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低年级阶段在儿童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时期,当前许多教师由于对儿童心理特征把握不准,因此会产生一些不良倾向,本文分析了“成人化”倾向的表现:德育教育理念成人化;德育教育内容成人化;德育教育方法成人化;校园文化环境成人化。然后从重视游戏,尊重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富有一颗童心;关注儿童体验,尊重儿童个性差异;优化育人环境几个方面来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让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德育教育;儿童;不良倾向;成人化
未来社会的希望在于儿童,而低年级阶段在儿童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他们刚刚步入学校的大门,正从相对简单的家庭环境逐渐走向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并间接地了解和接触到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其道德信念,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正在全面养成。这些道德信念,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等将为以后的做人生活和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对儿童的品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由于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再加上对儿童心理特征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教育中会产生一些不良倾向,给德育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成人化”倾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其突出表现为:
一、德育教育理念“成人化”。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心理体验,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处在个性倾向逐步形成的关键期,在他们的心目中是非判断标准,价值观念还很模糊,他们需要教师的引领,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语帮助。但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无形中却把自己生活经历中形成的道德观念,是非判断标准,价值观简单转嫁到儿童身上,由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在心理上是有差距的,他们处在不同的心理层次上,这样的教育很难引起儿童心灵上的共鸣。
二、德育教育内容“成人化”。
德育教育离不开生活,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教师习惯于把别人的生活以及儿童没有关联的外在生活加以设计或故事化,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然后抽象出一些道德结论。不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就无法唤起他们的道德意识,使儿童无法亲身去体验。这种教育最终使儿童学到的只能是一大堆普通,抽象,干巴巴的概念和规则。
三、德育教育方法“成人化”。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儿童顽皮、好动、不守纪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任性劲儿,在教师看来都是需要管束和调教的。在成人观念的审视下,让他们把所有的冲动都转向知识学习,并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中潜藏的社会规范,价值与行为准则。为了进一步安抚儿童,教师往往还会从中挑选那些安静老实认真学习,从不破坏秩序的“好孩子”代表,作为其他儿童效仿的榜样。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儿童内在自觉性,更抹杀了个性的情感体验,只能培养出从小不能正视和面对自己虚伪的“小大人”。
四、校园文化环境“成人化”。
校园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很大。而眼下,小学校园内很少能看到符合儿童身心的内容,在墙壁上悬挂的是名人画像,还有一些宣传标语。这些装饰对儿童幼小的心灵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因为这些东西远离了儿童的生活,无法让他们产生兴趣,就无法陶冶他们的情操。
这种成人化倾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将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遗害终身。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途经来弥补,让儿童道德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重视游戏,尊重儿童的天性。
游戏和玩耍是儿童天性的集中表现,游戏与玩耍是儿童的生活世界里最本质的构成部分,尤其对年幼的儿童来讲是游戏和玩耍界定了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过程,也界定了他们的童年本质。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开展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游戏和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二、教师要富有一颗童心。
童心是一种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精神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变做小孩子。”李镇西老师认为:“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童心的孩子,就更应该拥有一颗童心。教师有了童心,才能进入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才能更好地和他们沟通,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才能更宽容地对待孩子们的淘气、任性、顽皮;才能重视孩子们的每一个要求、重视孩子们的每一时刻的喜怒哀乐。
三、关注儿童体验,尊重儿童个性差异。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体验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境界,让儿童感受世界,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生活,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我们应当承认儿童所在的生活世界也即是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感受到的生活世界,儿童对事物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因此必须让儿童参与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但由于遗传、家庭、社会和教育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善于发展他们的优势,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规范他们的行为。只有尊重了儿童的个性差异,才能健全他们的人格。
四、优化育人环境。
德育教育与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关系很大。整洁、美观、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启动、个性的陶冶、情感的启发、精神的升华都有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 教师一定要多用心,贴近儿童生活。精心设计,使学校草坪花坛、板报墙壁、学习园地等布置,都成为无声的诗、主体的画,力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德育教育的素材,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快乐的成长。同时也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让儿童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態度,让美德占据他们的心灵。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深入把握儿童的心理特性,尊重儿童天性,注重儿童情感体验,避免“成人化”倾向,让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德育教育;儿童;不良倾向;成人化
