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这个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关注学生是否乐写。现实是,不少学生怕写作文,拿到题目后,既不知道写什么,也不清楚如何写。确实,要将三年级的孩子领过作文的门槛,并非易事,一方面,教师必须千万百计引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教师还得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克服畏难情绪,唯有如此,方能见效。结合近几年的起步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四度”引领,即“先说后写,降低难度”、“走进生活,厚积薄发”、“揣摩章法,把握尺度”、“虚实结合,张弛有度”,把学生领过写作的门槛。
一、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必须与学生的年龄、准备程度相匹配,且遵循由“行为把握”、“表象把握”到“符号把握”的认知规律。习作教学亦不能例外,而“由说到写”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比如,在学完三年级上册的《石榴》后,我让学生把橘子带进课堂,大家一起看、摸、闻、尝。在经历轻松愉快的体验活动之后,学生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橘子是椭圆形的,它的皮摸起来一点儿也不光滑,有许多小疙瘩。”
“虽然橘子看上去有点丑,可是剥开皮,把鼻子凑近了,深深地吸一口气,就能闻到淡淡的香气,好像有森林的气息。”(显然这是受电视上某品牌牛奶广告的影响——有草原的味道。)
“放一瓣橘子到嘴里,轻轻一咬,汁就流出来了,酸酸甜甜的,越吃越好吃。”
……
学生有了切身感受,又掌握了有序观察的方法,作文时自然如鱼得水。
二、走进生活,厚积薄发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可见,充实的生活是作文能力提高的前提和保障。
因而,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积累丰富鲜活的习作素材,培养细腻、善感的心。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秋天一处景”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走一圈,领略秋天的美景,寻找秋天的色彩。我不时地让学生停下脚步,然后有侧重地介绍一些典型景观。有了见闻,学生自然感受很深。回到教室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校园里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景,学生写得很精彩。
“秋天到了,一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的小花坛。花坛里的一串红就像一串串鞭炮挂在绿叶丛中,又像一个个樱桃缀满枝头……”
“远远望去,花坛里的花儿像一片片红云从花坛中升起……”
在安全至上的校园管理模式下,春游没了,秋游没了,孩子们生活的天地狭窄了,尽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举家出游的家庭多了,但“家游”的氛围及收获与全班孩子的“群游”是不一样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得另辟蹊径。比如,走学科整合之路,与科学、品德、综合实践等学科的老师牵手,在校园生活中找素材,以此弥补孩子们生活素材的匮乏。
三、揣摩章法,把握尺度
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其实是有章可循的。不过,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章法、技巧固然可以传授,但一定要把握尺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文章的好多段落都体现了“围绕中心写话”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就向学生渗透了什么叫中心句,怎样表达才叫围绕中心说话、写话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围绕“芳芳学习真刻苦”、“一到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等话题进行练笔。
能够围绕中心句清楚、完整地表达一个主题已属不易,此时,教师就不宜再提用打比方等修辞手法的要求,等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能比较熟练地使用这种表达技巧之后,再逐步加大难度。
四、虚实结合,张弛有度
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姑且把写生活中的人和事称为“实”,那么,与之对应,写脑海中想的事就暂且叫做“虚”。我以为,起步作文,宜做到虚实结实,一张一弛,这样既能关注生活的真实,亦能顾及孩子的天性。
比如,指导半命题习作——《假如……》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地大胆想象,比一比谁的想象最奇特,谁的想象作文写得最有趣、最吸引人。没有了束缚和顾虑,学生的作文常令人耳目一新。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想象作文时,有些老师爱向学生强调要合理想象。什么叫合理想象?三年级小学生的想象是很丰富的,甚至是离奇的。当然这离奇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立足当下的社会而言的。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刚面世时,有人认为文中所写纯属无稽之谈。但未来有无限可能,谁又能保证今天孩子天方夜谭般的想象在若干年后的某日不能成为现实呢?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以合理想象为枷锁,禁锢学生的思维,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
(责编 莫彩凤)
一、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必须与学生的年龄、准备程度相匹配,且遵循由“行为把握”、“表象把握”到“符号把握”的认知规律。习作教学亦不能例外,而“由说到写”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比如,在学完三年级上册的《石榴》后,我让学生把橘子带进课堂,大家一起看、摸、闻、尝。在经历轻松愉快的体验活动之后,学生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橘子是椭圆形的,它的皮摸起来一点儿也不光滑,有许多小疙瘩。”
“虽然橘子看上去有点丑,可是剥开皮,把鼻子凑近了,深深地吸一口气,就能闻到淡淡的香气,好像有森林的气息。”(显然这是受电视上某品牌牛奶广告的影响——有草原的味道。)
“放一瓣橘子到嘴里,轻轻一咬,汁就流出来了,酸酸甜甜的,越吃越好吃。”
……
学生有了切身感受,又掌握了有序观察的方法,作文时自然如鱼得水。
二、走进生活,厚积薄发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可见,充实的生活是作文能力提高的前提和保障。
因而,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积累丰富鲜活的习作素材,培养细腻、善感的心。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秋天一处景”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走一圈,领略秋天的美景,寻找秋天的色彩。我不时地让学生停下脚步,然后有侧重地介绍一些典型景观。有了见闻,学生自然感受很深。回到教室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校园里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景,学生写得很精彩。
“秋天到了,一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的小花坛。花坛里的一串红就像一串串鞭炮挂在绿叶丛中,又像一个个樱桃缀满枝头……”
“远远望去,花坛里的花儿像一片片红云从花坛中升起……”
在安全至上的校园管理模式下,春游没了,秋游没了,孩子们生活的天地狭窄了,尽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举家出游的家庭多了,但“家游”的氛围及收获与全班孩子的“群游”是不一样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得另辟蹊径。比如,走学科整合之路,与科学、品德、综合实践等学科的老师牵手,在校园生活中找素材,以此弥补孩子们生活素材的匮乏。
三、揣摩章法,把握尺度
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其实是有章可循的。不过,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章法、技巧固然可以传授,但一定要把握尺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文章的好多段落都体现了“围绕中心写话”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就向学生渗透了什么叫中心句,怎样表达才叫围绕中心说话、写话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围绕“芳芳学习真刻苦”、“一到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等话题进行练笔。
能够围绕中心句清楚、完整地表达一个主题已属不易,此时,教师就不宜再提用打比方等修辞手法的要求,等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能比较熟练地使用这种表达技巧之后,再逐步加大难度。
四、虚实结合,张弛有度
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姑且把写生活中的人和事称为“实”,那么,与之对应,写脑海中想的事就暂且叫做“虚”。我以为,起步作文,宜做到虚实结实,一张一弛,这样既能关注生活的真实,亦能顾及孩子的天性。
比如,指导半命题习作——《假如……》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地大胆想象,比一比谁的想象最奇特,谁的想象作文写得最有趣、最吸引人。没有了束缚和顾虑,学生的作文常令人耳目一新。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想象作文时,有些老师爱向学生强调要合理想象。什么叫合理想象?三年级小学生的想象是很丰富的,甚至是离奇的。当然这离奇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立足当下的社会而言的。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刚面世时,有人认为文中所写纯属无稽之谈。但未来有无限可能,谁又能保证今天孩子天方夜谭般的想象在若干年后的某日不能成为现实呢?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以合理想象为枷锁,禁锢学生的思维,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