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阻碍重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的是有限的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当地脆弱生态环境,使之可持续发展得到更有效的保障,为推进这些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赢得了良好机遇。分析了重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结合的现状,并提出了更好结合的主要对策。
[关 键 词] 重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308-02
一、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现状
(一)重庆市民族分布概况
重庆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包括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市和14个民族乡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重庆市现在已经有56个民族了。其中,现有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937109人(含其他未识别民族209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1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然后依次是苗族、回族、彝族、蒙古族、壮族、满族、布依族,然而人口最少的塔塔尔族仅有1人。
(二)重庆的部分人口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简析
重庆人口以汉族为主,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万人,其次苗族约48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5.8%,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二、重庆职业教育与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的重要性
重庆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地区,这一地区与黔东南、湘西、鄂西北相连,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且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重庆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都还处于相对落后水平,这一地区的脱贫致富成效会直接关系到重庆市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前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推动渝东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为推动这一地区的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注入强劲的动力。然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升级,形成良性循环,在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战略背景下,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之可持续发展得到更有效的保障。此外,长期向外输出大量的劳动力后,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逐步出现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如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等。为此,加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是有助于促进渝东南地区劳动力的回流,也将会形成新的带动效应和集中效应。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作为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地区,大多位于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带和高原山区,这些地方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致使长期以来,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且面临较多的困难。加强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利用这些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人力资源,一般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是创造社会财富最为核心的资源所在。因此,找到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也就找到了制约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发展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多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形成了一定的特点,且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在重视数量、环境的同时,着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这主要表现为匹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造就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逐步把数量众多的低素质劳动力,转变提升为结构更合理的高素质劳动力;在重视普通教育的同时,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加强不同地区民族教育的薄弱环节,构建均衡发展的民族教育体系,在普通中等、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适度加强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投入;破除传统人才观和就业观,着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优化雇员型、科研型、创业型、管理型各类人才比例结构,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重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开发重庆民族地区对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取得脫贫攻坚战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该地人力资源的现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速度快、受教育程度低、抑制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投资收益较差,民族地区对人力的教育培训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人力资源教育水平低下;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失业与流失并存现象严重,广大城镇农村存在大量显性或隐性的失业人口,较为优秀的人才流失外地,一般人力也需求外地谋职发展。如此一来近十年来,重庆市对渝东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渝东南地区各级各类师资水平、改善基础教育设施、强化职业教育培训;逐步走出“工业强县”的传统思路和发展误区,开始走绿色崛起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培育和造就一大批相关的从业人员;加强对口支援工作,通过与相关合作地区和单位采取委托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改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承认技术培训。最后,吸引其他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各民族地区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各自优势,在实施优惠政策措施更好地开发、挖掘和保护本地区人才的同时,着力吸引或引进其他地区优秀人才,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重庆市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近些年,推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决策部门已经注意到,突出职业教育作为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职业教育现代化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方面也取得较显著的成绩,为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有力贡献。不过,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培训结合起来并非新鲜之举。实际上,正是由于大力推行应用这种工作思路,各地出现了高度同质化的现象,从而为本地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滋长了不稳定因素。为此,基于渝东南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及其贫困连片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环境秀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可采取以下主要策略走出一条职业教育现代化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的特色之路、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以就业脱贫为基本导向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与大众型人力资源开发
和所有其他经济社会落后的民族地区一样,实现就业脱贫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目标,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导向。在这种情况下,渝东南地区的职业教育也需要满足最基础的技能教育和培训,实施大众型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按照这种策略,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普通劳动者提高最基本的就业技能,使之具备最基本的人力素质,并使他们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成为可能。
(二)以民俗传承为重要使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特色型人力资源开发
特色型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紧紧围绕渝东南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同时又结合各区县各自的特色生态资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和培育一批以民俗传承为重要使命,同時又能适应产业化、现代化需要的特色专业人才。由此,使生态保护与开发、文化传承与共享相得益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共赢的局面。
(三)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竞争型人力资源开发
这是一种更有深度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有别于大众型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但与特色型人力资源策略有融合之处,因为“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竞争力。但“特色”能否成为一种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被有效应用和充分传播起来。因此,这就凸显出集技术、管理、理念和服务等于一身,以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发展策略。职业教育现代化只有树立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目标,才能造就具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鉴,张海.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1-57.
[2]陈孝胜.重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1):30-33.
[3]李忠斌.论民族教育投资与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深度开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4):113-121.
[4]韦坚.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51-53.
[5]永明浩.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5(13):127.
[6]邓梅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4):177.
