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解题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bingg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鉴赏是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该类题型解答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本文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认为应该仔细阅读作品及题目,整体认知文本,按试题要求寻找答题切入点,然后规范作答。
  【关键词】高考语文 古诗鉴赏 解题方法
  
  古诗鉴赏题在高中语文考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有阅读方法,解题有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在鉴赏测试中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解答古诗鉴赏题的方法应该是:注意标题、作者、文本及注释等,先对诗歌有个整体的认知,然后再读题目,按照试题要求寻找答题切入点,最后依照设题类别,规范答题。具体步骤分为三步:
  一、整体认知,把握内容
  鉴赏诗歌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读懂诗歌,诗歌的意思读不懂就谈不上鉴赏。怎样读?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整体认知诗歌,体悟情感。如张籍《秋思》(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注释①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多得数不清。②行人:送信的人。③又开封:重新打开信封,再作补充)
  1.注意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具提示性,能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提示思想内容等。(“秋思”是常见的题材,题目已点明了时间及诗的中心内容——思念)
  2.注意作者。所有诗歌其实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诗人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时代影响等往往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题目上有王安石评论张籍诗风是“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秋思》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寻常细节“临发又开封”)
  3.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它除帮助理解内容外,还可能暗含着答题内容: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写作风格。(上述诗注释①②③,暗示诗的意境及细节)
  4.注意名词、动词、形容词。找出诗中写景、物、人的名词,弄清它写了什么;找出诗中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惜、哀、恐、怨、乐等),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秋思》中名词如加横线的词,动词“开”、形容词“恐”)
  5.疏通诗歌内容。思维流程(综合以上各点):诗中画线的名词告诉了我们所写的景、人、事:在秋风的日子里,身处洛阳城的诗人写信回家,临到要把信发出去,又打开信封。“寻常”的细节是“临发又开封”(从作者诗风便知)。“开”是动词,很传神,它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家书”即将发出,又打开信封补写,是因为有“说不尽”的“意万重”(注释①②③)。再联系标题“秋思”,“思”就是思念,那就不难看出,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二、审清题目,揣摩题路
  题诗对应,调动知识储备,读懂题目就完成了答题的一半。审清题目命题的角度,是意境、技巧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鉴赏;审清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炼字等。
  1.阅读杜甫《江汉》诗,回答问题
  问题: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审题:此题是对“意象”“意境”的赏析,鉴赏意境时要扣住“情景交融”的特点。要准确理解诗的意境,须遵循合理的思维流程: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达思想感情。这里的“意境”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指诗歌中描写的景或物,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形成的和谐境界。)
  2.阅读崔护《题都城南庄》,完成试题
  问题:这是一首传诵甚广的抒情诗,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审题:此题是对诗歌的表现技巧的赏析。要准确答题,就要熟悉常用的表现技巧: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手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描写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对比烘托、联想想象、用典、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等。
  三、分清设题类型,答题规范化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根据高考设题类型,建构相应答题模式。按步骤有条理组织答案,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1.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作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点氛围(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体现图景特点和基调:孤寂冷清等)→析情感(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袒露……的心迹,表达……的追求)。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答案]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如此孤独寂寞(第一步)。意境孤寂凄凉(第二步)。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第三步)。三联用“落日”比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诗人漂流江汉,面对秋风,不仅没悲秋之感,反觉“病欲苏”(第一步)。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第二步)。表现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第三步)。
  2.分析技巧类
  提问方式:此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或此诗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三大类的哪类)→说运用(结合诗句阐述为何用此手法)→析效果(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一步)。前两句写去年的今天“我”在这个院子里邂逅了一位“人面桃花”的女子,“人面桃花”运用了衬托手法,写出了在桃花的映衬下姑娘的秀美容貌。后两句写时隔一年后,“我”故地重游,看到娇艳的桃花一如去年,正在和煦的春风中盛开,然而遗憾的是那位灿若桃花的姑娘却杳无踪迹。去年的热闹和今年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步)。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和惆怅的心情(第三步)。
  3.分析语言类(分三小类,这里举常用的两种)
  (1)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为何特色?
