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冗繁削尽”的勇气锤炼“硬读”的功夫

来源 :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vv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研员,要有到学校上课的勇气和底气。为了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笔者经常到学校上课和开设讲座。这次,笔者选的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这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文章。
  一、以读入文明思路
  上课之前,笔者很认真地读了好几遍这篇课文。首先,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位置来考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我能从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得到什么启示?然后,作为教师,笔者又问了自己几个问题:怎样才能实现以文定教,把握观点,理清思路,激活思维,训练能力,打通阅读和写作的路径?
  在读了好几遍《咬文嚼字》这篇课文后,笔者分析学情: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学习本文难度不大。结合单元的学习要求,设计了学法:一是这篇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学习时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查阅文中出现的有关资料,开阔视野,加深理解;二是调动自己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相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感悟理解;三是借鉴课文选例典型、评析结合的写法,在阅读中积累典型的写作素材,自觉运用到写作中去。最后,确定了学习目标:一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是借鉴课文选例典型、评析结合的写法;三是培养求真求实的“咬文嚼字”的精神。
  这都是前期的工作。具体到教学中就不能天马行空,要以学生为主,应该把双基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结合在一起,既要能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培养能力,又要让学生学到一点终身受用的东西。正如特级教师刘坤老师所说,在当前,只有把高考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的课,才是接地气的课,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
  于是,笔者在预习中设计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一是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查阅朱光潜先生的生平阅历,以知人论世,提升人文精神;二是通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提炼出课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三是找出本文用了哪些例子,在用例方面有什么特点,把握本文写作突出的特点;四是用课文内容设计了语音辨识、词语运用和句子衔接三道练习,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未来,学生如果养成了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在课前能把这些基本的东西弄清楚,文章的基本内容也就掌握了,起码的语文素养就不会缺失,上课学习也会更为容易一些,更能展现学生的精彩。
  众所周知,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内容、特点、风格,上课不能千篇一律,毕竟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学的重点放在哪里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句话说得好:“文无定法,文定法成。”通过阅读《咬文嚼字》,笔者认为这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用例很多。正如华南师范大学陈妙云教授在高考评卷场所说:“我们60%以下的同学只达到二等下的写作水平,读懂材料却写不出高分作文的主要问题:一是想‘说什么’没想清楚;二是‘怎样说’没想好;三是‘怕讲理论堆材料’。”这实际上表明学生写作的突出问题是思路没有理清楚。因而,笔者把本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定为:一是文章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用例突出的特点;二是文章构思特点把握,看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观点一层一层向前推进的;三是文章内容合作探究,“咬一咬”名家的大作,获得阅读和写作的启示,提升自信力。为了学以致用,笔者还查阅名著资料,自己原创了几道能体现这节课学习内容的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巩固。
  二、披文悟意深探究
  虽说在教学设计上多花了一点心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错,学有所得,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正如一位老师在评课中指出,如果拿几句话让学生对比来读一读、品一品,比较一下原文与修改文的意味到底有何不同,可能会更好。他提的意见很中肯,语文就要品味语言,就要多读,就要多品。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这门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磨砺。荀子说得好:“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唯有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艺。
  语文是什么?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正如罗易老师一样,学识广博,情智儒雅,学用结合,教学洒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如果以“吸星之法”博采精华,找到适合的治学方法,融会贯通,然后珠之贯串,成一家之长,教师就有可能到达教科研理想的彼岸。
  文学作品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和“建议”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实现,关键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否成功。笔者的导师郭铭辉老师曾经用了大量的实例,从理解、共鸣、质疑三个方面向我们传授治学的方法。他强调,批判质疑精神的培养,既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需要。他认为老师要做示范就必须有硬读课文的功夫,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双金睛火眼。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备教中,郭老师看见郑伯在起用烛之武时说“吾不能早用子,今事有急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于是想,烛之武如此一个奇才,为什么年轻时得不到重用呢?通过具体的分析,郭老师得出烛之武的另一面,是一个伶牙俐齿、善于诡辩、令人讨厌的佞人,正中了孔子“巧言令色而仁者鲜矣”之言,怎么有可能得到郑伯的重用呢?这种文本探究的功夫,正是教师非常需要的。
  三、感悟精妙硬读功
  在《咬文嚼字》的备教中,要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精妙,打通由读到悟的路径,提升学生的悟性,从而较快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且,筆者也充分发挥了教研员注重研究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质疑和探究:
  一是对照引用原文,指出了文中在引用中有误的地方。二是对作者提出的观点作出辩证分析,如作者认为,“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笔者分别从名著中找出典型例句,表明“你这”式语法并不表示深恶痛嫉,如:(1)只见迎儿出来说道:“你这道人,如何不来前门讨斋饭,却在后门里来?”(2)观音:“没有了约束,你这泼猴,指不定会捅出什么娄子。”(3)(熙凤)因笑道:“……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4)贾母忙哄道:“你这妹妹原来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带了去。”(5)《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在这些例子中,都有“你这”式句子,但没有一例是表明句子带有“深恶痛嫉”的感情。
