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习作不一定要以“写实”为基调
在文艺作品中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分,虽然小学生的习作不能同成人的文学创作等同,但这种思想应当被学生了解。事情不一定真实,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把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是转移到自己身上,但包含于其中的感情一定要真实,且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学生的生活阅历、经验有限,可以运用于作文中的有价值的素材相对贫乏,一味讲求写实,有令学生“为无米之炊”之嫌。“写实”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很简单,创新也需要基础,这基础就是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创新就没有源泉。况且,作文中事件的真实与否与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没有必要的关联,也不能把虚构事件同说谎等同起来。当然,“写实”与“写虚”之间有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老师在作文指导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虚”写“实”。
二、口头作文与书面写作同等重要
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口头作文带有较强的书面色彩,说话则是纯粹的口语训练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沟通的能力。说话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不能把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划等号。在作文教学中,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要齐抓共举,不能因口头作文就忽略说话训练,也不能因为说话训练就淡化了口头作文。
三、“写出来就是胜利”只能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而不能视为奖励的一种依据
作文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从思想、语言、结构、修辞等角度去评判,应该是很明确的。学生有进步,哪怕是极细微的一点,教师也应当及时发现,并予以及时的表扬与充分的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要有分寸地指出其不足,以便其能够继续努力,不断进步,而不能模糊了成与败。
四、积累与运用并重
作文是语言的集束,语言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没有思想的语言是乏味的,犹如夏日炎阳下此起彼伏的蝉噪;没有渗透情感的言辞就像是失血的肢体,没有思想内涵的作文是空洞的。语言可以借鉴和模仿,但思想是不能的。当思想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仿用别人优美的语言,那只能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对作文能力本身又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
很多老师很注重学生对好词美句的积累,但相对忽略了对学生运用这些材料的能力与技巧的指导,致使学生在使用成语、名句时错误百出。学生积累的多少是作文语言优美与否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作文语言优美程度的重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积累有限,但只要运用的能力过强过硬,同样能够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尽管语言不优美,可以流畅;词藻不华丽,可以平实;修辞不多样,可以不用;毕竟平实、流畅也是语言的一种美,更何况“语无惊人处,情也千千结”。
五、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缺乏素材,而是没有思想的火花
学生并不缺少可以写入作文的材料,而是缺少多生活事件的理性的思考與认识,欠缺一种潜心思考生活的精神,而这是受其阅历和情感所限的。看到作文题目,学生被一个“怕”字蒙蔽,脑子里充满了惶恐,思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自信,不能积极捕捉思维的灵光,自然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对身边发生的、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感人的生活事件无动于衷。要让学生明白,感人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教会学生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悟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
总结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改错先于求美",作文之道总是"先求其通次求其美",同学学会自改作文则更是有益一生的事。写作上必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同学的主体意识,提高同学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文艺作品中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分,虽然小学生的习作不能同成人的文学创作等同,但这种思想应当被学生了解。事情不一定真实,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把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是转移到自己身上,但包含于其中的感情一定要真实,且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学生的生活阅历、经验有限,可以运用于作文中的有价值的素材相对贫乏,一味讲求写实,有令学生“为无米之炊”之嫌。“写实”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很简单,创新也需要基础,这基础就是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创新就没有源泉。况且,作文中事件的真实与否与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没有必要的关联,也不能把虚构事件同说谎等同起来。当然,“写实”与“写虚”之间有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老师在作文指导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虚”写“实”。
二、口头作文与书面写作同等重要
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口头作文带有较强的书面色彩,说话则是纯粹的口语训练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沟通的能力。说话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不能把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划等号。在作文教学中,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口头作文与说话训练要齐抓共举,不能因口头作文就忽略说话训练,也不能因为说话训练就淡化了口头作文。
三、“写出来就是胜利”只能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而不能视为奖励的一种依据
作文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从思想、语言、结构、修辞等角度去评判,应该是很明确的。学生有进步,哪怕是极细微的一点,教师也应当及时发现,并予以及时的表扬与充分的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要有分寸地指出其不足,以便其能够继续努力,不断进步,而不能模糊了成与败。
四、积累与运用并重
作文是语言的集束,语言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没有思想的语言是乏味的,犹如夏日炎阳下此起彼伏的蝉噪;没有渗透情感的言辞就像是失血的肢体,没有思想内涵的作文是空洞的。语言可以借鉴和模仿,但思想是不能的。当思想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仿用别人优美的语言,那只能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对作文能力本身又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
很多老师很注重学生对好词美句的积累,但相对忽略了对学生运用这些材料的能力与技巧的指导,致使学生在使用成语、名句时错误百出。学生积累的多少是作文语言优美与否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作文语言优美程度的重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积累有限,但只要运用的能力过强过硬,同样能够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尽管语言不优美,可以流畅;词藻不华丽,可以平实;修辞不多样,可以不用;毕竟平实、流畅也是语言的一种美,更何况“语无惊人处,情也千千结”。
五、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缺乏素材,而是没有思想的火花
学生并不缺少可以写入作文的材料,而是缺少多生活事件的理性的思考與认识,欠缺一种潜心思考生活的精神,而这是受其阅历和情感所限的。看到作文题目,学生被一个“怕”字蒙蔽,脑子里充满了惶恐,思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自信,不能积极捕捉思维的灵光,自然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对身边发生的、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感人的生活事件无动于衷。要让学生明白,感人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教会学生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悟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
总结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改错先于求美",作文之道总是"先求其通次求其美",同学学会自改作文则更是有益一生的事。写作上必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同学的主体意识,提高同学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