的作业,使英语作业生活化,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充分利用“PK” 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教在有心,学在有力,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愿我们寻找出自己英语课堂上hold住的法宝,在小学英语教学这块沃土上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