  答题范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概括即可)→举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析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步)。第一句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的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第二步)。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中,溢于诗外(第三步)。
  (2)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点情景(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释①滁州: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这一带自然风景恬静优美。②独怜:特别喜爱。③幽草:深草。④野渡:荒僻的渡口)。
  [答案]“自”是自由自在,“横”是描绘船的横陈之态,用“自横”两字描写舟(第一步)。在春天万般美景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深树上的黄莺鸣声适人,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只见空空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淡然(第二步)。这个动静结合的画面,透露出诗人悠然自得的情趣(第三步)。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屏边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经过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我对《蜀道难》的教学设计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具体教学流程为以下四个环节:诵读文本,感悟文体——再读文本,文意切探——作者背景介绍、合作探究主旨——自主鉴赏艺术,自我总结诗风。整个课堂有张有弛,有读有思,有说有写,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状态,教学效果很好。这得益于让质朴回归课堂、把主权教给学生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理念 转变 回归 质朴    经过新课
【摘 要】在《全唐诗》中,以“马嵬坡”或“马嵬驿”为题,或以马嵬坡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有十几首。这些诗歌,有如下几种态度:一是圣明天子斩断私情,二是女色亡国千年冤情,三是君王也有常人的悲情,四是怜香惜玉之人之常情。同一个历史故事,诗人们有如上种种的反应,由此可见:诗人可以使这个世界感情更加丰富多样,色彩更加绚丽多彩,生活更加有趣美好。  【关键词】马嵬坡事件 历史故事 唐诗 态度    天宝十五
【摘要】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用的重要文体,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既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也是为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论述了应用文写作的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应用 教学方法    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办理公务及个人事务所使用的重要文体,也是中小学生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应用文教学效果,使中小学生打下良好的应用文写作基础,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让学生
【摘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传统题型,甚至有逐年加强的趋势。对于此类题型,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做。本文以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为例,分析了回答这类题目的一些方法与技巧,以期对学生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题型,甚至在有些地区的高考命题中逐年强化,因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诗词选取上,也慢慢
【摘要】高效作文教学训练是一种合理有序高效的作文训练途径:(1)选定兴趣点,突破写作的恐惧心理;(2)选定积累点,突破写作素材缺失的瓶颈;(3)选好读写结合点,突破学生写作与阅读的脱节;(4)选好导练与自练的结合点,突破课内老师引导与课外学生自主写作的游离状态;(5)选好评改结合点,突破作文“练”“评”的不和谐;(6)选定能力点,突破写作训练的随意性;(7)激活发散点,突破寫作的锁链;(8)选定情
【摘 要】诗歌文化记载着华夏民族的心灵历程,诗歌教学需立足于中华文化的特点,在意象的解读中品味漫漫长河中的文化意蕴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诗歌 意象 教学思考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通过引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来感受诗歌的美。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实现的。  诗歌中的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客观形象与诗人心灵融
【摘要】当前高中生作文普遍出现趋同化现象,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完全相悖的。要打破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改变观念,加强指导,合理讲评。这也依靠学生的写作智慧,要思维求异、用材求新,语言求鲜。  【关键词】作文 趋同 讲评 求异  写作上亦步亦趋,简单模仿,是一大弊病。宋人黄庭坚诗云:“文章最忌随人后”,又云:“随人作计终后人”。黄庭坚的这些话,本指诗文而言,不幸时隔千年,这两句话对
【摘 要】对语文教学质量偏低的指责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而语文教学质量偏低的根本原因却是语文学科建设没有搞好。本文探讨了语文学科建设没有搞好的主要表现、原因,并提出了学科建设的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学科建设 表现 原因 措施    语文自1904年清政府“癸卯学制”规定单独设科以来,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但它从来没有消停过,先后经历过三次大的激烈争论:文白之争,“语”“文”之争,工具性与思想
【摘 要】《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全文以“悲”为感情基调,重点叙写了对三代女性的追思。对三代女性的追思都充满悲情,却各有特点,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剪材艺术和抒情手段。  【关键词】《项脊轩志》;“悲”;感情;艺术    《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全文以“悲”为感情基调,读来真切自然,深沉委婉,感人至深。笔者在此就作者归有光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浅谈一下本文“悲”的艺术。  其一
【摘 要】引导学生品悟诗歌深刻的内蕴及丰富的情感,是诗歌鉴赏教学的基本任务。本文以《短歌行》的教学为例,探讨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涵咏以品,美谈以悟,语如珍珠,层层深入,简而有章。  【关键词】诗歌教学 鉴赏 品味 《短歌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