  对此,笔者表明自己的观点:“这”,词义本身无贬义,或为代词,指较近的时间、地点或事物,与“那”相对,或意为这时候,指说话的同时;文中的句子有的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本来就有加强语势的效果;“你这朵花”就含有赞美的意思;“你这”也许只表示语气上的强调,所含的感情是语句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你这”带来的。
  三是补充和发展作者的观点。如作者关于“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分析用的是“意境说”,认为“推”和“敲”有“冷寂”和“热闹”之别,提出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笔者补充了孙绍振教授的感觉要素说,即“推”、“敲”分别为视觉和听觉信息,视觉无声,构成“静界”,听觉有声,构成反衬,在感觉的内在构成中,在相同条件下,异类的要素结构会产生更大的功能,故“敲”字佳。但就整首诗而言,则可能恰恰相反。也补充了一个写作背景说。诗歌的标题是“题李凝幽居”,诗中明白地写道“闲居少邻并”,则四周有寺庙之说没有依据。诗歌中的“僧”,无论是贾岛自己,还是别的什么僧人,推或敲的都是李凝幽居的大门。诗歌的情调是“幽静”,而不是“冷寂”,“幽静”和“冷寂”是有很大区别的。
  对名家名作的质疑,正是创意性教学法所强调的:质疑是创造力最强的表现。只有充满创造力的老师,才能教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只有锤炼自己“硬读”的功夫,在“硬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硬读”中感悟语言,在“硬读”中培养语感,在“硬读”中陶冶情感,在“硬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逼着自己在文本中捕捉文本本身呈现的文字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本意,在自身人生阅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才能建立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循环往复中获得“新生”。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下,实现对小学生积极向上心理意识的培养是深化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理念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思想意识水平的需要,是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学校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意识到培育小学生积极向上心理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构建明确的目标导向以及完善的德育网络体系实现对小学生积极向上心理意识的有效培养,真正达到“立德树人·从心开始”的教育目标。  关键
期刊
【摘 要】话题随意转换、文脉条理不清、段落缺乏过渡、内容缺少呼应、语段没有中心等是高三学生作文行文的常见错误。文章通过对高三学生语文模拟考试作文的“病症”进行分析,提出了培养良好的語感、借用连贯知识、学会三种过渡、训练四种顺序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作文;行文错误;教学策略  李代权,广东省特级教师,高考备考指导专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已出版著作四部
期刊
【摘 要】从现实的作文教学来看,教学的总体设计,包括教学的难度、进度及重点等,主要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参照,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的训练机会是不均等的,优秀作文大多是优秀学生的“专利”,作文教学是为他们开辟的“广阔天地”,而对于学困生来说,习作是一件望而生畏的事情,他们往往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作文教学中,真诚对待学困生,唤起学困生写作文的兴趣,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作文灵感,
期刊
摘要: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悠久历史的筛选而留下来的精髓,小学生作为学习的开端,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渗透的必要性,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定位,进而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前言: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榜样,所
期刊
儿童诗歌创作指导课的“三学四导”指的是在“以标导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意识引领下,努力构建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儿童诗写作的过程,笔者探索了四种儿童诗创作教学的策略:以标促学导诗趣,以學定教导诗意,以学定教导诗情,以学验教导童诗。  一、以标促学导诗趣  (一)诵诗——提升语感  儿童诗具有丰富的音乐性,琅琅上口,让学生感受儿童诗之美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教师要做有心人,运用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逐步的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的彰显了出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农村地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来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是刻不容缓的。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做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中图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师是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更加规范、有效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探讨意义的课题。文章对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挖掘网络资源促进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语文教学;学习活动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海量的网络资源良莠难分,这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
期刊
【摘 要】小学低年级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识字,学生的识字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读写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需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文章就识字教学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希望能够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识字,读写能力的发展要以
期刊
【摘 要】文章立足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教学之中的角度,分别从“环境诗化,润物细无声”“诵传统、当画家,陶冶心灵”“巧设故事会,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寓学于乐,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家校紧相连,拓展‘大语文’的内涵与外延”五方面来探讨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从而让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如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为我们的人生
期刊
【摘 要】小学低年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品德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应从提供实践机会、方法指导、问题训练等方面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训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品德教学;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