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要想成为创新人才,就一定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和批评性的求索精神,要敢于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有着永不停息的求新、求变的勇气和锲而不舍、不畏难险的意志和毅力。
关键字: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正文:我是一名数学教师,起初我把创新看得过于神秘,高不可攀,其实有关专家曾给我们做过有关这方面的指导,小学现阶段的创新并不等同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它只不过是在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积极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一种不断的刺激中使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在理解了创新的内涵后,我在教学中去积极的挖掘创新两字。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我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凡是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我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不挫伤他们。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实施的几点做法: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学,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些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个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等,就是学生的创造。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本能与需要,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动手是人类智慧的結晶,创新能力的表现。我们要创造环境和条件,充分让学生动手,学生才能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创造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快乐,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比如,把一个长方形硬纸平均分成15个小正方形,试把它们剪成3份,每份有5个小正方形,折成3个没盖的正方体纸盒。学生发挥想象力剪、折,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几经挫折,终于成功。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性。
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我认为,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抵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教师,要乐于欣赏和赞美学生,让成功和自信伴随着学生的一生。美国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自信会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魅力。
关键字: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正文:我是一名数学教师,起初我把创新看得过于神秘,高不可攀,其实有关专家曾给我们做过有关这方面的指导,小学现阶段的创新并不等同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它只不过是在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积极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一种不断的刺激中使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在理解了创新的内涵后,我在教学中去积极的挖掘创新两字。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我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凡是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我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不挫伤他们。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实施的几点做法: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学,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些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个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等,就是学生的创造。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本能与需要,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动手是人类智慧的結晶,创新能力的表现。我们要创造环境和条件,充分让学生动手,学生才能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创造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快乐,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比如,把一个长方形硬纸平均分成15个小正方形,试把它们剪成3份,每份有5个小正方形,折成3个没盖的正方体纸盒。学生发挥想象力剪、折,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几经挫折,终于成功。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性。
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我认为,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抵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教师,要乐于欣赏和赞美学生,让成功和自信伴随着学生的一生。美国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自信会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