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的问题。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几点导课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导课技巧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方法;激趣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理趣,充满人文关怀的,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堂。课伊始,教师就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的导入非常关键,小孩子比较好动,注意力也难集中,要从第一分钟就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应注重它的吸引力,那是需要教师在导入上花心思的。在导入上抓获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这堂课才能顺水推舟,顺利到达彼岸。由于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也不同,导入的方法就要随之改变。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觉得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做到“有趣、灵活、新颖”,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温故知新,以疑激趣
温故知新是一种较常用的导入方式,即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从对上节课的内容的复习提问导入新知识,既能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如,讲《童年的发现》这一课时,我先复习上节课内容,是这样的导入“时光流逝,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课后,在我们心中留下多么美好的回忆,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童年时代,在那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中看看作者有什么新发现。”这样的导入很自然,且以疑激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堂课的氛围都很活跃。
二、紧扣目标,设疑导入
教师紧扣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两个能总领全文、对理解课文起關键作用的问题,通过问题造成的悬念引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期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习新课的吸引力。教学《月球之谜》,教师可先谈话激趣:“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未知的神秘的世界。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去探索它的奥秘。”板书课题后,教师提出疑问:“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哪些没有揭开的谜?”话音刚落,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他们渴求了解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三、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用音乐激趣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先放录音,让师生沉浸在诗歌朗诵的节奏里,有的学生眼眶噙满泪水,流下激动的眼泪,有的甚至哭出声来。这完全是至情至景的感觉,很快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意境。
四、谜语导入,幽默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回声》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出个谜语给大家猜:‘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着,远听见分晓。’”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不一会儿就讲出谜底——回声。这样学生沉浸于猜谜语活动的趣味中,使整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联系生活,调动情趣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生这样类似的事情,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对待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出判断或选择。比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就问学生:“当你身边有人因为流血过多而急需输血的时候,你会愿意输血给他吗?”同学们都齐答:“愿意!”接着我又问:“如果你把血献给他以后,你自己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你还愿意吗?”这时,同学们都沉默了,因为他们一时之间无法接受。我接着说:“但有一个人愿意,他就是阮恒。”同学们都睁圆了眼睛,似乎有些不信。顺理成章的,我叫他们自己读课文,了解阮恒的伟大。
六、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制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为创设情境教学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创设情境教学法必然会给予语文教学丰厚的回报,让语文课眉飞色舞,让语文课成为小学课堂上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吸引千万学子专注的目光。
参考文献:
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华丰下坂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方法;激趣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理趣,充满人文关怀的,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堂。课伊始,教师就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的导入非常关键,小孩子比较好动,注意力也难集中,要从第一分钟就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应注重它的吸引力,那是需要教师在导入上花心思的。在导入上抓获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这堂课才能顺水推舟,顺利到达彼岸。由于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也不同,导入的方法就要随之改变。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觉得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做到“有趣、灵活、新颖”,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温故知新,以疑激趣
温故知新是一种较常用的导入方式,即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从对上节课的内容的复习提问导入新知识,既能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如,讲《童年的发现》这一课时,我先复习上节课内容,是这样的导入“时光流逝,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课后,在我们心中留下多么美好的回忆,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童年时代,在那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中看看作者有什么新发现。”这样的导入很自然,且以疑激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堂课的氛围都很活跃。
二、紧扣目标,设疑导入
教师紧扣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两个能总领全文、对理解课文起關键作用的问题,通过问题造成的悬念引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期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习新课的吸引力。教学《月球之谜》,教师可先谈话激趣:“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未知的神秘的世界。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去探索它的奥秘。”板书课题后,教师提出疑问:“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哪些没有揭开的谜?”话音刚落,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他们渴求了解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三、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用音乐激趣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先放录音,让师生沉浸在诗歌朗诵的节奏里,有的学生眼眶噙满泪水,流下激动的眼泪,有的甚至哭出声来。这完全是至情至景的感觉,很快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意境。
四、谜语导入,幽默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回声》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出个谜语给大家猜:‘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着,远听见分晓。’”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不一会儿就讲出谜底——回声。这样学生沉浸于猜谜语活动的趣味中,使整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联系生活,调动情趣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生这样类似的事情,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对待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出判断或选择。比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就问学生:“当你身边有人因为流血过多而急需输血的时候,你会愿意输血给他吗?”同学们都齐答:“愿意!”接着我又问:“如果你把血献给他以后,你自己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你还愿意吗?”这时,同学们都沉默了,因为他们一时之间无法接受。我接着说:“但有一个人愿意,他就是阮恒。”同学们都睁圆了眼睛,似乎有些不信。顺理成章的,我叫他们自己读课文,了解阮恒的伟大。
六、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制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为创设情境教学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创设情境教学法必然会给予语文教学丰厚的回报,让语文课眉飞色舞,让语文课成为小学课堂上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吸引千万学子专注的目光。
参考文献:
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华丰下坂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