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常规的课堂实验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前,课中,课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本文将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连接并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宏观实验;多媒体技术
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学往往以实验的方式展开,对于化学实验从思维观测的角度又分为宏观实验和微观实验。化学课堂中的实验无论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举足轻重。既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又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营造有效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造成单调,死记硬背的学习情景。尤其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会产生厌倦,懈怠心理,极大削弱教学效果。化学实验的引入改善了课堂这一局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对于问题的探究与引入创设一定的情景 。
2.培养学习能力
无论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都需要学生关注实验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专注性有要求,当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积极思考时。表明此时此刻学生的学习进入良好状态,思维开始活跃,学习能力开始提升,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品质得到改善。
3.培养动手能力
在分组实验中,随着学生的实际操作,关于化学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安排,学生在反复修正练习中逐渐掌握实验的技巧和基本经验,手与脑的相互协调。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强化,同时对于实验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再次确认和强化,知识构建也逐渐进行。
化学课堂中的实验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对于那些抽象的,微观理论的学习,常规的课堂实验就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物质粒子的构成,阴阳离子的转化,溶液的导电性等知识的教学,很难用常规的宏观试验手段表现出来.这时候,作为教学新手段的多媒体技术就登堂入室了。
二、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和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未来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它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1.互联网+课堂教与学方式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呈现的教与学方式也多样化.翻转课堂和微课的出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媒介资讯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师要高度整合先进教学设备和海量网络资源,融入新教学理念和实践.
2.互联网+课堂设计及评价方式转变
化学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课程设计与学业评价是新一轮课改关注的焦点,课堂教学应基于学生化学视角出发去认识物质,教学设计应侧重于论述探究和教学实践.
3.互联网+教学过程实录
基于学校现有的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师聚焦于网络途径挖掘整合教学课题中的素材,设计教学流程和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实录实现教学过程再现或局部细节反复。
上述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那么如何将宏观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相互糅合是当代化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技术服务于教学,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现实物理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三、将信息技术与现实实验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倡合作探究,开展真实实验有效教学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倡合作探究,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活动,实验,问题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如"溶液的形成与配制"有关教学时,教师通过课前布置安排,由学生自己在家中配制溶骨教师的审看,有序地在课堂播放.由此实验而引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结合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概念.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课堂更生动了,效果也就自然提升了。
2.巧妙设计导入,趣味教学吸引学生兴趣
一般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往往平铺直叙,缺乏新意.这种导入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计1-2个趣味小实验或教师与学生实验视频,先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同时提出问题,学生急于想要知道答案,在引入课题,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展开思维活动,整个课堂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如“酸与碱的性质”教学,教师通过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酸碱指示剂,锌粒,氧化铁,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的反应,借助复分解反应原理,反应的现象进行引导,推出化学反应方程式,从而梳理出酸的通性。
3.建立虚拟学习社区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们对于综合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利用技术手段组成活动小组,查阅资料,动手实践,撰写活动报告,展示小组成果。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更高效地连接家庭,社会与学校。尤其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究学习,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可利用资源,突出“个性化”学习。教师和学生常用微博,QQ等平台分享,辩论,投票。同时体现“社会化”学习。我们对于个人家庭小实验投票通过的,可以推荐在班级或学校年级播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推送信息。
总之,技术让我们的课堂打开,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和学习方式日趋多样化,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打开一片丰富多彩的空间。
关键词:宏观实验;多媒体技术
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学往往以实验的方式展开,对于化学实验从思维观测的角度又分为宏观实验和微观实验。化学课堂中的实验无论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举足轻重。既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又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营造有效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造成单调,死记硬背的学习情景。尤其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会产生厌倦,懈怠心理,极大削弱教学效果。化学实验的引入改善了课堂这一局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对于问题的探究与引入创设一定的情景 。
2.培养学习能力
无论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都需要学生关注实验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专注性有要求,当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积极思考时。表明此时此刻学生的学习进入良好状态,思维开始活跃,学习能力开始提升,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品质得到改善。
3.培养动手能力
在分组实验中,随着学生的实际操作,关于化学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安排,学生在反复修正练习中逐渐掌握实验的技巧和基本经验,手与脑的相互协调。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强化,同时对于实验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再次确认和强化,知识构建也逐渐进行。
化学课堂中的实验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对于那些抽象的,微观理论的学习,常规的课堂实验就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物质粒子的构成,阴阳离子的转化,溶液的导电性等知识的教学,很难用常规的宏观试验手段表现出来.这时候,作为教学新手段的多媒体技术就登堂入室了。
二、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和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未来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它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1.互联网+课堂教与学方式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呈现的教与学方式也多样化.翻转课堂和微课的出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媒介资讯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师要高度整合先进教学设备和海量网络资源,融入新教学理念和实践.
2.互联网+课堂设计及评价方式转变
化学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课程设计与学业评价是新一轮课改关注的焦点,课堂教学应基于学生化学视角出发去认识物质,教学设计应侧重于论述探究和教学实践.
3.互联网+教学过程实录
基于学校现有的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师聚焦于网络途径挖掘整合教学课题中的素材,设计教学流程和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实录实现教学过程再现或局部细节反复。
上述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那么如何将宏观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相互糅合是当代化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技术服务于教学,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现实物理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三、将信息技术与现实实验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倡合作探究,开展真实实验有效教学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倡合作探究,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活动,实验,问题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如"溶液的形成与配制"有关教学时,教师通过课前布置安排,由学生自己在家中配制溶骨教师的审看,有序地在课堂播放.由此实验而引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结合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概念.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课堂更生动了,效果也就自然提升了。
2.巧妙设计导入,趣味教学吸引学生兴趣
一般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往往平铺直叙,缺乏新意.这种导入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计1-2个趣味小实验或教师与学生实验视频,先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同时提出问题,学生急于想要知道答案,在引入课题,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展开思维活动,整个课堂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如“酸与碱的性质”教学,教师通过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酸碱指示剂,锌粒,氧化铁,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的反应,借助复分解反应原理,反应的现象进行引导,推出化学反应方程式,从而梳理出酸的通性。
3.建立虚拟学习社区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们对于综合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利用技术手段组成活动小组,查阅资料,动手实践,撰写活动报告,展示小组成果。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更高效地连接家庭,社会与学校。尤其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究学习,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可利用资源,突出“个性化”学习。教师和学生常用微博,QQ等平台分享,辩论,投票。同时体现“社会化”学习。我们对于个人家庭小实验投票通过的,可以推荐在班级或学校年级播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推送信息。
总之,技术让我们的课堂打开,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和学习方式日趋多样化,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打开一片丰富多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