[7]张林.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7):59.
[8]周群英、陈光玖.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结构特点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8).
编辑 张 俐
[关 键 词] 重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308-02
一、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现状
(一)重庆市民族分布概况
重庆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包括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市和14个民族乡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重庆市现在已经有56个民族了。其中,现有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937109人(含其他未识别民族209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1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然后依次是苗族、回族、彝族、蒙古族、壮族、满族、布依族,然而人口最少的塔塔尔族仅有1人。
(二)重庆的部分人口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简析
重庆人口以汉族为主,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万人,其次苗族约48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5.8%,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二、重庆职业教育与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的重要性
重庆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地区,这一地区与黔东南、湘西、鄂西北相连,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且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重庆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都还处于相对落后水平,这一地区的脱贫致富成效会直接关系到重庆市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前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推动渝东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为推动这一地区的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注入强劲的动力。然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升级,形成良性循环,在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战略背景下,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之可持续发展得到更有效的保障。此外,长期向外输出大量的劳动力后,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逐步出现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如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等。为此,加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是有助于促进渝东南地区劳动力的回流,也将会形成新的带动效应和集中效应。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作为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地区,大多位于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带和高原山区,这些地方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致使长期以来,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且面临较多的困难。加强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利用这些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人力资源,一般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是创造社会财富最为核心的资源所在。因此,找到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也就找到了制约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发展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多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形成了一定的特点,且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在重视数量、环境的同时,着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这主要表现为匹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造就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逐步把数量众多的低素质劳动力,转变提升为结构更合理的高素质劳动力;在重视普通教育的同时,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加强不同地区民族教育的薄弱环节,构建均衡发展的民族教育体系,在普通中等、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适度加强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投入;破除传统人才观和就业观,着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优化雇员型、科研型、创业型、管理型各类人才比例结构,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重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开发重庆民族地区对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取得脫贫攻坚战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该地人力资源的现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速度快、受教育程度低、抑制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投资收益较差,民族地区对人力的教育培训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人力资源教育水平低下;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失业与流失并存现象严重,广大城镇农村存在大量显性或隐性的失业人口,较为优秀的人才流失外地,一般人力也需求外地谋职发展。如此一来近十年来,重庆市对渝东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渝东南地区各级各类师资水平、改善基础教育设施、强化职业教育培训;逐步走出“工业强县”的传统思路和发展误区,开始走绿色崛起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培育和造就一大批相关的从业人员;加强对口支援工作,通过与相关合作地区和单位采取委托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改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承认技术培训。最后,吸引其他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各民族地区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各自优势,在实施优惠政策措施更好地开发、挖掘和保护本地区人才的同时,着力吸引或引进其他地区优秀人才,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重庆市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近些年,推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决策部门已经注意到,突出职业教育作为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职业教育现代化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方面也取得较显著的成绩,为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有力贡献。不过,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培训结合起来并非新鲜之举。实际上,正是由于大力推行应用这种工作思路,各地出现了高度同质化的现象,从而为本地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滋长了不稳定因素。为此,基于渝东南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及其贫困连片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环境秀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可采取以下主要策略走出一条职业教育现代化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的特色之路、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以就业脱贫为基本导向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与大众型人力资源开发
和所有其他经济社会落后的民族地区一样,实现就业脱贫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目标,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导向。在这种情况下,渝东南地区的职业教育也需要满足最基础的技能教育和培训,实施大众型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按照这种策略,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普通劳动者提高最基本的就业技能,使之具备最基本的人力素质,并使他们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成为可能。
(二)以民俗传承为重要使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特色型人力资源开发
特色型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紧紧围绕渝东南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同时又结合各区县各自的特色生态资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和培育一批以民俗传承为重要使命,同時又能适应产业化、现代化需要的特色专业人才。由此,使生态保护与开发、文化传承与共享相得益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共赢的局面。
(三)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竞争型人力资源开发
这是一种更有深度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有别于大众型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但与特色型人力资源策略有融合之处,因为“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竞争力。但“特色”能否成为一种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被有效应用和充分传播起来。因此,这就凸显出集技术、管理、理念和服务等于一身,以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发展策略。职业教育现代化只有树立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目标,才能造就具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鉴,张海.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1-57.
[2]陈孝胜.重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1):30-33.
[3]李忠斌.论民族教育投资与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深度开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4):113-121.
[4]韦坚.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51-53.
[5]永明浩.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5(13):127.
[6]邓梅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4):177.
[7]张林.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7):59.
[8]周群英、陈光玖.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结构特点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8).
编辑 张 俐