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由于地域、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原因,我所面对的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所具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不能算是一流。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我从物理知识点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等方面谈谈自己在十几年物理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知识点教学
实验教学
习题教学
一、根据物理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
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这门学科并不了解。他们只是听说数学、物理和化学统称数理化,于是他们认为物理和数学一样应该有大量的计算题,担心自己数学没学好而影响物理的学习。实际上就初中阶段而言学生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初中的物理知识大都讲述的是一些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原理及有关应用,并没有出现大量繁琐的计算题。
1、引导学生归纳和整理知识点
初中的物理知识点大都能在课文中显示出来,在上课时讲得细一些、拓得广一些,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将重要的语句用笔划下来,可以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对于极少数难度大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便于记忆和理解。
2、重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学物理只要会做题目而不重视看物理课文的不良习惯;而初二的物理知识与课文联系特别紧密,所以一定要在物理教学的初期就养成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去预习和复习,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学生的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和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时,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回答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中的“阅读材料”看得很认真,教师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渲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二、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教学活动
物理学是对自然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学科,而这些都是通过物理实验来进行的,处在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是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理,以惊奇的眼光看世界,求知欲极强,也极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新奇的物理实验正好满足他们的要求。
通过一次小小的物理活动,可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物理学的大门已对准备进入的求知者敞开。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就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兴趣的高度了,而要在好奇和有趣的基础上将学生对实验和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并明确观察的目的,积极思考、加深理解,由现象看本质,才是作实验的真正目的。
1、设计物理实验,纠正以前的错觉
由于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对于一些即将进行的实验学生往往会产生与结果相反的认识。这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先进行实验纠正学生的认识,再进行分析与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
2、设计物理实验,化抽象为具体
对于一些抽象物理概念、规律,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我就大胆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获得具体化的印象,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将抽象的物理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电学中关于短路后可能产生的若干个现象:①电路中电灯两端被短路后,电灯由亮变为灭(即灯丝中无电流)、同时电灯两端的电压为0;②电源被短路后电流很大等知识点的阐述都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实验来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和记忆。
三、重视习题教学、进行教学活动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解题,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找出习题的隐含条件
学生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题中并未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时要通过精选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习题的隐含条件。
在平常的解题过程中,可以经常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知道一些约定俗成提法的含义,例如“一物体在光滑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零。又如“一颗手榴弹在空中自由飞行……”,其中的“自由”的含义为手榴弹仅受重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手榴弹只受一个力——重力。
②掌握一些物理现象的出现条件,例如“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的是平衡力。再如,“一个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重,所以隐含条件是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等于物重。
③记住一些有关数据,例如:水的密度、比热、熔点、沸点等,又如“在照明电路中接了三盏灯……”,因为照明电路电压均为220v,且所有用电器除非特别声明外。所以隐含条件为:三灯并联,其电压均为220v。又如,“等质量的铁块和铝块哪个体积大?”显然,仅知道质量无法判断,还需知道密度,所以隐含条件为:铁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
④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理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发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了它们,就能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例如,“两个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隐含条件为:流过两灯的电流强度相等。又如,“两用电器并联在某一电路中……”,很显然,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隐含条件为,两灯两端电压相等。
⑤注意寻找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外在关系,例如:水、酒精等液体先后装于同一瓶中,而瓶的容积是不变的,所以隐含条件为:水和酒精等液体体积相等。又如.“一天平两边分别放一铁块和一铝块,天平平衡……”,由天平平衡条件可知,其隐含条件为:铁块和铝块质量相等。
2、立足学生创设解题情景
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要研究学生,估计他们常见的错误。同时,研究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精选课堂练习题,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走出思维定势,这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很重要的一环。
以上是笔者在十几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从初中物理知识点、物理实验、解答习题等方面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几点体会和做法。通过笔者的尝试和探索,所教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有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也有了明显的缩小。
关键词:知识点教学
实验教学
习题教学
一、根据物理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
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这门学科并不了解。他们只是听说数学、物理和化学统称数理化,于是他们认为物理和数学一样应该有大量的计算题,担心自己数学没学好而影响物理的学习。实际上就初中阶段而言学生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初中的物理知识大都讲述的是一些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原理及有关应用,并没有出现大量繁琐的计算题。
1、引导学生归纳和整理知识点
初中的物理知识点大都能在课文中显示出来,在上课时讲得细一些、拓得广一些,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将重要的语句用笔划下来,可以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对于极少数难度大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便于记忆和理解。
2、重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学物理只要会做题目而不重视看物理课文的不良习惯;而初二的物理知识与课文联系特别紧密,所以一定要在物理教学的初期就养成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去预习和复习,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学生的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和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时,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回答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中的“阅读材料”看得很认真,教师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渲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二、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教学活动
物理学是对自然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学科,而这些都是通过物理实验来进行的,处在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是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理,以惊奇的眼光看世界,求知欲极强,也极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新奇的物理实验正好满足他们的要求。
通过一次小小的物理活动,可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物理学的大门已对准备进入的求知者敞开。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就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兴趣的高度了,而要在好奇和有趣的基础上将学生对实验和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并明确观察的目的,积极思考、加深理解,由现象看本质,才是作实验的真正目的。
1、设计物理实验,纠正以前的错觉
由于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对于一些即将进行的实验学生往往会产生与结果相反的认识。这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先进行实验纠正学生的认识,再进行分析与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
2、设计物理实验,化抽象为具体
对于一些抽象物理概念、规律,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我就大胆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获得具体化的印象,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将抽象的物理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电学中关于短路后可能产生的若干个现象:①电路中电灯两端被短路后,电灯由亮变为灭(即灯丝中无电流)、同时电灯两端的电压为0;②电源被短路后电流很大等知识点的阐述都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实验来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和记忆。
三、重视习题教学、进行教学活动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解题,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找出习题的隐含条件
学生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题中并未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时要通过精选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习题的隐含条件。
在平常的解题过程中,可以经常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知道一些约定俗成提法的含义,例如“一物体在光滑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零。又如“一颗手榴弹在空中自由飞行……”,其中的“自由”的含义为手榴弹仅受重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手榴弹只受一个力——重力。
②掌握一些物理现象的出现条件,例如“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的是平衡力。再如,“一个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重,所以隐含条件是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等于物重。
③记住一些有关数据,例如:水的密度、比热、熔点、沸点等,又如“在照明电路中接了三盏灯……”,因为照明电路电压均为220v,且所有用电器除非特别声明外。所以隐含条件为:三灯并联,其电压均为220v。又如,“等质量的铁块和铝块哪个体积大?”显然,仅知道质量无法判断,还需知道密度,所以隐含条件为:铁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
④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理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发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了它们,就能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例如,“两个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隐含条件为:流过两灯的电流强度相等。又如,“两用电器并联在某一电路中……”,很显然,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隐含条件为,两灯两端电压相等。
⑤注意寻找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外在关系,例如:水、酒精等液体先后装于同一瓶中,而瓶的容积是不变的,所以隐含条件为:水和酒精等液体体积相等。又如.“一天平两边分别放一铁块和一铝块,天平平衡……”,由天平平衡条件可知,其隐含条件为:铁块和铝块质量相等。
2、立足学生创设解题情景
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要研究学生,估计他们常见的错误。同时,研究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精选课堂练习题,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走出思维定势,这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很重要的一环。
以上是笔者在十几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从初中物理知识点、物理实验、解答习题等方面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几点体会和做法。通过笔者的尝试和探索,所教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有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也有了明显的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