未来社会的希望在于儿童,而低年级阶段在儿童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他们刚刚步入学校的大门,正从相对简单的家庭环境逐渐走向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并间接地了解和接触到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其道德信念,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正在全面养成。这些道德信念,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等将为以后的做人生活和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对儿童的品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由于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再加上对儿童心理特征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教育中会产生一些不良倾向,给德育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成人化”倾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其突出表现为:
一、德育教育理念“成人化”。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心理体验,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处在个性倾向逐步形成的关键期,在他们的心目中是非判断标准,价值观念还很模糊,他们需要教师的引领,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语帮助。但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无形中却把自己生活经历中形成的道德观念,是非判断标准,价值观简单转嫁到儿童身上,由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在心理上是有差距的,他们处在不同的心理层次上,这样的教育很难引起儿童心灵上的共鸣。
二、德育教育内容“成人化”。
德育教育离不开生活,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教师习惯于把别人的生活以及儿童没有关联的外在生活加以设计或故事化,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然后抽象出一些道德结论。不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就无法唤起他们的道德意识,使儿童无法亲身去体验。这种教育最终使儿童学到的只能是一大堆普通,抽象,干巴巴的概念和规则。
三、德育教育方法“成人化”。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儿童顽皮、好动、不守纪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任性劲儿,在教师看来都是需要管束和调教的。在成人观念的审视下,让他们把所有的冲动都转向知识学习,并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中潜藏的社会规范,价值与行为准则。为了进一步安抚儿童,教师往往还会从中挑选那些安静老实认真学习,从不破坏秩序的“好孩子”代表,作为其他儿童效仿的榜样。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儿童内在自觉性,更抹杀了个性的情感体验,只能培养出从小不能正视和面对自己虚伪的“小大人”。
四、校园文化环境“成人化”。
校园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很大。而眼下,小学校园内很少能看到符合儿童身心的内容,在墙壁上悬挂的是名人画像,还有一些宣传标语。这些装饰对儿童幼小的心灵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因为这些东西远离了儿童的生活,无法让他们产生兴趣,就无法陶冶他们的情操。
这种成人化倾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将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遗害终身。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途经来弥补,让儿童道德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重视游戏,尊重儿童的天性。
游戏和玩耍是儿童天性的集中表现,游戏与玩耍是儿童的生活世界里最本质的构成部分,尤其对年幼的儿童来讲是游戏和玩耍界定了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过程,也界定了他们的童年本质。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开展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游戏和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二、教师要富有一颗童心。
童心是一种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精神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变做小孩子。”李镇西老师认为:“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童心的孩子,就更应该拥有一颗童心。教师有了童心,才能进入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才能更好地和他们沟通,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才能更宽容地对待孩子们的淘气、任性、顽皮;才能重视孩子们的每一个要求、重视孩子们的每一时刻的喜怒哀乐。
三、关注儿童体验,尊重儿童个性差异。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体验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境界,让儿童感受世界,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生活,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我们应当承认儿童所在的生活世界也即是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感受到的生活世界,儿童对事物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因此必须让儿童参与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但由于遗传、家庭、社会和教育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善于发展他们的优势,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规范他们的行为。只有尊重了儿童的个性差异,才能健全他们的人格。
四、优化育人环境。
德育教育与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关系很大。整洁、美观、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启动、个性的陶冶、情感的启发、精神的升华都有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 教师一定要多用心,贴近儿童生活。精心设计,使学校草坪花坛、板报墙壁、学习园地等布置,都成为无声的诗、主体的画,力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德育教育的素材,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快乐的成长。同时也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让儿童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態度,让美德占据他们的心灵。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深入把握儿童的心理特性,尊重儿童天性,注重儿童情感体验,避免“成人化”倾向,让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