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与新高考改革实施,更多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教育理念、引用多元施教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探究学习意识,使其掌握自主学习技巧。在此,本文展开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措施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措施
引言:新高考改革持续推进,使历史学科的受关注度提高。为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充分汲取学科知识、扩充自我见闻,具有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必须技能与自我修养,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阈下,提升教学时效性。从而,革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内涵解析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即让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譬如:“史料实证”能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的人格;“历史解释”素养体现的是学生具备理解、解释历史的能力;“家国情怀”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措施
2.1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促进学生时空观念发展,便是将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观察、分析的观念[2]。掌握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而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时空观念普遍较弱。为此,应积极运用创新施教方法,譬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文综合体,既有助于帮学生理清时空线索,又能促进他们发散思维发展。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中,我便引导学生一同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这些思想流派的背景、内容、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设计图形框架,形成基本的树枝形状,再进行分级扩散、内容填充。其应包括主要的思想流派以及内容简述,也包含思想流派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如儒家的孔子曾经师从老子,而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两个徒弟韩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通过思维导图的建构,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促进他们时空观念的发展。
2.2发掘史料价值,增强史料实证能力
选取有益史料素材,有助于学生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了解时代发展变迁的轨迹。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对培养学生言必有据的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故此,教师应重视史料教学。例如:在讲授“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史料教学就是不可或缺的。这次改革是孝文帝在位期间推行的政治改革,也称“孝文汉化”。为了提升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我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搜集、整理和分析史料,并且来解答一些历史问题,如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等。学生在图书馆和互联网平台查找到了相关资料,如《魏书》、《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魏平城时代》等,在史料阅读和运用的过程当中,其史料实证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3通过历史辩论,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为了使学生有意识的丰富自我见闻,引导他们搜集和考证史料,加强对史料的解读也很重要。历史解释素养是建立在史料解释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又超脱于史料解释的范畴。历史解释就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以及对历史认识和叙述的能力。近年来,高考试题中也更多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不再只是简单地考查历史基础知识。通过历史课堂辩论,可以清晰地展现历史解释的过程,促使学生全面地看待历史。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历史课堂辩论。我给学生设计的辩题是“太平天国运动是否只是场纯粹的旧式农民运动?”确立好正方和反方后,学生们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之后展开了针尖对麦芒的辩论比赛。正方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目标来阐述;而反方则用《资政新篇》作为依据,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包含了资本主义因素,并不是纯粹的农民运动。如此一来,课堂氛围变得更活跃,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也得到了逐步提升。
2.4通过史实讲授,树立学生唯物史观
在之前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历史价值观”,之后则更改成了“唯物史观”,其更加科学、严谨及具有针对性。通过让学生认识真实的历史,使其分析造成某一现象的主客观因素,用理性的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而,让学生走进历史,能够以史为镜、砥砺奋进。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来看待问题。面对“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如何解释这一历史问题呢?唯物史观一条重要的理论原则就是“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重要的历史交叉口面前做出了正確的选择,便是秉持科学革命路线的体现。
2.5借助信息化教学,激发其爱国情怀
新时期,科技迅猛发展,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此,教师应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直观、生动、全面的了解历史,使其形成沉浸式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例如:在人教高一必修1《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历史纪录片《大抗战》,这部纪录片对中国军民十四年的抗战历史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涉及到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在看到“南京大屠杀”的残忍画面之时,忍不住潸然泪下;当看到抗战胜利举国欢腾的画面之时,也为之动容。通过历史纪录片的播放,还原了抗日战争的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感受国家曾经艰难发展的历程,培养其爱国情怀。从而,在高中生的内心,厚植爱国爱党意识。
3、结语
综上,着眼于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视野下,依据不同的知识板块,灵活选择授课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搜集史料、加深理解与形成认同,需要教师具有多元教学能力。为此,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深研高中人教版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优化教学引导方式;另一方面,应建立生本意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
参考文献
[1]乔凯.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4):20.
[2]朱琴羽.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辛亥革命》一课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8(6):26.
[3]杨赵伟.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策略研究[D].喀什大学,2020(5):23.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措施
引言:新高考改革持续推进,使历史学科的受关注度提高。为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充分汲取学科知识、扩充自我见闻,具有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必须技能与自我修养,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阈下,提升教学时效性。从而,革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内涵解析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即让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譬如:“史料实证”能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的人格;“历史解释”素养体现的是学生具备理解、解释历史的能力;“家国情怀”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措施
2.1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促进学生时空观念发展,便是将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观察、分析的观念[2]。掌握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而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时空观念普遍较弱。为此,应积极运用创新施教方法,譬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文综合体,既有助于帮学生理清时空线索,又能促进他们发散思维发展。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中,我便引导学生一同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这些思想流派的背景、内容、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设计图形框架,形成基本的树枝形状,再进行分级扩散、内容填充。其应包括主要的思想流派以及内容简述,也包含思想流派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如儒家的孔子曾经师从老子,而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两个徒弟韩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通过思维导图的建构,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促进他们时空观念的发展。
2.2发掘史料价值,增强史料实证能力
选取有益史料素材,有助于学生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了解时代发展变迁的轨迹。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对培养学生言必有据的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故此,教师应重视史料教学。例如:在讲授“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史料教学就是不可或缺的。这次改革是孝文帝在位期间推行的政治改革,也称“孝文汉化”。为了提升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我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搜集、整理和分析史料,并且来解答一些历史问题,如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等。学生在图书馆和互联网平台查找到了相关资料,如《魏书》、《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魏平城时代》等,在史料阅读和运用的过程当中,其史料实证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3通过历史辩论,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为了使学生有意识的丰富自我见闻,引导他们搜集和考证史料,加强对史料的解读也很重要。历史解释素养是建立在史料解释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又超脱于史料解释的范畴。历史解释就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以及对历史认识和叙述的能力。近年来,高考试题中也更多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不再只是简单地考查历史基础知识。通过历史课堂辩论,可以清晰地展现历史解释的过程,促使学生全面地看待历史。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历史课堂辩论。我给学生设计的辩题是“太平天国运动是否只是场纯粹的旧式农民运动?”确立好正方和反方后,学生们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之后展开了针尖对麦芒的辩论比赛。正方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目标来阐述;而反方则用《资政新篇》作为依据,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包含了资本主义因素,并不是纯粹的农民运动。如此一来,课堂氛围变得更活跃,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也得到了逐步提升。
2.4通过史实讲授,树立学生唯物史观
在之前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历史价值观”,之后则更改成了“唯物史观”,其更加科学、严谨及具有针对性。通过让学生认识真实的历史,使其分析造成某一现象的主客观因素,用理性的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而,让学生走进历史,能够以史为镜、砥砺奋进。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来看待问题。面对“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如何解释这一历史问题呢?唯物史观一条重要的理论原则就是“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重要的历史交叉口面前做出了正確的选择,便是秉持科学革命路线的体现。
2.5借助信息化教学,激发其爱国情怀
新时期,科技迅猛发展,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此,教师应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直观、生动、全面的了解历史,使其形成沉浸式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例如:在人教高一必修1《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历史纪录片《大抗战》,这部纪录片对中国军民十四年的抗战历史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涉及到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在看到“南京大屠杀”的残忍画面之时,忍不住潸然泪下;当看到抗战胜利举国欢腾的画面之时,也为之动容。通过历史纪录片的播放,还原了抗日战争的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感受国家曾经艰难发展的历程,培养其爱国情怀。从而,在高中生的内心,厚植爱国爱党意识。
3、结语
综上,着眼于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视野下,依据不同的知识板块,灵活选择授课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搜集史料、加深理解与形成认同,需要教师具有多元教学能力。为此,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深研高中人教版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优化教学引导方式;另一方面,应建立生本意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
参考文献
[1]乔凯.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4):20.
[2]朱琴羽.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辛亥革命》一课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8(6):26.
[3]杨赵伟.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策略研究[D].喀什大学,20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